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精品作文:园丁与导游(精品多篇)

小学精品作文:园丁与导游(精品多篇)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通用 篇一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通用5篇)

在《园丁与木匠》中,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高普尼克,引领着我们如何解读孩子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的学习规律,并引用大量经典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向我们剖析了孩子在看、听、玩、做的时候,都是怎么学习的,以及他们在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性和习性。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泰斗级专家,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推翻了经典的“白板说”,还是心理理论创始人之一。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对于孩子的心智、大脑和学习方式,没人比她更了解。在《纽约时报》《卫报》《科学人》等各大媒体发表了大量科学文章和评论,TED演讲点击量过300万次。

高普尼克以其毕生的研究深刻地揭示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高手,如果你想做有远见的父母,那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进入成人学习模式,更不要用成人的思考模式给孩子设限。

在读到《边玩边学》这个章节时,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也不免思绪万千。在此章节的开端,高普尼克摘录了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一个滑稽又让人感到可怕的片段:疯狂的郝薇香小姐坐在她那凄凉的豪宅里,命令可怜的孤儿主人公皮普去玩耍。郝微丽小姐可能是个极端的例子,但狄更斯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喜剧反映了一些关于玩耍的深刻谜题。如果玩耍的形式是由一个成年人想要达成的目标来决定的,那么它还能算作玩耍吗?即使我们不是郝薇丽小姐,你能命令孩子去玩耍吗?

这让我想起了平时在我们的课间休息中,我所观察到的一些孩子的表现:那些被释放的、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奔向操场的男生们,好像这类的孩子特别机灵,但学习成绩并不拔尖。不过当我说要注意安全时,无论他们怎么急切,都会小脸涨得红红的大声回应我,尽管每每回教室时,都是各种告状,而我总是在心里发笑,因为下一节课后,他们几个关系居然会更密切,这种每天每节课都上演的“重蹈覆辙”的玩耍方式,常常令我啼笑皆非。孩子比我聪明、敏感,他们往往能从我的神情中捕捉到我接下来会如何处理并处置,也无外乎叫嚣“各打五十大板”而已。

高普尼克认为,打闹是一种社交演练。打闹的游戏包含满地打滚、摔跤、轻咬、压制等动作,以及我们常常在男孩子身上看到的“闹翻天”。其实在小男孩的世界里,打打闹闹是友谊最明确的标志。科学证明孩子们是对的。在人类儿童中,早期的打闹游戏与长大后更好的社交能力有关。当然,这种相关性可能指向很多东西。所以,我们这些成人,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要学会区别孩子的打闹和真正打架,用科学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不可思议”的、无从理解的行为和心理。

或许,你的孩子总爱胡乱地打闹?其实,他在学习社交互动;或许,你的孩子在安静地玩玩具?其实,他在探索世界奥秘;或许,你的孩子因为无聊缠着你问为什么?其实,他在寻找答案……

我们的孩子在玩的时候,究竟在学什么?他们又是怎么学的?孩子能从父母身上学到什么?

《园丁与木匠》指引我们走出传统“让孩子成才”的教养误区,告诫我们,养育孩子不是让他成为另一个你。什么样的教养方法和方式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与孩子的关系怎么样。高手父母与普通父母的分水岭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真正意义上的高手父母,他们一定懂得为自己的孩子构建利于孩子成长的和谐亲子关系和科学养育方法。《园丁与木匠》直面当代父母焦虑的核心根源,给予了我们养儿育人中教养思维的全新升级。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2

摘自艾莉森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中的一些感触深的句子以及自己的读后感悟。

教育孩子相当于管理花园,这实在是一个恰当又精妙的比喻,两者都是生命的孕育和成长且有着诸多的不可控因素。作者将不同的教育观念喻化为“园丁”和“木匠”,形象可感。

园丁式教育:充分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注重创新性,让孩子学会主动探索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木匠式教育:讲究所谓的方式方法,按照固定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掌握式”学习教育。

文章中的很多观点都给我诸多的启示。

1、工作和爱使生命值得度过。

以前浅薄地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改善生活,提供物质基础,然而,这只是工作最为表面的作用,对于工作全身心投入的那份专注,工作中完成挑战后的那份成就,工作焕发出与众不同的那份光彩,工作中呈现的那份无可替代的价值,都让我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加有味道。

2、爱没有目标、基准或蓝图,但爱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不是为了改变我们所爱的人,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蓬勃发展。爱的意义不是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们所走的道路不是我们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

生活中,对待我们的爱人,总是先入为主想要把自己认为的好强加给对方,却从不考虑对方是否需要,这种做法在父母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他们总是急于将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传给自己的孩子,过去的经历和他们固有的认知影响着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出于爱,他们舍不得孩子走弯路甚至是“歪路”,但是他们忽略了,经验是没法代替经历的,孩子如果全部按照父母经验来,那只是走了一遍父母的老路,像复制品一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那是父母的人生,不是孩子自己的。

3、学龄前孩子的进化任务是尽可能广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这种探索让孩子发现了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将在他们成年后支撑起他们做事情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孩子探索世界的权力早已经被大人们剥夺了,这么做是不对的,那么做是不允许的,这样太危险,那样真辛苦,总有一堆理由制止孩子们的探索,以至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和能力,成为了“理所当然接受”的机器。索的欲望和能力,成为了“理所当然接受”的机器。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3

