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微电影的心得体会多篇

观看微电影的心得体会多篇

观看微电影的心得体会篇1

电影讲述了苗老师(学生送外号苗霸天)与三班孩子从高一到高三,三年间普通、平凡的故事。学生高一刚接触苗老师时对他是怕,后来受不了他的专制管理,开启了八十年代特有的师生大战,大战以苗老师的自行车为线索展开,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学生渐渐理解了老师。知道他是当年的高考状元,却因时代原因与北大失之交臂。在自己语文老师的鼓励下,他报考师范,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并被分配到县城任教。这些经历,也成了学生们努力的动力,三班的班长安静就发誓非北大不考。但命运常常不如人愿,安静为了帮因给学生补课被停职的苗老师说情,归途中出车祸,没法参加当年的高考,之后连续两年去考,也没考好。

如果用一两个关键词概括观影人的表现,大概是笑和泪比较合适。整部影片充满了喜剧色彩,苗老师的严厉、与学生间斗智斗勇,学生捉弄、报复老师等情节都是以诙谐、幽默、搞笑的方式呈现的。因此,观影现场爆发出阵阵笑声。笑声结束,时不时又会传来抽泣声。是的,是影片中的师生情、同学情深深感动着我们。同时,虽严厉但心中有爱,为学生着想,正直优秀的苗老师受到不公正的处罚,也引人深思,他在学生毕业之际选择离开叫人不解。

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得益于导演艺术上亦庄亦谐、庄谐并用的处理。这是一个相对严肃的主题,但是编剧、导演并没有将其处理得特别高大上,也没有弄得如《全城高考》般沉重,更没有《青春派》那样搞笑。

这部影片选材校园生活,关注师生关系,思考什么样的老师是优秀老师。高三毕业之际,苗老师悄然离开,应该是当下对那个年代教师的一种反思。他究竟算不算是个优秀教师?算吗,似乎不对,他将当年自己没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学生头上,逼着学生去实现。可这难道又错了吗?他爱学生,为班里长脑瘤的学生捐了一个月工资,到处找回混混队伍中的男一号。他悲伤着学生的悲伤,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时时督促学生争分夺秒的学习。这样的老师难道不优秀吗?可他没有私心吗?当然有,学生的好成绩能给他好声誉。但他不收补课费,免费给学生补课,又说明了什么?

这些只能说明,这部影片中的苗老师是立体的、多元的、复杂的。现实中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影片结尾,三十年后,白发苍苍、颤巍巍的苗老师拄着拐杖去看截肢的安静,也许是发现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那是不合理的。他当年的离开是反思,三十年后的看望是愧疚,是忏悔!

身为老师,影片中的许多镜头在我的育人历程中也真实出现过,我与学生间也发生过“自行车”故事,我也有过如苗霸天般的强势、专制,也凭借一己之力努力为贫困生拉资助,也与学生上演过聚聚散散的故事。这些,不是一两个词,就可以平面化概括的。

影片是首尾呼应的。以“每个人的人生都因相聚而幸福,当然也有离别的痛苦...”(大意如此,记不准了)开头、结尾。

最让我感动之处,是片尾将所有参演人员名字都打出了,包括没有一句台词的演员。这应该是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尊重。

观看微电影的心得体会篇2

最近上映的为党的十九大献礼电影《南哥》,描写广州一位下乡扶贫干部郭建南倒在扶贫岗位上的先进事迹。这部电影会好看吗?毋庸讳言,许多取材于真人真事的英模题材影片确实干巴巴不好看,这些影片不讲究电影的形式美,混同于新闻报道,平铺直叙,以“追求纪实风格”“体现内在美就好”为借口,为艺术手段贫乏单调而开脱。但笔者看完电影《南哥》,大为惊喜。该片没有生硬的说教色彩,生动活泼、如诗如画,塑造出一位全新的中国式“暖男”的鲜活形象,真实感人。其中一大原因,是该片创作人员在真实反映生活和充分体现人物内在美的前提下,大胆展开艺术想象力,博采纪实、影戏、影像(造型)三大电影美学之长熔于一炉,其综合艺术表现手段之丰富,在英模题材电影中颇为罕见。

