《钢琴课》观后感精品多篇

《钢琴课》观后感精品多篇

钢琴课影评 篇一

电影《钢琴课》讲了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婚外情的故事。婚外情总是引起争议,所以这片子的观念有些人很赞同,有些人很反对。本来看完电影没有什么太大感觉,看了几篇影评的褒贬不一,又想了想这部片子到底讲了什么:钢琴在影片中只是个意象,女主从小莫名地不愿意与外界交流,选择弹钢琴作为与外界交流的方式。与外部世界沟通是人在社会中存在的一个基础。因此,钢琴的象征意义是女主的生存基础。女主可以不要衣服、厨具,但不能不要钢琴。随着故事进展,男主Baines让女主教他弹钢琴,一堂课换回一个琴键。但每次课上,男主并没有学钢琴,而是慢慢为女主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门。越深入的接触可以换回越多的琴键,但实际上钢琴对女主的重要性越来越小了。她开始渴望不通过钢琴与外界交流,当Baines把钢琴还给她后,她还是忍不住要来找Baines。她甚至卸下一个琴键作为定情信物!可彻底颠覆小时候建立的价值观是需要挣扎的,当女主被男二Stewart切断一根手指后,她应该经历了内心的激烈碰撞,断了指头、无法弹琴,就不能与外界交流,生命似乎不再有意义,钢琴连同自己最好都沉入海底、做个了断。当她被救起后,她获得了重生,开始像幼儿一样学习说话,Baines陪伴着她,不再需要钢琴作为交流工具。

网上的资料显示,“《钢琴课》导演简·坎皮恩随着对剧本思考的深入,越发明白必须要有一个客体来赋予故事以特殊性。于是,她在诸多方案里选择了以钢琴作为客体。简·坎皮恩表示之所以选择钢琴,是因为钢琴不仅是文明的象征;而且从视觉上看,钢琴与新西兰土著人的生活也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从这个角度看,把钢琴解读为一个意象应该没有大问题。所以《钢琴课》是不是讲了一个爱情故事呢?如果是爱情故事的话,再次证明“真正喜欢的人,是能让你对他/她敞开心扉,他/她为你打开通向新世界大门的人。”

再说一点争议,就是女主为什么喜欢外表粗鲁情欲强烈的男主Baines,却不喜欢斯文有礼也关心她的男二Stewart?其实根据“真正喜欢的人”的准则便可知缘由。影片中也给出了多处对比。

(1)Stewart拒绝将衣服和厨房用具扔掉,而宁愿把女主深爱的钢琴留在海滩上;Baines在女主的央求下带她去海滩找钢琴,并观赏她的演奏而迷恋上她。

(2)Stewart不顾女主反对,以钢琴换土地;Baines主动将钢琴还给女主。

(3)Stewart看到女主在刻有键盘的桌子上弹奏,怀疑她精神有问题;Baines虽然也不懂音乐,但他欣赏弹钢琴的女主。

(4)Stewart一怒之下切断了女主弹钢琴的手指;Baines教丢弃了钢琴的女主说话。

钢琴课影评 篇二

简·坎皮恩的《钢琴课》是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成长电影。这里所说的成长,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从少年世界到成人世界的青春成长,而是一个已然成熟的人,成熟的女性,如何在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冲突中寻求平衡,以获得内心平静的过程。 影片把环境设置为一个幽闭荒芜的海岛,就是为了要让一切沉淀下来。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没有声音,只有旋律,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饱受煎熬,然而把挣扎变做无奈之后,却又沉醉其中的舞蹈。 生命是一场无休止的挣扎,男人将之化为战争,女人将之化为舞蹈。

由MichaelNyman为该片创作的音乐为影片增色不少,其主题音乐被香港音乐人改编成《暗涌》,林夕作词,王菲演唱。

剧情介绍

19世纪中期的新西兰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廉价的劳动力。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纷纷飘洋过海,去那里实现自己的发财梦。苏格兰女人艾达是一个面目清秀、性格内向的小妇人,她不会说话,有一个9岁的女儿弗洛拉。艾达遵从父亲的安排,嫁给远在新西兰的斯图尔特——一个她从未见过面的男人。

船把她们送上新西兰荒凉的海滩,艾达和弗洛拉等待斯图尔特来接她们。她们只有简单的行李,却有一架黑沉沉的钢琴。斯图尔特带着一帮土著人来接艾达,因为道路难走决定把钢琴留在海滩上。

艾达思念自己的钢琴,只好求助于邻居贝恩斯,请求贝恩斯带她和女儿去海边看钢琴。他们来到海边,艾达急切地扑向钢琴弹起来,弗洛拉在琴声中舞蹈。贝恩斯默默地望着她们,他从这震撼人心的音乐中了解了艾达的心,并迷恋上了她。于是他主动提出以自己的80亩地换取海滩上的钢琴,斯图尔特很高兴,贝恩斯提出要艾达给他上钢琴课,斯图尔特也满口答应了。艾达起初并不答应这个交易,她认为贝恩斯是个粗人,不配碰她的钢琴,但是在斯图尔特的威慑下也只好答应。为了弹琴,艾达只好每天去贝恩斯的小屋上钢琴课,弗洛拉和一只小狗在外面玩。艾达专注地弹着琴,可贝恩斯却不练钢琴,只是痴迷地望着她,对于他来说,上钢琴课是一种很美的享受。