总是在给孩子设定任务,是时候给自己设定任务了。前几天听说读书会本周需要递交第一次的读后感,实话说,我内心是拒绝的,我觉得我的纸质书还没有到,我不习惯看电子书,我想大家不会那么及时交作业吧,或者干脆第一次我请假不交了,各种不想交稿子的理由在脑子里打转,然后想着时间还有几天,再说吧。直到昨天周六,看到第一位群友上交了。这时才觉得这是没退路的,任务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这是逼自己学习的一个好方法呀,所以在限定的时间里去完成任务是唯一要做的。很多时候,当我在给孩子设任务的时候,那种居高临下,孩子你必须第一时间完成,我是父母我做主的感觉真是好棒喔,经常为完不成任务和孩子闹别扭,让自己生气焦虑,原来面对自己不善长,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的事情上,我和孩子是一样的。

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书。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了如何养育孩子。她解释了现在流行的像木匠教养方式是最大的谎言,教育的结果是不会成功的。而理想中的父母,应该像园丁一样。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时不时根据需要进行修剪,任由孩子生长。即便结果不是预期的,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为什么孩子不听你的话?

孩子听不听你的话,首先取决于你们之间的关系,孩子听不听你的话,其次取决于你行不行。如果你本人的'一举一动都很有教养,心地善良做事稳生,你的孩子也会是这样,所以,你是什么人,比你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家中男孩,目前上初一,这本书关于青春期的部分很有趣,特别接地气。

青春期:“游走在冲动与控制之间”

青春期,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与生俱来的紧张关系变得更加显著,十几岁的孩子会把你逼疯。

他到底想些什么?

这些话说得太贴切了,这就是目前我家的状态,经常被他逼疯,有些可能只是家长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他也会莫名发火,情绪激动,很多时候,做为家长的我是失望的,生气的,更是无助的,不知道怎么办,真想放弃,强硬吧,风雨只能是更猛烈,好好说吧,没作用,所以我经常是冷处理,或者更合适的叫冷暴力,发现这反而有些作用,有时我会暗暗得意,发现自己还有办法能对付,但我知道,这其实很危险,不是好的办法如同书中所说,你是什么人,你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孩子的以后。

特别容易理解的一句话,青春期“如同一辆车子,动力系统已变得很活跃,控制系统却如同一辆车子,还没准备好”,不要失望,控制系统是可以训练的,试错就是个好办法 ,所以做为家长的我们学着让孩子试错吧。

GOPNIK说她也是焦虑的中产阶级一员,读看完这本书,至少在当下,我也没那么焦虑了!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4

大家好,我是刚陪孩子经过紧张的中考、忐忑地填报志愿、焦灼地等待录取信息、安心送孩子进入高中的丽霞,顺利进阶为父母界的三等高级公民——不用陪作业,因为做不出;不用河东狮吼,因为根本不敢。所以,我现在终于终于可以好好和大家聊养娃了。月,我和群里的朋友一起,读完了《园丁与木匠》,还有一点尾巴没有分享,我先把尾巴分享完,然后我们就开始下一本书的阅读。

高普尼克奶奶在讨论了教养、爱以及孩子如何学习之后,她谈到了未来以及为人父母的意义。

科技与孩子的未来

小时候,我们着迷于小人书。现在,我们的孩子着迷于pad。时代在前进,但似乎人类的成长主题都相同,本质上都是掌握某种技术——自然规律或社交技巧。然而,下一代并不是在简单的模仿上一代。如果只是模仿,人类不会发展和进步。每一代人都在以我们不知晓的速度创新。

我们大为推崇的“阅读”就曾经是一个新技术,只因从小学习掌握它,我们就习以为常了。苏格拉底对阅读的观点,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完全反智。可是,却与我们如今对电子屏幕的态度趋于一致。我们不喜欢互联网的碎片化,原因在于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专注是稀缺资源。孩子与我们不同,他们年轻的大脑能轻松掌握庞杂的信息。对于未来,我们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我们知道的是,青少年们用互联网做着每一代孩子都会做的事: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疏远父母,搞暧昧、聊八卦,霸凌、反叛和尝试各种新事物。与我们过去不同的是,互联网上的恶意不会像面对面的争执那样消失,他们必须学会面对这些。

当然,我们还有另一个担心,长期使用互联网的孩子正在丧失专注力。记得我们前面说过的吗?高度专注是近代文化的产物,每个时代会有不同的专注方式,它们都是自然而有价值的。迅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让我们无所适从,感到困惑与迷失已成必然。这意味着我们对孩子只需顺其自然吗?当然不是,我们要做好传承,做好沟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我们也要给孩子一个安全、稳定而又能让他们尝试和发展的环境,让孩子们将传统进化到属于他们的时代。

尾声

我们为什么要养育孩子?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养育孩子不能带来最大效益;从道义的角度看,养育孩子也不能称为大善。没有一个适合类似的普适准则适合回答这一问题。或许,价值多元论可以描述这一问题——没有一种价值观胜过其他,没有任何一种是最好的,我们需要在它们之间做出选择。

是否要做父母、养育孩子,涉及你决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旦你有了孩子,你的自我会被扩大,你深深地关注孩子,同时也关注自己,如何协调被孩子改变的生活?没有简单答案,我们只能在现有条件下尽全力做到最好,体会并享受我们与孩子间那特别的爱,一种长期、奉献、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爱。

