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篇一

新一轮课改强调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基于上述认识,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2. 设计思想

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找资料、得结论要好得多。所以,我们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3.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2)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 课前准备

准备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几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生物标本(动物、植物),用布将这些标本罩上并编号;放大镜;学生分成七八个小组,围坐在放有标本的实验桌周围。

5.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教师连续展示精心挑选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然后向学生提问:看完这些画,大家有什么感觉。

教师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谐美的共识;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会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会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会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但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里泡着、鱼在树上挂着、鸟在地上躺着,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认为是不和谐的。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

四、《教法》

以“一案三为主”为模式的学案导学教学方法

五、《学法》

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观看视频《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导入:自然界中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生物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学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二)、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读学习目标

(三)自主研学、合作探究

1、出示自主研学一,分组让学生回答。

2、展示图片和资料,分析是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影响:

(1)阅读黄粉虫幼虫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展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

(3)小组长领着同学们实施计划,让学生画实验记录表

(4)学生分组实验,把黄粉虫幼虫放置后,静置五分钟,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黄粉虫幼虫在两种环境中的个体数量,把实验数据填在记录表中。(等待5分钟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1、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10条黄粉虫幼虫做实验?只用1只黄粉虫幼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

(5)五分钟后,学生统计实验数据,求出平均值。

(6)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7)表达交流:这个实验中有哪些因素对黄粉虫幼虫有影响?

4、出示自主研学二,分组让学生回答。

5、展示图片,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学生畅谈收获,教师展示主要内容,并进行感情升华

(五)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写一篇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倡议书

(六)巩固练习:分组比赛练习

(七)评选表演优秀小组,鼓励其他小组。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在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学生欣赏“老师带领几位同学到汶上南湖踏青”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气息。

2、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冬天的萧零到春天的生机勃勃,请学生推测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3、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表意见,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顺利引出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因素的概念

2、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3、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引领同学们以学习目标为导航,开启学习之旅

(三)进入情境,探索新知

跟随同学们踏青的脚步来到草莓采摘园,播放老师带领同学们采摘草莓的视频,借助情境,提出问题:影响一株草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归纳总结出影响草莓生存的因素。老师明确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利用黄粉虫通过科学研究光照对它生活的影响

(1)实物展示

请出“小客人”黄粉虫(老师展示实物)学生介绍黄粉虫生活特点。

(2)温故知新

老师和学生一起回顾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引领学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结论。

(3)合作交流,制定计划

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并认识其重要性,如实验过程中应给黄粉虫幼虫提供哪两种不同环境?如何设计?其它因素是否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用两只黄粉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同学们大胆设计,充分讨论,合作学习,制定出本小组的探究方案

(4)汇报展示,确定计划

在教师的组织下,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各小组设计的方案即受到教材的启发,又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超越。

(5)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各小组根据修正后的实验方案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们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教师组织各小组代表上黑板记录最后一分钟实验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求出平均值。

(6)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或黄粉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请各小组同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或发现的问题,如明暗环境对比不明显;黄粉虫生命力强弱不同;同学们围在一起形成了黑暗的环境。

(7)拓展延伸

黄粉虫的生活是否还受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下选择一种非生物因素进行研究。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认识愈加全面深刻。

2、图片展示,学生辨认非生物因素

所有的生物都要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老师展示多幅图片,学生辨认它们分别受到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同学们角色扮演作为小果农爱思考,借助影响草莓的非生物因素,提高草莓的产量,小组合作交流,献计献策,同学们集思广益,办法多,都是合格的小果农。

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欣赏视频,记录生物之间的关系

视频播放蚂蚁互助、大象互助、猴子斗争、瓢虫捕食蚜虫、猫头鹰捕捉老鼠等生物之间关系的视频,学生自学、记录视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并汇报展示。老师归纳总结生物之间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种。

(2)、知识迁移,加深理解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给生物之间的关系找家游戏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判断影响草莓生活的生物因素和草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借助这些生物之间关系思考提高草莓产量的方法。

