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远》观后感 观看《冯志远》心得体会(精品多篇)

《冯志远》观后感 观看《冯志远》心得体会(精品多篇)

《冯志远》观后感 篇一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冯志远》。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受益匪浅。

这部影片讲的是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丢下了一岁多的孩子,离开了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宁夏鸣沙中学任教,四十年来,培养出一万多名优秀学生,而自己却双目失明的感人事迹。透过银幕上冯志远点点滴滴的育人事迹,一个爱岗区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展现在了我的眼前,令我激动,催我沉思……

他的行为十分让我感动。冯志远老师为了教贫困山区的学生,离开了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离开了他的亲人,一去就是四十年。这四十年内,他不计个人得失,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们,关心着孩子们,让他们在缺乏物质条件的山区下健康地成长,尽可能地接受教育。为此,他的眼睛因时常劳累不能休息而双目失明。他为山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可见他是一位如此负责任的教师啊!

我们与冯志远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他对待工作是多么认真、仔细。而我们对待学习,却是马马虎虎,连冯志远老师的百分之一都不够。我们要向冯志远学习,学习他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片中冯志远老师精心设计的《海燕》一课,让那些沙漠里的孩子们第一次体会到了大海,那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深深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使他们的精神受到了洗礼,这个场面不就是教书育人的写照吗?

冯志远未放弃追逐他的梦,虽然他已经退休,课室里的每一块粉笔,每张桌子都留下岁月的痕迹。我终于体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冯志远》观后感 篇二

电影《冯志远》讲述的是盲人教师冯志远40余载坚守讲台的感人故事。冯志远教师支教边疆,舍弃妻子与儿子,只身在外地教书。故事感人至深,在此,我想谈一点我自己的感受。

冯老师抛家舍业,扎根边疆,与黄沙为伴,与艰苦为伍,在一片浩瀚的黄沙上用自己一生的默默付出为自己学生的人生中开辟出了片片绿洲。古人云: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冯老师把边疆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化成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了那一颗颗会发光的星星。《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只是范仲淹的内心呼唤,更是冯志远老师人生的真实写照与至高追求。当冯老师白发坐在桌前,他是否还记得那个叫张建华的孩子“我要上学呢”的渴求,是否记得调动工作前夜孩子们含泪捧着的煤油灯,是否记得自己慷慨激昂地指挥同学们朗诵《海燕》……我想,在讲台上的冯志远老师是幸福的,和学生在一起的冯志远老师的是幸福的。

但是,冯老师退休前也曾说到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在家庭方面,冯志远老师是极其不幸福的。可能会有人说,为了大爱,冯老师只能舍弃小爱;为了大家,冯老师只能舍弃小家。可是我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本来就是要带给别人幸福,教会别人幸福。我们能要求所有的教师为了学生的人生幸福从而放弃自己全部的幸福与生活么?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教师只有放弃了自己的幸福才配叫做好教师呢?

很多人将好教师定义为一心为公,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诚然这样的教师确实担得起“人民教师”这四个字,但他们在将自己完全为国家付出时,对自己的家人是不负责任的。而且,冯老师40余载没有家人的陪伴,少有感受家庭的温暖,直到退休之后仍旧不得妻儿理解,心中充满愧疚。让这样鞠躬尽瘁,为国家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青春与热情的出色教师在离职时对家人怀有愧疚,是体制与观念的不完善。

教师应拥有完整的幸福,教师也应拥有完整的生活。这不仅是为了教师,也是为了学生。教师的教学状态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有时候会比言语说教大很多。举个例子,一个教师在进课堂之前生过气,那么他的表情,语气将会不经意地反映出他的心情。在这种气氛下,讲台下的学生也将在这一节上战战兢兢。所以说,一个不幸福的教师将无法将幸福传递给他的学生。教师应有的幸福不能只来自于教书育人,桃李芬芳,与学生畅谈古今,闲聊天文地理,也来自于家庭的温暖,家人的关爱,家庭责任的承担。

赋予教师拥有幸福的权利,让教师可以有幸福到圆满

的机会,并且让幸福的教师将幸福传递给他的学生,让幸福得以延续。

《冯志远》观后感 观看《冯志远》心得体会 篇三

“我是大雁口中的一粒草籽,从遥远的土地上飘落到这片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上,上苍给了我这份崇高的事业,我愿永远坚守这个神圣的岗位……”这是冯志远老师在宁夏的会堂讲的一番话,令我感动不已。

是啊,冯志远老师把自己的岗位看成是既平凡又神圣的。听说山区的孩子缺少教育,好多都辍学了,远在上海的他毅然来到宁夏腾格沙漠的中宁县鸣沙中学教书。这所小学设备简单,环境简陋,冯老师的办公室里,吃饭,备课,睡觉都在炕上,油灯是用药瓶改制的,里面还摆着一个破旧的木柜子,条件非常艰苦,所以许多学生和老师都悄悄的离开了学校,冯老师不怕艰难,个人承担了几门教学任务。他钻研教材,认真上课,还用新奇的情景式教学让学生们重新燃起了对学习的渴望。可不幸的是,冯老师有先天性的眼疾,在超强度的工作下,他双目失明了。可他并没有就此离开他的工作岗位。在同学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他坚持为同学们授课。他把自己42年的青春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含着泪在宁夏的会堂讲完了最后一节课。正如人们常说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像春蚕一样,吐丝不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我被冯老师的奉献精神感动了,冯志远老师为了教育事业,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教育事业,舍弃了他的幸福生活,只身来到了地狱般的沙漠,为学生们授课。多么崇高的老师啊。

