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历史衔接课《走进历史的“心脏”——史料》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刚进入高中的高一新生,他们刚刚结束初中生的身份,迈入高中的门槛,对高中学习生活充满了未知和期待,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了接下来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设计一门针对史料教学的课程很有必要。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更是新课标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学生通过本节历史衔接课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和培养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意识。但是,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史料的了解不够,需要教师细心地设置各个教学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区分史料、从史料中得出基本结论。

初升高历史衔接课《走进历史的“心脏”——史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道史料的定义以及史料的分类;学会辨别史料的种类;通过《清明上河图》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相互补充印证,了解北宋时期的经济生活,并通过该案例的分析树立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史料的分类与辨别

难点:观察《清明上河图》,从图上得出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图上信息了解北宋的经济生活

【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初升高的历史衔接课,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授史料的定义和种类,教会学生学会辨别史料;史料辨别部分可以通过师生问答的游戏方式,在问答过程中学生能够思考并迅速判断出各种史料的分类;案例分析部分主要采取讨论法,学生仔细观察《清明上河图》并互相讨论,从图上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环节:

师问:古人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可以明智”,总书记曾指出“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可见,从古至今,历史的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知道历史的呢?我们从哪里了解历史呢?

生:可能回答教材,书籍,博物馆等等(老师进一步指出这些都是史料的一种)

呈现材料: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

——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要想了解历史,不能空口说白话,必须要以史料作为中介,而史料正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同学们在初中学习历史就应该知道,不管是教材还是考试题目,都完全离不开史料的支撑,那么,本节课我们就走进历史的“心脏”——史料的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史料究竟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名句导入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知史料的重要性。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史料的定义和分类

师:课件呈现史料的定义,并给学生讲解史料的四种分类。

史料是指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

和一切物品。

史料分类

1、实物史料:指那些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比如一座清代的民居,汉代的帛画,一个陪葬坑等等。

2、行为史料:指的是今天的人们,在包括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中保留的历史积淀,比如中国的祭祖或节庆仪式。

3、口碑史料:也称口述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记忆,它们往往通过传说、故事的形式口耳相传。

4、文献史料:指人类的文字记录、文字材料,它可以是一块有文字的甲骨、一座碑、一只竹简、一张帛书,或是一本书。

(资料来源:《史学概论》编写组,《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学生学习了史料的分类之后,教师带着学生完成一个史料辨别小游戏。

呈现的史料图片主要是:青铜器;僰人悬棺;傩仪;甲骨文;兵马俑;哈尼族梯田耕作;瞿秋白回忆录;蒋介石日记;千金碑;荷马史诗。

二、史料的运用——从《清明上河图》窥视北宋的经济生活

1.经营场所:街市制(临街而市)代替坊市制

呈现图片:

师问:仔细观察图片,思考北宋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呈现出什么特点?与唐朝的区别?

生:可能回忆起初中所学知识,唐代坊市分离,宋打破坊市局限,临街而市,居民区和商业区混在一起等。

师:从图片我们了解到当时的东京城内,居住区和市场没有围墙的束缚,打破坊市分离制度,那么,通过一幅图我们就能断定北宋打破坊市分离了吗?通过追问,继续呈现相关史料文献

文献资料:

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材料二: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长安中鬼

材料三:二纪以来,不闻钟鼓之声。

——[北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

师:请学生阅读史料得出信息

生:大概讲一讲史料的意思,知道唐宋坊市的差别

师:通过《清明上河图》和唐宋文字资料记载的相互补充,我们可以知道:北宋经营场所的变化:街市制(临街而市)代替坊市制。

2. 经营手段:招牌幌子

师:继续观察图片,思考,从图中大家还能看见什么,都说《清明上河图》反映了东京城的繁华,那么我们从何得出各种商店卖的是什么呢?

生:指出图中有一些牌子旗子等。

师:这些就是北宋新兴起的一种经营手段,——招牌幌子,各家商铺纷纷挂上招牌幌子,我们就能清晰地知道每家店经营的是药、热水、面食还是饭店餐馆。

3.经营时间:打破时间限制,夜市出现。

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饭店上方挂的是什么?生看出来是灯笼后,师继续询问灯笼是干嘛用的?生回答照明等答案。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东京城内会饭店需要晚上挂上灯笼?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到北宋已经打破时间限制,夜市出现。

史料:

材料四:(宋太祖赵匡胤说)“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

生:从史料中了解到北宋打破时间限制,出现夜市。

4. 经营地域:草市出现

材料五:“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条

师:材料说的是什么?

生:可能回答错误答案夜市

师:引导学生了解到该材料体现了服务业的兴盛,有各种汤食茶药,甚至还有卖洗脸水的。这些都是早上从开张,并非夜市,而是草市。

继续呈现《清明上河图》草市的图片

图中的市场在桥上举办,十分热闹,而且该城墙位于东京城外,城乡结合部,这就是草市,草市的出现对城乡的发展十分重要,之后明清时期出现的工商业市镇与此紧密相关。

设计意图:以《清明上河图》观察北宋经济生活为案例,学生在观察图片过程中感受北宋都城的繁华,同时辅以相关史料的补充,学生能知道孤证不立,需要多则史料互相印证,了解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方法。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清明上河图》实物史料和古代文献史料相互印证,互相补充,最终能窥视出北宋都城的经济发展变化和百姓的日常生活。虽然《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遗存,是实物史料,但是我们不能仅靠该幅图片判断北宋的经济变化,还应当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当然,“ 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穷无尽”,我们目前了解的历史知识,跟远远好几千年的过去相比,仅仅是其中的沧海一粟,过去的历史还有很多很多是我们未曾发现的,而各种史料也都或多或少存在主观好恶和情绪色彩,希望同学们能够树立史料实证的意识,学会从史料中得出历史信息,但是内心也要保持独立探索质疑的态度,不能完全依赖史料,百分百相信史料。

作业:可以继续观察《清明上河图》,图中还有大量历史信息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