畅谈收获

谈一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由此构建知识框架。

四、测评练习

每一只蝴蝶下方隐藏一道练习题,学生通过抓蝴蝶的形式完成练习题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所描写的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阳光、温度

B、空气、温度

C、水分、土壤

D、花粉、病毒

3、“春兰秋菊,南橘北梨“,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A、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4、学以致用: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没有香蕉树和椰子树?为什么我们冬季可以吃到黄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菜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克服非生物因素对冬季栽培蔬菜的不利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篇四

【课标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济南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第二节。第六单元是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十大主题的第三大主题。

本节教材主要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认同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运用已有知识,在活动中获取新知。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环境的特点,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时时刻刻以不同的程度影响着环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使学生进一步强化“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这一重要的生物学观点。

【教材分析】

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通过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地衣和演示实验“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理解生物对环境是如何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组成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生物适应、影响环境的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能够很容易的举出相关的例子,但对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还很模糊,往往会忽视“适应的普遍性”,并且对“适应的相对性”不容易理解。

可以让学生在一系列直观、有趣的文字信息、声像信息和实物信息中,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和概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形成重要的概念。同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难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相对性及如何理解生物对温度耐受范围的理解。

【学情分析】

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凡是生存下来的都是适应其生活环境的,并且对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够列举出一些实例,但是学生往往对生活中的这些现象视而不见,也不动脑考虑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意识不到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尤其是相对性。

本节课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而言,理解难度不大,这部分学生易于掌握,但是对于基础不还是很好的同学而言,理解本节难点部分时会出现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本节的难点要加大讨论力度和精讲力度。

为完成教学目标,课前应让学生搜集一部分资料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例如生物依赖环境的例子,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生物改变环境的例子。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身边的实例,让他们直观的感受到,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方式的活动,让学生概括出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促进学生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

2、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认同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展示影象资料和搜集的图片。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过程:

1、导入

分别出示野鸡、石蛙、蝈蝈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图片,进行一个“找一找”的游戏。学生思考它们隐藏自己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自己,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引出本节内容。

参与“找一找”游戏,思考动物隐藏自己的作用。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继续进行“找一找”的游戏,分别展示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部分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2、观察图6.1-7中几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小组讨论这六种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3、动画播放骆驼刺及旗形树形成过程,图片展示青蛙冬眠、鸟类迁徙、鱼类洄游,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方面都在适应环境。

4、学生举例还有哪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并总结出生物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5、生物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吗?出示兔子提前褪毛等例子引出适应具有相对性。请学生观察图6.1-8某种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示意图,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生物对他们的生活环境的适应特征。

小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自主阅读课本,观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图片、视频、课件等材料,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老师问题。

跟随老师的总结思路,得出生物对环境适应是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的结论。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知道生物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生物对环境有适应性,那么相应的对环境也能产生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8-P49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演示实验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置在黑暗处?

2、一段时间后,湿土与细沙分界是否还那样明显?简述蚯蚓对土壤的翻耕作用。

并请学生举出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

动画播放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谈谈感想。

小结: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自主阅读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实验活动,并对实验结果展开分析讨论,思考回答老师问题,得出蚯蚓能够疏松土壤结论。

根据老师的小结,得出生物影响环境有有利和有弊两方面。

4、小结

请一位学生带领同学们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正是因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才造就了生物圈的繁荣。

跟随老师的小结,加深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通过改变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来适应环境

2、生物的适应性既具有普遍性同时又有相对性。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方面: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本课知识重点。

2、设计对照实验是本课技能训练重点。

(三、)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课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先安排设计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实验方案,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

另外,“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本堂课的做法是在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三、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利用课件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1)观看课件1,欣赏奇花异草图片---(奇花异草由种子萌发而来)

(2)明确主题,明确学习主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利用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环节:作出假设

提问课前布置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些种子你希望把它们播种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通过课前请教长辈、查找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

引导点拨,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

明确本课探究重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

讨论提纲,制定计划:参照提纲(演示课件2)和课本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一)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的探究方案。

(1)个人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分析课本的方案,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①出示讨论提纲:提纲主要依据课本92页讨论题设计。