中国百姓爱看“有戏”的电影。《南哥》尊重多数电影观众的审美习惯,以戏剧化结构为主干。全片并非简单地罗列堆砌好人好事的流水账,而是情节和细节都很“有戏”。该片大胆展示真实生活中的尖锐矛盾,设置了一系列引人关注的情节悬念:主人公郭建南来到穷乡僻壤,此地台风过后满目疮痍,许多村民还住在泥砖危房,就连工作队的办公室也因下雨漏水而成了“水帘洞”。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半失学儿童,孤寡五保户实在太穷,设路障强迫过路人留下“买路钱”。村干部和村民们都不相信勤劳能致富,只会等政府发救济款……“南哥”该怎么办?

揭示矛盾还不是最难,难的是如何解决矛盾。令人意外的是,这部描写英模不幸逝世的电影,总体格调并不沉重,反而较为轻松活泼,甚至还有鲜明的喜剧色彩。广东人生活在改革开放前沿地区,乐观、务实、精细、善谋。主人公郭建南是“老广”,并没有一脸忧郁的沧桑感,影片更多的篇幅是突出他的热情、乐观和智慧,如他施妙计让养蚝大户刘老板与郑村长放下昔日仇怨握手言欢,共谋脱贫大计;他教农妇“哑姑”科学养鹅,让鹅群多听优美音乐长得快;他筹集自来水工程款,也自有办法……这类智取巧干的思路,即使是普通观众也觉得有趣好看。智慧美成为人性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英模电影中不多见。

影片描写“南哥”与亲人的家庭戏,也颇有生活情趣。“南哥”爱吹口琴,比拉二胡吹笛子更富有轻松活泼的现代感。他称呼老妻不喊名字,老是假装正经地报告“班长”(妻子是他中学时代的班长);他还会蹑手蹑脚地绕到正在看书的女儿身后,双手捂住女儿的眼睛……更大胆的是,与这位光荣牺牲的英模配戏最多的重要人物,竟是一位充满喜剧色彩的农妇“哑姑”。这一角色若不是聋哑人,就很一般化了。“哑姑”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员艾丽娅,这次表演没有一句对白,全靠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以及“哦哦”叫唤,因而富有喜剧色彩。就连“南哥”逝世的悲情时刻,也由喜剧表演带出来。“南哥”在睡梦中平静地去世,“哑姑”送早餐,以为他没睡醒,就搞笑地逗他,后来发现不对头,立即惊恐大呼,发疯似的冲出去敲锣喊人。

有的影片也拍过英模在睡梦中去世,但一般化,缺乏感染力。《南哥》用大喜变大悲的表演,使英模逝世的戏别具一格,悲剧效果反而更强烈。

主人公的形象丰满生动,与演员的创造性与深厚功力分不开。知名演员孙洪涛扮演“南哥”,成功地创造了一种不带表演痕迹的“表演”。这对于他来说,难度特别大,因为他是话剧演员出身,过去擅长表演慷慨激昂的革命英烈形象,但他这次扮演“南哥”,总体风格是朴实、平和、自然,很生活化,动作、眼神、表情、对白毫无夸张的舞台腔。他也有一段激情澎湃的台词——向“哑姑”倾吐心里话,但不显夸张,因为与聋哑人说话就得用大嗓门。于是,大段独白可与哑剧互相配合交融,这是前所未见的表演创新。可以说,无论外形、气质、演技,“南哥”的扮演者非孙洪涛莫属。在“可亲”方面,孙洪涛的表演超越了多数英模题材电影。