细细回想一下,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像冯志远老师这样的人。我们身旁的环卫工人。环卫工作在人们心目中是一项很低下的工作,人们都看不起他们。可是,他们毫无怨言,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为我们的城市道路打扫卫生,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增光添彩。如果没有环卫工人,能有今天的美好的生活吗?如果没有环卫工人,我们汕头能够评为优秀旅游城市吗?他们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

在我们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像冯老师一样,他们像辛勤的园丁,哺育着祖国的花朵,热切盼学生成才。他们一丝不苟,他们任劳任怨,辛勤地耕耘着。所以,我要高声喊:“老师,你们是伟大的,你们是高尚的……”

冯志远老师让我懂得了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是巨大的,从不求回报。我将永远记得他那鞠躬尽瘁的情怀,永远记得他那无悔奉献的事迹,永远记得他那意义非凡的人生!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四

12月10日下午,我们在教法课课堂上观看了电影《冯志远》。影片讲述教师冯志远在宁夏中宁教书育人期间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1958年,冯志远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五年后他辞别了新婚妻子只身一人来到宁夏,支援当地的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在宁夏待了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就算失明了还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电影通过冯志远支教生涯中不同时期的几个段落,运用平民化的叙事风格再现了冯志远爱生如子、传授真知,为教育事业执著奉献的精神,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冯志远从教以来教过1万多名学生。即使在眼睛失明的情况下,他还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令我们感动,更带给我们很大思考和启发。

教师岗位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责任,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在我看来,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明显改善,已经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想要当教师的人也多了。然而,能真正清醒认识教师职责的却没有几个人。冯志远从教47年,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就是一种清醒的职业责任意识!教师正是这样一个无私的职业。虽是一烛微火,却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虽是普通的园丁,默默耕耘之后,满园的桃李芬芳就是收获。每一位教师都在走着一条艰苦的道路,而他们这样执着是为了让学生走一条平坦的路。在我们这个时代,教师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显得弥足珍贵。

在冯志远老师身上,充分体现当代教师胸怀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体现了他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更充分体现了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的精神风范。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激励人,更鞭策人。在我的成长中就曾遇到过一个对我影响深远的老师,那就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正是她使我真正爱上了语文这门课,她以她的智慧,不断的激励我们,指导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真正成为我们人生的灯塔。但是却又觉得这样的老师是很少的,很多老师是缺少跟学生的沟通的,他们的教学让同学觉得很索然无味,他们也不热爱他们的职业,只是为了拿教师作为他们的饭碗。看过《冯志远》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到教师这个职业的责任感。我认为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把自己放在培育祖国下一代的重要位置。

作为教师,要像我们一直提的那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神圣的工作,努力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且特别是在基层教育方面,更是需要有耐心,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通过不断的教育改革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冯志远是一个好老师,是当代教师的杰出榜样,更是每一个有志于成为教师的同学的榜样,他身上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当代社会的值

得大力宣扬的精神力量,我相信将来这样的老师会越来越多,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将不断向前。

电〈WWW.〉影《冯志远》观后感700字<一>篇五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 ”

前几天,我看了电影《冯志远》。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支教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1万多名学生。退休后的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这是他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冯志远从教47年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作为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虽然,我不是老师,但驾校也算是一片教育沃土,所以,我也会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像冯志远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不断前进,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将自己真诚的感情奉献给我的学员,力争为自己招来的每一位学员做好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工作,拉近与学员的距离,实现与学员情感上的交流,真诚地做好学员的良师益友。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篇六

9月19日下午,我与我的学生一起观看了电影《冯志远》。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支教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1万多名学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这是他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冯志远从教47年,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也会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像冯志远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不断前进,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将自己真诚的感情奉献给我的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要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篇七

公共事业局组织我们全区教师去滨海一中观看电影《冯志远》,心想就是一部普通电影。可是看完之后却被这部电影深深的打动了。蜡烛成灰泪始干的诗句顿时涌上心头 ,心中的思绪随之飘动。

1958年的冬天,28岁的冯志远听从祖国的召唤,他毅然放弃了大上海安逸舒适的生活,来到西北边陲宁夏支教。20__年夏天,71岁的冯志远离开了宁夏。谁也没有想到,在西部的土地上扎得如此之深,42年啊!充满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和对学生的挚爱。

上《海燕》一课,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到具体的情景中去,课堂上激情飞扬,把自己融化到教学的情境中。冯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

冯志远早年就被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俗称“夜盲症”,据说这种病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千万不能用眼过度。可冯志远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备课、批改作业,以至他双眼的视力每况愈下,最终导致双目彻底失明了。这没有影响到他进入学校,拄着一根细细的竹竿艰难的走上讲台。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真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最好体现 。见此情景,我的眼前一片模糊,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漆黑的日子里,冯志远的内心是明亮的。

病榻之上的冯志远依旧不忘教育事业不忘学生,说:“如果现在还让我当老师,我依然愿意。虽然我看不见学生,下不了床,但我还能说话,我可以为学生们讲讲历史,讲讲做人的道理。”冯志远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激励着每一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