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策下的教育考量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颇受诟病。在曾经一段时期里,在可能关联的时空或领域里,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谈心、辅导、督促、训戒、责罚等正常教育行为遭到质疑,甚至成为罪责。在个别极端事件发生后,一些猎奇的媒体似乎最能高举正义大旗,肆意把其中的人和事渲染、扩大,把教育置于尴尬之境。

鞭策下的教育考量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于是,人们开始对教育产生忧虑,甚至怀疑,广大教师同时陷入更大的困惑,甚至恐惧。教师究竟该如何履职?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还敢不敢进行批评教育?对于顽劣学生还管不管?教育如此拘谨与无奈,真需要全社会好好反思。但是,只要教育的信心犹在,只要教师的责任未泯,鞭策之下更显教育的智慧与责任担当。

从某种意义上说,做教育就是做修行,做安全就是做功德。俗话说:师者父母。只要有着起码的道德良知,身心康健,所有教师的工作无不为学生着想,无论面对怎样的教育形势,他们都希望学生聪明好学,健康阳光,将来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但面对一些特别的学生,也许有的人有足够的耐心,有的人有足够的智慧,有的人却有着足够的勇气,即便如此,像慈祥的父母一样轻叩一下后脑勺,像温柔的姐姐一样轻摄一下小脸,像执法者一样厉声呵斥,一声断喝,一个愤怒的眼神,小小责罚……说是体罚,实则是另一种爱,一种特别的关怀。

学校犹如一个小社会,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小公民。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同时要让他们明事理,守规矩,知敬畏,这样才能培养出遵纪守法的公民。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伤痛无以成长。在育人过程中,也许能迸发出教育火花,也许是失败的试验,也许是动听的歌谣,也许是无名的哭泣……教育是无型的,造就着不同的人,教育无精准,因材施教。

一直以来,教育惩戒问题很受关注,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似乎对教育惩戒有了正言。然而,愚以为,这个规则首先就是对社会、学校、师生、家长等关联体的鞭策与拷问。鞭策之下,是权责、利益和爱的考量,同时,考量着社会的公信、良知和舆情,考量着教育机制与育人环境,考量着育人的智慧与勇气,考量着师者的责任与担当,考量着人们的教育情怀,考量着每一个父母的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