然而,个人的选择并不完全是自己的事,养育孩子需要资源。工业时代,人们通过工作获得资源。那么孩子由谁来照顾呢?父母中的一方工作, 另一方照顾孩子,而通常照顾孩子的是妈妈。全职妈妈不能体验到事业带来的满足感,并在经济上依赖男人,同时也将男人与孩子以及对孩子的照顾隔离开了。托儿所和幼儿园或许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方式。同样的困境也出现在我们与老人的关系中。工作让我们无法同时兼顾两者。我们不能同时照顾孩子、老人,又同时工作。玩更是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可是,玩对孩子特别重要,孩子在玩耍中探索各种可能,为变异和创新的蓬勃发展提供保护。给孩子以玩耍的机会,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

后记

为人父母能让一个全新的生命走入这个世界。每个新生儿都是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都是由各种基因、经验、文化和运气组合而来的复杂产物。在呵护和照料下,每个孩子都将成为独一无二的人,创造属于他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与悲伤、成功与失望、骄傲与遗憾。如果说他们的生命非常值得度过,那它一定是所有这一切的结合。我们对孩子那特殊的、无条件的爱,也意味着我们要对孩子的独一无二表示尊重和支持。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5

一本书读完了,如果没有让它和我们发生点什么,可能就真的完了。它会变成占据书架的纸张,与我们再无瓜葛。我们还要再与它发生点什么才行。

纠正的误区一

在心理、教育文章遍布的今天,我们听到太多观点。其中有一个观点是:夫妻关系应先于亲子关系。要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亲子关系。然而高普尼克奶奶告诉我们:

对孩子的爱就像一个无法言喻的承诺。

我们对孩子的爱如此特殊,以至于让“我们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关心自己的孩子。我们认为,自己孩子的幸福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甚至比其他孩子或我们自己的幸福都重要。”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在生活中看到为孩子付出的父母,愿意牺牲自己的父母。我们当然不是提倡父母为孩子的牺牲,但是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他们,而非指责。

那么,牺牲是必然而无解的吗?我们或许可以增加一些智慧。夫妻之爱不同于亲子之爱,在不同的情境中,依据具体事情选择并做出符合当下情形的行为,才是解决之道。我们真正要理解的是夫妻关系不同于亲子关系,而不是将其排序或对立。

纠正的误区二

什么样的父母是好父母?孩子是否健康、愉快、成功是标准,TA是否符合标准,成了考核父母的 KPI。另一个人的身体、情绪、成就,要由我们来负责,且一旦出问题,受到谴责并被认为失败的竟然是我们。理由只有一个,那个人是我们的孩子。世上竟有这种不合理的存在!身处其中的我们毫不怀疑其合理性。

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中告诉我们,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保留多样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至今的关键策略。我们没法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孩子,比如专注力。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全然地无条件地爱着他们,无论他们睡着了或是醒着,无论他们优秀或是平庸,无论他们健康还是生病,无论他们快乐或是烦恼,我们都发自内心地爱他们。这样的我们就是好父母。

得到的启示

从观察式学习、证言式学习到掌握式学习,再到探索、创造自己的文化,孩子们的学习一直在发生着。玩,于孩子来说,就是学。孩子是自己学习的主导者。

父母最该做的,是打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得以满足其探索的需要。成为一名创造肥沃土壤的园丁,涵养整个生态系统,让不同植物依其特性自由生长,是父母的荣耀。

运用于生活

在群里和大家一起读完《园丁与木匠》后,我看到吴钩老师写了一篇《每个“神童”背后,都站着一对残忍虚伪的父母》。其中回顾了自古就有的“神童崇拜”现象,汉代时,朝廷设了“童子郎”的官职。唐朝时,十岁以下神童通过童子科考试,便可获官职。宋承唐制,亦设童子科。

这些设置催生了民间的神童培训机构和名师。各机构和名师将孩子关在一个大竹笼里,再吊在树梢上,然后逼孩子读经,以便通过童子科的考试。然而,通过童子科的神童,大部分泯然于众生。

为何如此?我们可以用高普尼克的研究来解释一下。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他们边玩边学,边看边学,边听边学,边练边学。为了通过童子科考试,孩子们只有死记硬背,失去了更多学习的机会,甚至错失了众多大脑发育的好时候,当然更大可能是泯然于众生。

引发的疑问

高普尼克的书言简意赅,道出了父母养育焦虑中的关键问题,提供给了我们科学的思考方向。然而,高普尼克似乎是为美国的中产阶级父母写的书,其观点是否适用于当下的我们呢?我们作为父母真的不需要做什么,只要爱孩子就足够了吗?

园丁与导游(7500字)作文 篇二

精选作文:园丁与导游(700字)作文

幼儿园时,老师说,老师就像园丁,哺育你们成长。小学低段时,考试试卷中出现老师就像园丁,哺育我们成长的句子。(小学)高段时,会出现老师就像(),()这类的题目,深受园丁思想教育的我们,大都会不假思索地写上园丁。

用园丁来比喻老师,用花草来比喻孩子,每个人都知道。可是,园丁这个词,真适合老师这个职业吗?