②演示课件3,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

种子:大豆、菜豆、绿豆、小麦、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酒瓶、盘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

全班分成3个大组,分别针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三个假设开展探究,每名同学作为大组成员之一,针对本组研讨主题,参照讨论提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大组内部分成若干小组(以4人为1小组),各成员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修订计划,推出最佳方案,准备小组间交流,讨论结果。

(3)小组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组织学生间的交流与自评,参与互评。学生修订、完善计划。

(4)小组再次讨论方案。

(5)再次小组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况下,进行如下设计:

(二)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其他条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课件4,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图: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清水,牛奶、洗涤剂、醋等。

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哪些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涤剂、牛奶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等)设计对照实验。

对有创意的给与肯定,不科学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改进或重新设计。

(4)总结全课,提出课后探究要点。评论中让学生明白:

①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实验要有共性。

针对本堂课的难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通过出示讨论提纲、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等指导学生设计,突破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设计方案;在协作性小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机会,所以多次组织小组内、小组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为课外活动,第五环节得出结论和第六环节表达和交流在下节课中完成。

设计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且也通过与学生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设计以上环节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进一步加以指导和鼓励。

讨论提纲:

1、你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课后你将立即实施本计划,在此前提下,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3、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请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准备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时,实验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环境外,其他环境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作好分工

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结果,准备大组交流

实验主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观察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比一比,看谁的方案最优秀,看谁的记录最精彩!)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

“生物与环境”这一节是教材主题四“生态系统”的开篇节,本节内容的学习将为后面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类型”、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环境密切相关。通过学习,让学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珍爱生命。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主要分三个模块:你知道吗、学习与探究、拓展与视野,本课的教材内容是在讲述了植物界和动物界对环境普遍存在的适应性之后,又利用各类图片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式,着重讲述了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适应现象,以突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主题。在本节的最后,也指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如果生物不能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原来的适应就将变为不适应。

二、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的分析和二期课改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2、知道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3、学会比较和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观察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征和行为,初步学会描述观察结果的方法。

2、学会比较和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1、通过讲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是保护濒危生物的重要举措之一。

2、体会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形成的和谐关系,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珍爱生命的责任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学会比较和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二)教学难点

(1)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比较。

(2)认识生物适应环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四、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初一科学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非生物环境的因子:如水、阳光、土壤等,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现在又经过半年多生命科学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观察,实验,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已具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习生命科学的新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不满足于教师在讲台上的单独说教,希望教师多采用直观教具、直观演示及直观的语言,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自己探究,使他们能获得施展才能及品尝成功的机会。

五、教法指导和教学器材:

1、教法指导

根据初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采用一下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观察、思考、表述,积极探索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器材

金鱼、莲藕、小组活动评价表,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整体设计思路和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自选主题,查找资料,经小组集体讨论、整理好资料后制成PPT,在课内进行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等。这样,学生既与合作伙伴同心协力,又能独立地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思维和能力来解决问题。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才能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本节课自始至终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参与,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课前调查、收集的资料以及课本中的资源,自主进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全班同学掌握比较和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方法;能主动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体会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形成的和谐关系,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珍爱生命的责任情感。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猜猜老师带来的“神秘礼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探究整合

1、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启动学生思维,畅所欲言。

2、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

教师引导、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

学生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前用简短、优美的语言介绍、展示课前收集、整理的各类生态系统的文字、图片资料。

引导学生观察标本——莲藕,探究:水生植物的适应性特点。

①保护色、②拟态、③警戒色

教师大屏幕展示各类生物适应环境生活的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总结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概念和作用。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3、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

教师大屏幕展示夏天苔原上的雷鸟和冬天雪地上的雷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感悟。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形成的和谐关系,

(三)教师总结 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建立对立统一的观点。

八、评价:

1、填写评价表,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综合评价为主,培养学会欣赏他人和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2、完成练习册P13 一、(一)1、2、3 (二)1、2、3、4、5、10

3、探究题:如今,由于环境条件的人为破坏,导致濒危动物出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日趋恶化。面对这些,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