?南哥》在艺术上的另一个创新亮点是声画造型的设计。视听冲击力,是电影的强项。一部电影如没有声画造型的美感,等于资源闲置,岂不可惜?《南哥》既要真实反映贫困的乡村生活,声画造型又力求具有形式美,这是一对矛盾,能两全其美吗?能!该片展现的山乡最初很落后,农民的生活环境当然不漂亮,但创作人员设法挖掘出可展现画面美的元素,如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是美丽的;农民脱贫致富之后,生活环境也变得很美;“南哥”的家在广州,可带出富有现代美的大都市壮丽风光。于是,观众可饱览一个个美如mv的画面:空中航拍的苍翠山林清净山涧,彩霞初现的宁静村庄,丰收稻田如铺开金黄色地毯,象征光明的萤火虫在月夜碧潭漫天飞舞,落日辉映的巍峨大厦建筑群流光溢彩,广州居民在西关清雅庭园吟唱粤曲……该片的人物摄影也颇有特色。“南哥”的许多镜头借鉴了肖像摄影和雕塑艺术,利用光效、焦距景深的变化,把人物拍得很美,富有雕塑感。影片用逆光拍摄“哑姑”欣赏毛茸茸的小鹅群,人的喜悦之情和小动物的可爱,十分逼真漂亮,体现一种劳动美。

该片的“声”,也精心设计,巧用吟唱、朗诵,增强诗情画意。主题歌是男声独唱,旋律优美、构思别致,先用一把口琴引出低吟开唱:“晚风吹,青山睡……”伴随雄壮交响乐齐起逐渐高亢,“往前飞呀勇敢地飞,有你陪伴不会累……”最后一句“无怨无悔”又是轻声。这种大落大起再大落的高低音起伏变化,颇有“倾诉心声”之亲切感,与剧中人物的心理节奏很吻合,是真正为影片服务的电影歌曲。而乡村学童齐声朗诵:“白发的婆婆叫你‘南哥’,牙牙学语的孩子叫你‘南哥’……”朗朗之声格外清纯,比大人的语言更有震撼力。

正是影片的总体艺术构思,使这部主旋律电影跳出了生硬说教的俗套,艺术含量极高。如果说电影《焦裕禄》是白描式的报告文学风格,《南哥》则是既真实又优美浪漫的诗化散文风格,在纪实性英模题材电影中是一大突破。笔者以为,许多电影的艺术创新,都是某些局部细节的微观创新,而《南哥》则敢于在风格样式方面独树一帜,这是宏观创新。

观看微电影的心得体会篇3

这天,我和爸爸一起来到电影城,观看了由吴京,易烊千玺主演的“长津湖”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1950年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最激烈的一场战役——长津湖战役。长津湖影片主要讲述了中国志愿军第九兵团在长津湖围困美军陆战第一师,并成功重创美军陆战第一师的事迹。

电影中的每一个情节都让我有深深的感触。其中一个场景讲述的是志愿军和美军在一场阵地的争夺战中,杨根思带着一个排的兵力和美军大战了八个回合,第九回合,阵地上战得只剩下杨根思一人,但杨根思并没有放弃,拿起牺牲战友身旁的炸药包,引燃火线,视死如归地向美军跑去,最终跟美军同归于尽。这种舍生为国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

在这场战役中,在零下35度的低温下,我国志愿军战士穿着单薄的棉衣吃着如石头般坚硬的土豆,而美军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呢子大衣,登山鞋和手套,肆意地吃着感恩节丰富的大餐。我国志愿军战士端着步枪,扛着炸药包,对抗着有飞机,大炮,坦克的现代化装备的美军,在凛冽的寒风中,甘愿化作成冰雕,丝毫不愿退缩半步。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全部来自于他们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一定要努力学习,为国家建设奉献力量,使祖国更加强大,这样才对得起70多年以前为让我们免于硝烟,过上美好生活而牺牲生命的英勇烈士们。

