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数学建模的心得体会多篇

看数学建模的心得体会多篇

看数学建模的心得体会篇1

参加完二○○九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感觉只有一个字——累!三天紧张拼搏的日子已经过去,时间飞快走过的感觉仿佛依旧,充实忙碌的情景依然时时浮现眼前。

经过这次竞赛,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拓广了对数学的认识,锻炼了自己的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理论联系实际

以前,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永远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特别是数学知识。只是沉溺于解题和公式的推导所带来的乐趣中,很少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自从参加了数学建模集训-竞赛的整个流程后,才真正踏进数学的殿堂,原来利用数学的.知识还可以解决工业、商业和农业等生活中的问题。

数模竞赛的题目往往是从日常生产生活中提炼、抽象出来的,尽管题目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简化,但对于我们这些仍在学校里求学而并未遇到过如此复杂问题的学生来说,并不简单。有时我们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有时我们面临的却是零数据,无论何种情形,问题的解决都很让人头疼。不过这并不要紧,我们是勇敢者,既然已经选择了挑战,无论多艰难都要坚持下去,绝不退缩,在纷繁复杂的题目中寻找规律,运用合适的数学工具加以解决,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类,并逐个击破。

二、团队合作

三天三夜的时间面对同一个题目,不仅仅是紧张枯燥、机械乏味的脑力劳动。只有真正参加了比赛的同学,才能体会到一种与集体融为一体,与数学融为一体,与竞赛融为一体的感觉。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我们不建议论文只由一个人来写,而应由队伍中的所有同学共同完成,以体现每个人的特点、反映每个人的智慧。分了工并不是说大家各自为正、互不交流,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合作。遇到问题时,大家需要共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理解同伴的想法,最后将意见统一起来。有的时候即使自己感觉别人不对,如果多数人意见统一了,也最好能同意他人的看法,这需要对队友充分的信任且具备否定自己的魄力。如果分工不当、配合失误,往往会导致竞赛的失败,对此我们一定要小心谨慎。

竞赛中的合作是一种艺术,只有大家不断的磨合,才能使合作达到默契的程度。

三、顽强的意志力

通过这次比赛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72小时的连续奋战,不敢相信我的体力会如此充沛,能把题目做出来,写出了还算成功的论文来,不管得奖与否,这对我们已经是最大的肯定了。这次比赛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关键是自己怎样去挖掘。记得参赛第一天早上8点,当我们拿到题目的时候,对着密密麻麻几千字的题目,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我们当时的表情——一头雾水;当第四天上午,我们把经过三天三夜的汗水与脑汁换来的论文时,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总之,这次参赛经历培养了我的综合素质,比如计算机应用能力,检索文献能力,学习新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在和队友一起奋斗的过程中,使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和指导老师的交往中,使我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数模;与周围的交际能力也得到提高,领悟和理解别人的意思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数模,我们永远的老师!

看数学建模的心得体会篇2

通过对专题七的学习,我知道了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在中学中学习的重要性,知道了什么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就是把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它,之后我们再把它放回到实际当中去,用我们的模型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规律,知道了数学建模的几点要求:一个是问题一定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现实当中,了解和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发现要提出的问题。同时,希望同学们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当然也希望同学们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会通过实际上数学探究本身应该说在平时教学当中,老师有些在课堂上也是这样教学的,他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引导老师增加一种教学方式,首先就是这个问题就是有点儿全新性,解决的方案不是很明了,这样学生要有一个尝试,一个探索的过程查询资料等手段来获取信息,之后采取各种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养成与人交流的能力。

实际上数学探究本身应该说在平时教学当中,老师有些在课堂上也是这样教学的,他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引导老师增加一种教学方式,首先就是这个问题就是有点儿全新性,解决的方案不是很明了,这样的话学生要有一个尝试,一个探索的过程。数学探究活动的关健词就是探究,探究是一个活动或者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我们比较强调是用这样的方式影响学生,让他主动的参与,在这个活动当中得到更多的知识。

探究的结果我们认为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们希望探究出来一个结果,通过这种活动影响学生,改变他的学习方式,增加他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我们也关心,大家也可以看到在标准里面,有非常突出的数学建模的这些内容,但是它的要求、定位和为什么把这些领域加到我的标准当中,你应该怎么看待这部分内容。

看数学建模的心得体会篇3

在得知20xx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们队获得xxxx省赛区二等奖的时候,我并不喜出望外,反而觉得有点遗憾,有点可惜,因为我们没有完全发挥出水平,这样成绩对我们来说并不理想。其实这也是在我的预料之中的。以下是我个人在这次比赛中的感受:

在数模竞赛中想获得好成绩,进军全国评选并非易事。首先模型要建得好,其次文本要写得好,即叙述要简洁,文字要流畅,逻辑严谨。可要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每个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要求有扎实的数学基础,需要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理论,有时还要涉及物理等等方面的知识,这有赖于我们平时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学习钻研。此外,开始建立的模型并不是最优的,需要反复修改,不断优化,最后才能求出最优解。建立好数学模型后,接下来是写文本,文本必须简洁,让人容易看懂,如果文本写得不好,不能把模型正确表达出来,也不能取得好成绩。因为文本在评分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直接影响我们的论文是否能够获得高分。