去百度上搜园丁,第二种解释就是可比喻为老师,但去输入其它词汇,恐怕很少有可比喻老师这种解释。由此可见,中国的园丁思想,被牢牢地锁住,连百度、字典也承认了它的功劳。但我始终觉得,人的想法不可以是统一的,正如人们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某一天,我发现我们脑中比喻老师的词,几乎都被园丁所占有了,难道没有其它了?嗯,肯定还有!哈,我想出来了!导游!是个挺合适的词,以后再有这种问题,我就填导游。

导游,真的挺合适,他们带我们去参观一个地方。或许,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每个人所发现、拍的景色都不一样。老师教我们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在某些人看来,这个对自己有帮助,另外一群人呢?感觉那个适合自己。同样的知识,我们对它们的理解有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才。

反观园丁、花草,就不一样了:这些花草的命运都已经是安排好了的。牡丹不会变成玫瑰,百合不会变成月季。在风雨中,有园丁的保护,自己所努力的,也只不过是发芽、吸取营养罢了。它们只需要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一年级:时光荏苒899 篇一:园丁与导游 (2) 幼儿园时,老师说,“老师就像园丁,哺育你们成长。”小学低段时,考试试卷中出现“老师就像园丁,哺育我们成长”的句子。(小学)高段时,会出现“老师就像()”,()这类的题目,深受“园丁”思想教育的我们,大都会不假思索地写上“园丁”。

用园丁来比喻老师,用花草来比喻孩子,每个人都知道。可是,园丁这个词,真适合老师这个职业吗?

去百度上搜“园丁”,篇二:园丁+导游——教师的进化

园丁+导游——教师的进化

作者:张郑伟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

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不能胜任在复杂国际关系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任务?我们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如果说还有一个职业是无私的,那么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就是教师。教师古往今来在做奉献的蜡烛、春蚕之类的角色,一直以来都在真心实意地爱学生。从感情上说,这是回避不了的;从行为上说,也是可以被验证的。有无数事实可以证明我们无论是心还是行为都在爱着学生,但是学生进了课堂要获得的是知识的、技能的、情感的、态度的、价值观的、心灵的成长。而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没有因为屈服于考纲,屈服与高考,屈服于现有的评价机制?教师有没有在这种屈服中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只能学什么,只能干什么,只能想什么,只能写什么?

可以说,应试体制中的教师被异化了。教师成为了只关注眼前利益,忽略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大学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的职业属性。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太远。我们应该在如何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方面作系统研究,而不只是抱着考纲反复考试。

我们要与时俱进地定位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搞清教师正确的职业属性。我们到底该为何教、怎样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我们该以什么样的身份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我们的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身为方块字后人的自豪感,让学生拥有可以解读世界的工具和心灵,让学生知道怎样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社会的转型期,要培养全面发展而且有个性的人,教师的职业属性到底应该是什么?在当下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甚至出色的人民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是:全面而有侧重地提高语文素养,突出学生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这看似简单的几个词语实际上还是对高中老师提出了高难的要求。

埃德加·莫兰在《复杂性理论与教育》中提出未来教育必须教会学生七种知识:

1、恰切的认识的原则;

2、把握认识中的盲点,即错误和幻觉;

3、认知人类地位; 4.认知地球本征; 5.学会迎战不确定性;

6、学会相互理解;

7、掌握人类伦理知识。

这既是对教育者职能的要求,又是对教师职责的一种理解。过去习惯用“蜡烛”、“春蚕”定位教师,用它们诠释教师职业的艰辛、无私、大爱等属性。

而现在,如果还坚持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那么估计我们的教育行为一定体现不了埃德加·莫兰的未来教育的理念。因为当我们把自己比作“蜡烛”、“春蚕”的时候,无形中违背了教学规律的要求:“蜡烛”、“春蚕”的定位过分强调教师要奉献。这种定位认为教师把自己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行为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把学生培育成人才。这种理念的实质是“杀鸡取卵”,它很大程度上以牺牲教师的身体健康为代价,与现代教育注重提高“教学效率”的理念冲突。现代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舍得在教学上花时间,更要提高单位时间效率。“蜡烛”、“春蚕”的定位在价值取向方面也存在问题,它传达的是理想完美的师德追求,忽视了个人人格与道德规范可能产生的矛盾。以“蜡烛”、“春蚕”作为对好教师的歌颂,主观上是一种牺牲小利以获大利的功利主义取向,客观上强化了取义不取利的对立,忽视了教师的个人人格追求与道德性规定可能发生的冲突,违背了义利对立统一的道德基本原理。

“蜡烛”、“春蚕”赋予教师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形象——燃烧、流泪、毁灭。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到“蜡炬成灰”,教师通过奉献—牺牲—毁灭使学生获得发展,自己却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而当今社会却视之为教师的必然本分,这既不利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又有悖于终身教育思想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观念。

蜡烛、春蚕不能做,教师该如何进化?在教育理念日渐科学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也该转变心态:做教师,就要用比蜡烛更持久的光亮照耀世界,就要用比春蚕更长久的生命奉献世界。 我们需要改变观念,教师需要“进化”。《www.》

有人提出了教师是园丁理念。

我们一直认为教师像园丁一样全心尽职地培养学生,哺育学生,如浇灌花园的各色花草,使之茁壮成长,最终培养出万紫千红的花朵装饰世界。

而在一个六年级的孩子看来,如果孩子是花草,老师是园丁,那么已经种在花园里的花草“命运都是已经安排好了的”,就像“牡丹不会变成玫瑰,百合不会变成月季”,花草们只能被动地吸取养分然后长大,却“没有自己的想法”。