贝恩斯知道艾达极想重新拥有自己的钢琴,于是向她提出“以物易物”:在她弹钢琴的时候他对她做些事,如果她同意,一次算一个键。艾达同意了,对于贝恩斯来说,这不是单纯的游戏,这是情欲的表达。

斯图尔特问艾达贝恩斯的钢琴弹得怎样,艾达只是笑了笑,毫不知情的`斯图尔特很满意。在长久的交往中,艾达和贝恩斯的感情与日俱增,不料他们在一次裸体相对时被不谙世事的弗洛拉发现了。弗洛拉告诉了斯图尔特她不明白为什么一直是妈妈教琴而柏为什么一直不弹,为什么有的时候在弹而有的时候却没有任何声音,于是,斯图尔特就有点怀疑了。

柏因为太爱艾达于是决定把用土地换来的钢琴送给艾达。斯图尔特起初还以为是柏变卦。不在教柏钢琴的艾达其实也早已习惯了弹琴的时候有柏在,也已经爱上了柏。于是她决定去找柏。但是被斯图尔特发现了,他用木板把门窗钉死,软禁了艾达。第二天一早,斯图尔特又拆下了窗上的木板,告诉艾达他信任她,于是出去干活了。而艾达在送给贝恩斯信物时又一次被发现,斯图尔特暴怒了,失去了理智的他砍掉了艾达的一个手指。然而,艾达是无法说服的,这也许是一种意志的力量。斯图尔特终于彻底绝望了,他带着枪来到贝恩斯的小屋,要他带艾达走。

有情人终成眷属,贝恩斯带着艾达和弗洛拉以及钢琴离开了小岛。在船上,艾达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抛弃这象征了她沉重的痛苦记忆的钢琴,她把它掀到了海里。

贝恩斯与艾达组成了幸福的家庭,艾达以教钢琴为生,贝恩斯请人给她做了一个银指套,每当银指套与琴键相撞时,总会发出一种奇特的声响,它融入了钢琴美妙合谐的音符之中,创造出了另一种完美的旋律。艾达也渐渐开始学说话,但是声音粗得吓人,她只是在黑暗中独自一个人说话,倾诉自己的心声。

《钢琴课》观后感 篇三

纯粹按我的感觉来说的话,这是一部寻求内心解放和寻找自我的片子。

女主角艾达是个哑巴,她有一个女儿,她听父亲的话随女儿一起来到一个岛上,嫁给当地的一个绅士。实际上这个绅士是爱她的,但是在她到达岛上后,他选择把女主角最爱的钢琴留在了海滩上,后来又让艾达教柏钢琴。

于是绅士就这样失去了妻子艾达的心,而柏用土地跟绅士交易让绅士同意艾达给他上钢琴课,实际上,他只是想靠近艾达。

用身体的接触换取琴键,以这样的方式来赎回钢琴,慢慢地艾达由最初对他的排斥变成了爱,这一过程完美地诠释了两性之间与爱情的关系。

可是柏和艾达秘密的交易终于被绅士发现了,绅士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妻子与柏亲热的过程,但令我惊讶的是,他选择了忍受,选择了信任艾达,他给了艾达一次机会,并叮嘱艾达不要再跟柏见面。

在只剩下一根琴键没有被艾达赎回去的时候,柏却选择了把钢琴送回给艾达,他的理由是,他不希望艾达没有感情地接受他。

艾达叮嘱女儿把这最后一根琴键还给柏,并在上面写了字示爱,可是不懂事的女儿却把这爱情的信物交给了远方正在工地的绅士,绅士很生气,拎着斧头回到家直奔艾达,绅士一遍又一遍地问艾达爱不爱柏,艾达说不出话,但是,她没有反抗,于是,绅士愤怒地砍掉了艾达的一根手指头。

但是他后来发现,妻子爱的是柏,他竟然选择成全他们,竟然宁愿自己是做了一场梦!

于是,艾达和柏出海了,船上,载着那架钢琴。

可是,艾达却表示,她希望将钢琴抛下海。

在捆绑住钢琴的绳子随着钢琴的下沉而快速向下滑时,艾达踩住了绳子,于是她也沉下了海。.。.。.。.

看到这里,我的心一紧,以为,这将是悲剧收尾,结果,艾达选择了挣扎,船工们把她救了上来,艾达和柏去了另外一个地方,买了一家新钢琴,柏给艾达买了一个金属手指,于是艾达又可以弹琴了,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好了,我不擅长的故事梗慨终于结束了,下面终于要说说我的感想和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

艾达像爱生命一样爱着钢琴,是因为她想要表达,她想要倾诉自己的情感,人人都有这种需求,而艾达不会说话,于是她只能将这种需求倾注在钢琴上,借此表达她自己,艾达需要一个倾听她的人。而绅士呢,他并不能征服艾达。柏通过情欲征服了艾达,可以这样说,柏是因性而爱,艾达是因爱而性,柏激发了艾达内心深处潜在的情欲,其实情欲并不是不好的东西,当它和爱情结合的时候,便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因此电影里的一些亲热镜头实际上是一种美丽的艺术表达方式。

艾达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女性,她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她相信自己的意志,她没有禁锢自己!