比赛的形式是以三人为一对的,队员之间分工合理、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比赛成绩。如果能充分发挥各个队员的优势,那么这是最好的。例如,文笔好的负责写文本,数学好的负责建立模型,查资料,编程好的负责编程求解。也就是团队精神,在意见有分歧的时候,要顾全大局,而不要各做各的,互不谦让,这一点无论做什么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队合作得很愉快,配合也很默契,所以我们很顺利的建立了模型,并求出了模型的解。在与同学们和老师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他们讨论的问题,是我们小组讨论过,并证明过不是最优解的模型。可以说我们是最早建立模型的,并得出模型的解的。但我总觉得我们的文本写得不理想,不满意,这也没办法,因为我们花在第三个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到快要交卷的时候我们还忙于修改文本。

我已参加过两次比赛,两次的成绩都不错,因此我们组比别人有优势,有参赛的经验,除外,对于做题我们都很有经验,知道如何去查资料,怎样与指导老师讨论问题,可以说,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游刃有余。

虽然我们没在全国上获奖,但我们已经尽了力,结果如何,都无怨无悔。最后我要感谢广州大学给我们提供这么一个参赛的机会,学校为了这次比赛,准备了很多人力物力,在比赛前一个月组织参赛的学生集训,这是我校在这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原因之一。很多老师为了这次比赛花了很多心血,而且在比赛的最后一天,一些老师还陪着学生一起通宵达旦,这是难能可贵的精神,我想在我们学校应该大力发扬。预祝我校在今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看数学建模的心得体会篇4

我们是xx届级专升本的学生,以前还是专科的时候,在数学系曾两次参加过数学建模专科组竞赛。去年九月份,是我们专升本学生从数学系升本考到计算机系第一个学期,我很荣幸能代表计算机系去参加2004年的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本科组的竞赛。

我们队共有三个队员,陈晓聪、刘启铭和蔡汉钓,指导老师是钟育彬老师。虽说尽力了,但有点遗憾,只取得省级的二等奖而不能进入国家奖的评选,究其原因,但还是从中获益匪浅,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

同我们参加过的专科组的竞赛相比,此次的竞赛对于我们而言从各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

首先是比赛的组织方面,同专科时的赛前准备相比,我们本次竞赛的赛前准备经历了二十天的高强度封闭式训练,此外,还举行了一次比较正规的模拟竞赛,让同学们能提早进入比赛的的状态,学校对于此次比赛也是比较重视的,不仅提供了比较好的训练环境和上机环境,使大家可以在一起讨论,交谈经验,又可通过上网搜集相关资料,而且每天均有特派的老师对我们进行辅导,解答疑问,使我们的训练的效果明显上了一个台阶,为竞赛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

其次,是模型的难度和对设计的要求。记得我们在专科组完成的题目,一个是“足球的最优赛程安排”,另一个是“抢渡长江”,都是基于生活中常识的应用性问题,或者是涉及相对简单的运算和优化问题,难度一般不是很大,参赛者的答案也基本都能接近于正确,比的是参赛者谁的模型优化得更合理,更简化易懂,更加实用。我们通常能于开始竞赛后的第三天中午就完成模型的建立和写出文本的初稿,剩余时间就是用于处理模型的一些细节问题和文本的改进问题,时间相对比较充裕。去年我们完成的题目是“奥运会临时超市网点设计优化模型”,涉及到大规模的应用模型的设计和优化问题,难度较大,涉及学识的范围也不仅仅只是数学和计算领域,而且是其它众多的综合性知识,即使有三天的建模时间,也总发觉模型尚有许多改进的地方,在时间上都会觉得比较赶,由于此次竞赛中我们在建立模型和撰写文本上分配的时间不合理,分析和建模花费了几乎全部的时间,文本的编写及完善方面就显得不怎么规范。

最后,是个人能力的提高。通过参加数模竞赛,参赛者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练,动手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培养了认真钻研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是解决一切难题的关键;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实干的精神,能与各队员之间配合得较好,合理的分工协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从实干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很感谢学校提供给我们一个这么宝贵的参赛机会,此次的竞赛,我们队员及指导老师钟老师都已尽力,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须在此次竞赛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次竞赛积极作准备,打开坚实的基础,希望我们在下次的数学建模竞赛中能取得好的成绩。

看数学建模的心得体会篇5

刚参加工作那阵子就接触到“建模”这个概念,也曾对之有过关注和尝试,但终因功力不济,未能持之以恒给力研究,也就一阵烟云飘过了一下罢了。

xx的讲座再次激起了我们对这个曾经的相识思考的热情。同样一个名词,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xx赋予了其更多新的内涵。

首先是对“建模”的理解差异。那时更多的是一种短视或者说应试背景下的行为,“建模”的理解就是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模式的东西,通过教学行为让学生接受而成为其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而xx的“建模”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或者说是一种有型而又不可僵化定型的东西,应该是可以助力学生发展最终可以成为学生数学素养的一部分。

其次,对于如何建模我们可以看到更多不同。过去更多的是一种对数学模型简单重复的强化行为,显得单调而生硬;而xx的“建模”则更多的强调不同层面上引导学生通过“悟”、“辨”、“用”等环节,让学生立体式全方位的理解模型、建立模型,从而避免了过去那种“死模”而将学生“模死”的现象。

xx的“模”,强调应该是一个利于学生可发展的模,可以进入到无意识和骨子里,成为学生真正的数学素养,最终能够跳出模,从而达到模而不模的去形式化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