特级教师李镇西先生曾说:“尊重学生,并不能取代教育本身;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谈不上任何教育!”他的话深刻地点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应该是对学生人格成长的尊重,是对学生生命尊严的尊重。这一点,恐怕又是一名园丁无法承受的一分重量。

所以,“园丁”不适合用来比喻老师,因为学生不应该是被修剪的花草,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园丁”毕竟只是计划的执行者,在履行浇灌、培养职责的同时,也会被很多因素影响从而对花园里的花草强加诸多影响。正如龚自珍先生《病梅馆记》所言,按照“文人画士”对梅花的“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审美要求而“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诸如这样的修剪“花枝”、剔除“杂草”,最终花园留下的可能只是“会听话的植物”,最终造成的是“江浙之梅皆病”的局面。这既不符合龚自珍先生“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培养选拔的理念;又不能顺应当代学生“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的殷殷期待;更不符合十八大确立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民教育的核心理念。 随之而来的很多人认为教师应该是导游。

导游引领游客游览风景名胜,在该讲的时候讲;在该让游客自己看的时候给出自由活动的时间让游客自己看,自己感受;在游客有困难的时候协调诸多力量进行支援,满足游客的合理诉求。

孩子们希望老师是”导游”,带他们看世间各种风景,让他们自己体会、自己领悟。但是,导游仅仅是带领大家走“近”风景,至于怎么看,看到了什么,最终能否“走进”风景,这和导游的最终收益不会有太多冲突,他也就乐得不管。

刘墉曾说:“教师既要引起学生的动机,兴趣,指点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又要留些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品味。”他的话形象阐述了教师的一部分功能,但忽略了教师还要担负道德品质评价的职责。教师不仅要引导、激发、授予、激励地教,还应该承担修正和养成的职责的育。而“导游”逐利的因子和一味迎合、纵容的态度明显不能适应教育的教化修正功能。

所以,导游的职业属性并不能直接移植到教师职业中,因为学生不应该被随便地放羊,教师的引导和陪伴、监督和激发不能缺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培养。

园丁和导游的职业属性都有缺陷,无法涵盖教师的职能。如果我们把”园丁”和”导游”结合可能会更好。

老师在该讲课的时候讲,在该让学生自己探讨的时候给出空间和时间由学生自己探讨交流,在学生在遇到困惑时指点迷津,让学生如沐春风。不缺少陪伴,也不缺少引导和激励。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作为园丁的老师,要细心呵护学生的成长又不能过分主观过度的修饰和裁剪,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汲取阳光的照射和雨露的布洒;作为导游

的老师,则要是带领学生走进“好山好水好地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喜好,让其享受“独立思考”的乐趣,同时该汲取园丁适当修饰裁剪功能,引导教化学生守住道德的底线。

我们不能只是看到孩子敢于打破“惯性思维”,提出问题解决方法,不能只是看到这个孩子懂得独立思考,不盲从,不随大流,不屈从于习惯,展示他们成才中重要的品质。我们还应该看到:

唯能解放园丁,实施不拘一格的人才教育,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更多的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乔布斯、马云、雷军„„

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教师就应融合”园丁”和”导游”的优点,重新定位自己。从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课程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多样性、选择性)。并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唯有如此,学生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优雅地生存。唯其如此,我们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满意教师的角色。

导游+园丁,是教师必须完成的进化,也是教师必需的一种进化。

篇三:一篇“小学生”作文引热议 教师是“园丁”还是“导游”

“他们带我们去参观一个地方,或许,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每个人所发现,拍的景色都不一样??我希望老师像导游??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浙江宁波的一名六年级的小朋友在方方正正的田字格上工工整整地写下这样一段话。

几天的时间,这篇作文从普普通通到为广大网友熟识、热议,皆源于他的作文老师在新浪微博上发的一条微博:“今天是教师节,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分享一篇班上学生的作文,和各位同行共勉。”这一名为“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的个人账号,以图片形式分享了她的学生的作文——《园丁和导游》。 孩子对老师“导游”一般的期待,有人喝彩,有人否定,更有人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六年级孩子稚嫩的笔端写不出如此成熟的文章。不管此文是否出自小学生之手,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一石激起千层浪”事件的背后是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的关心,对教育工作者的期待。

面对网友们的众说纷纭,老师是怎么看的,教育专家又作何解释呢?

孩子对教师的期待

“抛开学生对词语的定位准确与否,我们应该看到孩子对教师的需求。”北京市特级教师、史家胡同小学教师万平这样说道。在她看来,“园丁”这个比喻并非只是灌输,更多的时候也是陪伴、播种、观察、帮助、给予、呵护还有收获。“导游”确实能作为辅助者、引导者和帮助者,但是“导游”的游览路线都是规划好的,这种缺陷恰恰是这名学生没有想到的地方。或许,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园丁”和“导游”这些词语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完整精确的认识,但是这却折射出孩子们期待的好老师的形象:他们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爱的关怀和帮助,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在成长中给予孩子们温暖的陪伴。万平表示,孩子做出这样的比喻只是体现出他们的期待,而对于“园丁”或者“导游”,我们没必要上升到对教育工作者定位的高度来解读。无论我们称呼老师为“园丁”还是“导游”,老师都应该“传道、授业、解惑”。

“如果,是我的学生,他们一定会觉得园丁是一个温暖的词,是一种激励和陪伴。因为,我一直就是给孩子们温暖的陪伴。这折射出身边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引发出他个人的思考,给他带来的思考,也是对老师工作的一种呼唤。”万平老师说。