她还勇于抛开过去,我想这是最让我震撼的,也是最令我感动的。在海上,艾达如此平静地表示要将钢琴抛入海里,柏一遍又一遍地问,她还是坚持。我想,她一定是想抛开这痛苦的回忆吧!很多时候,回忆太沉重,那为什么要装载这那么沉重的回忆上路呢?抛开枷锁,很多枷锁,你可以自己解开!所以雪源,你为什么不选择抛开一些东西呢?

艾达沉入海底后,感受到了死亡的逼近,终于她的意志告诉她她想要生命!于是,一切又那么美好,她终于获得新生!

好吧!我实在不会写观后感,我承认我写得很烂!!就此搁笔。

《钢琴课》观后感 篇四

艾达和丈夫是非常热爱钢琴的一对甜蜜的夫妻,那一天,他们在森林里弹琴,忘记了大雨就要来临,他的丈夫遭到了雷劈,燃成了火球,他就这样离开了人世,艾达也遭到了雷劈,只是她没有失去生命,而是变成了哑巴,从此她和外界的交流只能通过手势和这架钢琴。那一年,艾达带着她的钢琴和九岁的女儿改嫁给了一位素昧平生的商人斯图尔特。路途上,都快要到家了,丈夫嫌弃那架钢琴太过沉重,搬到家里太麻烦,就把钢琴暂且扔到了海滩边。无奈的艾达只得求助邻居贝恩思的帮助,贝恩思从艾达的举止和她女儿的表达中知道了钢琴对艾达的重要性。他提出用80亩地作为交换向斯图特购买钢琴,并要求艾达给他授课。艾达向丈夫提出反对,她只想把钢琴弄回家里。可是她的财迷心窍的丈夫不顾妻子的反对,答应了贝恩斯的请求,并让妻子每天给贝恩斯授课。

艾达喜欢她的钢琴,不得不每天去给贝恩斯授课,贝恩斯不会弹琴,他只是让艾达到这里弹琴,他只是听众,他喜欢钢琴的声音,喜欢看艾达弹琴的动作,喜欢艾达那紧闭的双唇……他喜欢艾达弹琴时那双脚的动作,他让艾达撩起盖住双脚的裙子,他痴迷于那露在鞋外的那一片肌肤……渐渐的`,贝恩斯提出了越来越非分的要求。他以给艾达换琴键作为条件,最后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如果和他在一起一次,就会把钢琴还给她,艾达答应了贝恩斯的请求,他们是那么热烈的相拥在了一起。艾达把钢琴搬回了家,但是她发现,如果没有人听她弹琴,她也不想弹琴了,她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什么时间爱上了贝恩斯。她一不留神,又到了贝恩斯的门口,她又和他在一起了,丈夫斯图特发现了他们的秘密,他隔着窗户看到了他不想看到的一幕。丈夫原谅了她,回家后,把窗户都钉上了木板,她把艾达软禁了起来,让艾达在家弹琴,不让她再去见贝恩斯,并告诉她贝恩斯就要离开这个村庄远走,艾达得知这个消息后,把信物给女儿,让女儿给贝恩斯送去,天真的女儿自从发现母亲和一个不该在一起的男人在一起后,她觉得应该告诉所谓的“爸爸”,阻止妈妈不再犯错,她通风报信把信物给了“爸爸”。斯图尔特怒不可遏,他用斧头砍下了艾达的一根手指,并且说,我砍掉你的“翼”,看你还和不和他见面,见一次面就砍掉一个手指。他让女儿拿着手指去见贝恩斯。贝恩斯发誓要杀了斯图尔特。两个男人见面了,斯图特问艾达到底会不会说话,他到底听到了艾达说了什么,斯图尔特感觉贝恩斯能听到艾达的声音。最后他无奈的让艾达和贝恩斯离开这里。

贝恩斯给艾达做了假手指,他们带着女儿远行了。海上小船颠簸,艾达让把琴仍到海里,贝恩斯不让,艾达把琴拴在了自己的脚上和琴一起沉了下去,贝恩斯下水救她,她这次主动把拴住自己的绳子和鞋脱了下去。她又回到了岸上,她让钢琴沉到了海底彻底的埋葬,她要把第一个丈夫彻底忘掉,和贝恩斯好好生活在一起!故事就是这样结束了!

我不知道一个哑女,嫁给一个不理解自己的丈夫怎么生活,她的表达没人倾听,想通过钢琴宣泄心中的苦闷,丈夫也不理解,两个人如果没有心灵的沟通,怎么可能有肉体的沟通!或者动物可以做到,人怎么可以呢?

人需要表达,也需要有倾听者,或者这就是人类一旦遇到知己就欲罢不能的原因吧,也是许多人为了知己不顾一切冒险的原因吧。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怎么会有电影中演绎的那么完美无缺呢?包容和理解会相容一切的不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