观看微电影的心得体会篇4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感觉家就是一座房子,一个地方,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庆假期,跟着朋友一起去看了《长津湖》,这是一部新时代战争影片的高峰之作,三个多小时的时长,没有一秒是可以停歇的,而且三个小时不足以记录抗美援朝时期先辈的付出,看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如果不是这部电影,相信现在很多中国青年可能对这场战役一无所知,课本上也介绍的很少,只是从老一辈回忆中听到,这部电影在国庆期间上映,无疑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教育课,剧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场景:火车开过长城,晨光照耀在火车上时;电影最后战士们被冻在雪地里的那个镜头。实际上,对这场战斗而言,穷究战争的胜负已毫无必要,这都已经成为了过去,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我们今日之生活,全是先辈以血肉铸成。

如今我们生活在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但永远不能忘记我们的祖国是无数先烈用甘于奉献、无所畏惧的勇气,抛头颅、洒热血替我们打下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所以,那些为了保卫祖国未来拼死战斗的战士,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英雄。何其有幸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在祖国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勿忘过去、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在我们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当以吾辈之青春,护我盛世之中华。

观看微电影的心得体会篇5

10月9日,我带着喜悦的心情走进了电影院,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观看电影《长津湖》。

电影是从美帝国主义挑起朝鲜战争开始,美军战机轰炸中国边境,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当时,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工业水平落后,物资和装备严重匮乏。但是为了新中国的未来,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经过几天几夜的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出兵朝鲜,抗美援朝。

一方净土,安然岁月

参与长津湖战役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七连的新兵伍万里,他的一份检讨书,因为部分不会写的字用圈代替,被余从戎戏读成“蛋讨书”,一开始让我觉得搞笑,再想想让我深思。他才十几岁,本应该是在读书的年龄,但是他却没有读书,面对敌人的入侵,他能挺身而出,积极参与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在前往朝鲜战场的路上,为了躲避敌机的侦察,他们有时躺在地上、有时躲在雪里,哪怕是被机枪扫射,也是屹然不动。在前进的途中,他们接到了一个护送电台的艰巨任务,电台是指挥部与前线联系的重要桥梁,如果没有电台,前线志愿军战士们将无法得到准确的作战信息,他们这次的任务就是护送电台和译电员到志愿军指挥部。在护送的途中遭遇了敌人疯狂阻杀,面对美军的飞机坦克,志愿军战士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哪怕付出宝贵的生命也要完成任务,最终成功的将电台与译电员安全送往指挥部。

一方净土,安然岁月

杨根思连长说过三个不相信: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就在这种永不言弃的信念下,他带领一个连队,阻挡了美军七次突围,为大部队争取了时间,为胜利争取了时间。在第八次突围中,他们连队打到剩下最后一人,最终抱着炸药包与几十个敌人同归于尽。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电影结束了,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走出了电影院。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志愿军战士们背井离乡,在极端严寒的天气,没有食物、棉衣补给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的美军战斗。他们不畏生死,守卫着国家的尊严,守卫着人民的和平。

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铭记这是英雄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看微电影的心得体会篇6

为传承红色基因,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周四下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徒步来到好莱坞影城,共同观看了《长津湖》这部电影。

?长津湖》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中国志愿军在十分寒冷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奋勇杀敌,取得长津湖战役胜利的事迹,英雄们即使被冻成冰雕都没有退缩,不畏严寒、视死如归的精神和英雄气概。

当我看到我们中国志愿军在冰天雪地里,吃着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土豆,穿着单薄的军衣,而美国军人却在军营里大口吃肉。我真是无比愤怒,眼泪瞬间哗哗流了出来。在这样条件恶劣的情况下,我们的中国军人依然坚守阵地,抗战到底。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一排排志愿军战士在零下四十度的阵地上,保持着战斗姿态成为了一个个永不倾倒的“冰雕”。

电影结束了,回去的路上下着蒙蒙细雨,我心里更加沉重,让我想起当今流行的一句话“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这一刻,我才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同时,我明白了革命先烈的辛苦与当今的生活来之不易,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此刻我就要立下远大志向,努力学习,为建设更强大的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