我们忽略了孩子的观点

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讲师赵萍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需要探讨的,不是‘园丁’与‘导游’孰是孰非,而是在现代社会,教师角色变化的问题。”

我们对教师的理解本来就是多元化的。总比喻成园丁其实是一种语言的惰性,以至于这

些比喻本身反而成为一种阻力和局限,把内涵丰富的教学工作和多元立体的教师形象压缩成了单调的意向表达。赵萍表示,孩子能提出来老师是“导游”,说明他关注的角度同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是不一样的,是他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期待。

赵萍说,在这篇作文中,我们应该欣喜地看到孩子是在主动思考,也说明我们的教学在进步,孩子开始质疑一成不变的答案;同时,他们班主任能够开微博把这样的一篇文章放到网上,也体现出我们的学校在走向开放、多元和包容。这篇文章最大的意义在于告诉很多人,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我们读书时候的样子。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到教学过程当中去,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远观教育,隔靴搔痒。西方还有过这样的一个专门的比赛,让孩子画出心目中的好学校、好老师,孩子们的内心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评判好老师、好学校,我们要更多地倾听孩子的意见。我们的教改往往是成年人的,我们老师的,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观点。(本报通讯员 刘卓荣 本报记者 靳晓燕)

园丁与导游

幼儿园时,老师说:“老师就像园丁,哺育你们成长。”小学低段时,考试试卷中出现“老师就像园丁,哺育我们成长”的句子;高段时,会出现“老师就像(),()”这类的题目,深受“园丁”思想教育的我们,大多数都会不假思索地写上:园丁?? 用园丁来比喻老师,用花草来比喻孩子,每个人都知道。可是,园丁这个词真的适合老师这个职业吗?

去百度上搜“园丁”,

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 (摘自“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新浪微博)

文章来源:榆林人事考试网(yulin.)

篇四:一篇“小学生”作文引热议教师是“园丁”还是“导游”

一篇“小学生”作文引热议教师是“园丁”还是“导游”

一篇“小学生”作文引热议教师是“园丁”还是“导游”

2013年09月16日 07:13:40 光明

“他们带我们去参观一个地方,或许,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每个人所发现,拍的景色都不一样??我希望老师像导游??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浙江宁波的一名六年级的小朋友在方方正正的田字格上工工整整地写下这样一段话。

几天的时间,这篇作文从普普通通到为广大网友熟识、热议,皆源于他的作文老师在新浪微博上发的一条微博:“今天是教师节,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分享一篇班上学生的作文,和各位同行共勉。”这一名为“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的个人账号,以图片形式分享了她的学生的作文——《园丁和导游》。

孩子对老师“导游”一般的期待,有人喝彩,有人否定,更有人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六年级孩子稚嫩的笔端写不出如此成熟的文章。不管此文是否出自小学生之手,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一石激起千层浪”事件的背后是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的关心,对教育工的期待。 面对网友们的众说纷纭,老师是怎么看的,教育专家又作何解释呢? 孩子对教师的期待

“抛开学生对词语的定位准确与否,我们应该看到孩子对教师的需求。”北京市特级教师、史家胡同小学教师万平这样说道。在她看来,“园丁”这个比喻并非只是灌输,更多的时候也是陪伴、播种、观察、帮助、给予、呵护还有收获。“导游”确实能作为辅助者、引导者和帮助者,但是“导游”的游览路线都是规划好的,这种缺陷恰恰是这名学生没有想到的地方。或许,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园丁”和“导游”这些词语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完整精确的认识,但是这却折射出孩子们期待的好老师的形象:他们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爱的关怀和帮助,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在成长中给予孩子们温暖的陪伴。万平表示,孩子做出这样的比喻只是体现出他们的期待,而对于“园丁”或者“导游”,我们没必要上升到对教育工定位的高度来解读。无论我们称呼老师为“园丁”还是“导游”,老师都应该“传道、授业、解惑”。 “如果,是我的学生,他们一定会觉得园丁是一个温暖的词,是一种激励和陪伴。因为,我一直就是给孩子们温暖的陪伴。这折射出身边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引发出他个人的思考,给他带来的思考,也是对老师工作的一种呼唤。”万平老师说。

我们忽略了孩子的观点

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讲师赵萍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需要探讨的,不是‘园丁’与‘导游’孰是孰非,而是在现代社会,教师角色变化的问题。”

我们对教师的理解本来就是多元化的。总比喻成园丁其实是一种语言的惰性,以至于这些比喻本身反而成为一种阻力和局限,把内涵丰富的教学工作和多元立体的教师形象压缩成了单调的意向表达。赵萍表示,孩子能提出来老师是“导游”,说明他关注的角度同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是不一样的,是他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期待。

赵萍说,在这篇作文中,我们应该欣喜地看到孩子是在主动思考,也说明我们的教学在进步,孩子开始质疑一成不变的答案;同时,他们班主任能够开微博把这样的一篇文章放到网上,也体现出我们的学校在走向开放、多元和包容。这篇文章最大的意义在于告诉很多人,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我们读书时候的样子。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到教学过程当中去,提出有

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远观教育,隔靴搔痒。西方还有过这样的一个专门的比赛,让孩子画出心目中的好学校、好老师,孩子们的内心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评判好老师、好学校,我们要更多地倾听孩子的意见。我们的教改往往是成年人的,我们老师的,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观点。(本报通讯员刘卓荣

本报记者 靳晓燕)

园丁作文4000字 篇三

园丁作文500字合集七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园丁作文500字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园丁作文500字 篇1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敬佩的人。他们虽然没有惊人之举,但平凡中蕴藏着伟大。我认识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是我妈妈学校里的老园丁。

他和蔼可亲,见人总是笑嘻嘻的。他有着一双又大又粗的手,经常拿着大剪刀“咔嚓、咔嚓”修剪枝叶。从清晨到夜晚,总是晃动在花园里。清晨,太阳还在打瞌睡的时候,老园丁已在花园里锄草、浇水、修整枝条了。妈妈说他一天中待在花园至少要七八个小时,他耐心养护花草,爱其如命。

是的,老园丁似乎把花园当成了自己的女儿,每天总是把她打扮地花枝招展。你看,花园四周围着绿色的篱笆,篱笆里有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花坛。花坛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一年四季常不败。粉色的樱花,黄色的报春花,紫的、白的玉兰花争奇斗艳……池塘边柳树姑娘的长发飘逸在风中。花园中央有三棵大雪松,树干粗壮,茂盛的枝叶向四周伸展,像一把绿色的大伞。三五成群的人嬉戏在花园中,累了躺在草地上休息、赏景。

老园丁,在花园里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每天都默默无闻地给花儿、草儿、树儿,浇水、施肥、整枝,花儿变香了,草儿变绿了,树儿成荫了。多么辛苦的一位老人啊!他甘于平凡,他乐于奉献。我想起了一句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多么可爱的老人啊!他让我们感动!

园丁作文500字 篇2

说起园丁,我第一时间想起的都是常常,“混迹”在学校小花园中的那位园丁。

那次,我静静地走在学校的小走廊上,不禁用余光瞟了小花园一眼,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老人,他坐在小板凳上,不知在干什么,我走进小花园,园丁似乎感觉到有人来了,迅速转过头。那是我第一次看清他完整的样子,浓浓的眉毛盖在了两个宝石般晶莹的眼睛上,一个高大挺立的鼻子矗立在他的脸上,他的五官很精致,但脸上的法令纹、抬头纹……已经变深了,看来他也有六旬开外了。

他看了看我,并没有说话,只是用手示意着我过去,我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定睛一看,一个篮子里装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北风潇潇,几片落叶和花瓣带着它们独特香气随着风飘到远方。园丁从篮子里精挑细选的几朵花送给了我……

此后一连几天,我一到下课就去小花园,直到有一天我去小花园,但并没有见到那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我去问老师?“那个小花园的园丁呢?”“你是说那一个姓王的园丁吗?”因为那时,我并不知道那个园丁姓王,只能迷迷糊糊的答了一声:“嗯”。“哦,听校领导说他上楼时摔了一跤,住了院,医生说他问题不大,只是需要在医院休养半月。”听到这个消息,我犹如被五雷轰顶。

放学时,我孤独地走在路上,想着我和那位老人的一点一滴。夕阳西下,鸿雁归巢,枯黄的落叶落在了我的脸上、脚下,心头涌上一股莫名的伤感。

园丁作文500字 篇3

辛勤的的园丁指的是老师,没错,这次我写的就是这学期新换的数学老师牛老师。

牛老师长着一双大眼睛,短发,穿着一身灰色的西服,常戴着一副深度近视镜。牛老师每天早晨七点钟就来到学校,和我们共同度过一个个充实而又有意义的早自习。牛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十分负责,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一视同仁。

尽管牛老师课教得非常好,但是还有的学生不珍惜。牛老师不仅不放弃他们,而且还牺牲自己的中午休息时间为他们补课。牛老师中午本来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却为他们补了课。累了,他就到教室后面用凉水冲一把脸,这样,牛老师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辅导学生。我真替同学们感到荣幸,我希望他们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牛老师,让牛老师看到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

以前,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太理想,经常考八十多分,好容易才上一次九十分,就高兴得不得了。自从我遇见牛老师,成绩也提高了不少,经常考九十五分以上,有时还考一百分。我想,这是雨牛老师细心的教导分不开的。还记得刚开学的那一阵,我学习很吃力,我是被牛老师的一句话而启发的,“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不学!”于是,我有不会的问题就问,牛老师总是不嫌烦,一一为我讲解,使我明白了血多不会的内容。老师还鼓励我课下多练题,就这样,我的数学成绩慢慢上来了。

我十分感谢牛老师,我会永远记得我小学时候的数学老师牛老师。我一定会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老师的。老师,在这里,我衷心地说一句:“您辛苦了!”

园丁作文500字 篇4

老师,像一位辛勤的园丁,把幼小的我们培养成一棵棵参天大树;老师,像一支点燃的蜡烛,燃烧自己,点亮别人;老师,像一位伟大的工程师,帮助我们登上高峰;老师,像一座巨大的桥梁,架起了我们与知识的相见;老师,像……

老师,就像“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春蚕,为了我们,您付出了多少心血,为了我们,您默默地付出着。您从来没有抱怨过,索取过,您只是无私地奉献着。

老师,就像导航仪,指导着我们向正确的方向驶去。老师虽然有时会批评一些同学,但那是应为同学犯了错误,老师的批评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我们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然而,有些同学却对此方案,他们会说:“这个老师多么多么凶,多么多么坏。”难道他们不知道老师在为他们好吗?我们只有真确地对待事物,才能减少老师对我们的批评。我们也要态度端正地对待老师的批评。让自己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少让老师费心!

每天晚上,那熟悉的身影坐在书桌旁边认真地批改着作业,每天又要在讲台上为如饥似渴的我们讲着那些让人寻味的知识。感恩老师,常常汗颜。感恩老师,血涌心田。老师对我们的爱和鼓励,就像春晖融雪,使一切复苏,万物都燃起了希望。就像雪中送炭,一切都来得那么及时。使我们即将冻僵的心灵感到一丝温暖,一直蔓延到心田。您是路灯、航标、杉树,为给人们以光亮、方向,更为的是给倒伏的人以灵魂的支撑……

园丁作文500字 篇5

在我的脑海中,最神圣、最不敢冒犯的词汇莫过与“老师”。对!就是那个启迪我们领会大自然的恩惠,从此使我们读懂每一瓣绿叶、每一朵白云、每一个浪花的那个人。

是他们在我们的心灵播种了希望的种子,用您那充满智慧的甘露滋润着我们。

有些人说您是绿色:生命的颜色、朴素的象征。一个三尺讲台,一块黑板就是您挥洒人生的天地!平凡的人生却完成这一项不平凡的任务,您是当之无愧的奉献者。

有些人说您是红色:火一样的颜色,您用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和无数颗被您牵引这激荡的心。

我崇拜名人,崇拜伟人,可是我急切的把我的敬意和赞美之情献给一位普通的人,他就是您——我至亲至爱的老师……

您像演员,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像是歌手,让知识的源泉叮咚作响;您像是雕塑家,塑造者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赋予他们知识与内涵。

在我的心中,你既是严厉的父亲,有时慈祥的母亲,不仅是当之无愧的奉献者,还是一名育人的教师。

回到现在。亲爱的老师们您们在干什么?也许,您还在思考,明天的课怎样上会更精彩;也许您还在想,怎样才能使我们进步;也许你们什么都没想,因为这种辛酸在你们的心中早已习惯。育人是您们的天职,埋头苦干早已成为你们的家常便饭。您那高大的身躯在灯光下的那一瞬间,将永远成为我们值得珍藏的回忆……

脑海中又回响其哪一首古老的歌曲“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在这铺满秋色的和风里,在这不同寻常的日子里,让我对全天下的教师送上一句祝福:“祝您永远健康美丽!”这最通俗的语言,此时已成为我对您对好的祝福……

园丁作文500字 篇6

我们的刘老师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黄色的卷发,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别看她身子胖胖的,运动起来,比小鸟还灵活,而且有一股优雅的气质。

花儿会谢,梦会醒,可刘老师那慈爱的目光却久久不能忘怀。比如我吃饭挑食,刘老师就特别担心。以前每次吃饭,我的饭盒里的饭很少,菜也只有我喜欢的一两样,刘老师总是亲自监督我,并亲切的对我说:“为了你的身体,你就多吃点吧!要注意营养全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好,你还能做什么呢?”慢慢的,我就改掉了挑食的毛病。这就是刘老师对学生的爱。

卢梭说过:没有运动,生活就是昏睡。我们的刘老师就非常爱运动,而且都是高手,只要她会的,我们班上没有几个人能与她匹敌。记的有一回,我和刘老师打乒乓球。她左手拿着球,右手拿着球拍,然后把球一抛,拍子对准球一挥,球就向我飞来,我用球拍往前一推,将球有“送”了回去,没想到刘老师一个扣杀打过来,使我顿时手忙脚乱,被轻而易举的打败了。

刘老师的课也讲得很好,我们总是在幸福中度过每一节课。记得她给我们上昨天,这是一个村庄这一课上时,因为与邓小平爷爷提出改革开放有关,所以,刘老师就深情的唱起那首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我们的刘老师虽然没有玫瑰的妖艳,没有桂花的幽香,但她与百合的纯洁,有康乃馨的温馨,她就是我心目中的园丁之花。

园丁作文500字 篇7

您的观念,您的语句,充溢着诗情画意,有着哲理,又看起来那麼奇妙呵,在我的脑海中里,他们曾激发过是多少美好的涟漪!

您青睐真心实意和廉洁,为此看作为人处事的规则。

我钦佩伟人、知名人士,而我更迫不及待地将我的敬意和赞扬送给一位一般的人――我的老师您。

您对大家严格管理,并以自身的行動为楷模。您的规劝、规定,乃至指令,一经明确提出,便要大家一定保证,殊不知又总使大家心悦诚服,主动行動。这就是您留在我心里的又高又大品牌形象。

您的音容笑貌,时刻浮现在我的眼下;您是品性人格特质,始终真藏在我记忆力的最深处。

啊,老师!老师,这一绚丽多彩的名字,将像一颗璀璨的大牌明星,始终高悬在我们的胸中。

即便 我两鬓斑白,仍然会衷心地召唤您一声老师!在这个崇高而高尚的关键字眼前,我始终是一个必须启蒙教育的学员!

绝不吝惜地点燃自身,传出所有的热,所有的光,所有的动能。老师,您像红烛,受人拥戴,让人景仰!

有些人说,师恩如山,由于大山巍巍,让人崇敬。我要说,师恩似海,由于大海浩瀚无垠,不可估量。

您在学员的心目中,是确实種子,善的信使,美丽的旗子。

老师啊,您以身作则,教书育人有方,甘为人梯,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