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会课文。

2、能借助译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

3、能联系实际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最近共读的一本书《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看到大家的学习兴趣这么高,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故事竟然能阻止一场即将要爆发的战争,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他的著作()《战国策》中记录了这个故事,同时它也被编进我们的语文教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鹬蚌相争。

请大家看看题目,注意“鹬”字的写法。(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互不相让、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三、交流分享

(一)1、交流分享。

出示鹬的图片。

(1)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2)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2、出示蚌的图片。

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四、出示课件:朗读三部曲

(一)、初读课文

1、请大家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一两名学生是读课文,引导正音,其他学生评价。

(二)、课文再读,读懂内容:

1、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在一起再读一读。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你的同桌一起解决,明白课文大意。

3、找同桌站起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评价。

(三)、小组内分角色读

1、在小组内,有感情、分角色地朗读课文。

2、找小组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3、读懂了吗?那老师来考考大家?我读原文,你们读相应的译文,好吗?

4、看来你们是真的读懂了!相信在译文的帮助下,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精彩!谁来试一下?

五、文本交流:说一说文中你喜欢的或印象最深刻的词语或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生:我来交流:我来讲讲故事的起因,请大家看课文的一句话。蚌在晒太阳,鹬想吃蚌,就去啄它的肉。谁接着与我交流。

生:我与你交流:它们一个用嘴啄,一个用壳夹,为了生存他们就争斗起来,那他们又是怎样争的呢?请大家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二、三句话。

鹬紧紧地咬住蚌肉,而蚌呢也死死地箝住鹬嘴,它们谁也不肯放躲过对方,都一门心思要致对方于死地,这是一场生死之争,鹬曰(请男生读),蚌亦谓鹬曰(请女生读);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它们俩都不放开对方,相持着,相持着,此时鹬气急败坏地说(男生接读)蚌亦针锋相对地说(女生接读)。谁与我交流。

生:我与你交流:故事的结局是:鹬和蚌争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放过对方,鹬和蚌争了半天让谁获利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就捡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谁与我交流。

生:我与你交流: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师:是啊,对蚌和鹬来说这个故事绝对是个悲剧,但对燕赵两国来说却是个天大的福音。回到我们开头的故事,赵王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恍然大悟,那么他到底听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呢?(燕赵相争——秦国得利)如果只顾眼前的得失,那可就要吃大亏了!

六、思想大碰撞:请结合相关的故事、名言警句、古诗等交流你的思想感悟。

小组交流汇报。

七、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当年的悲剧还会重演吗?有请小演员上场。

师: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情景,但是鹬和蚌的孩子这时候同时退让了一步,两人安全脱险,渔翁空手而归,渔翁有什么感想,让我们采访一下渔翁吧!

八、用手写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矛盾,与长辈、同学或是邻居,怎样对待矛盾?怎样化解冲突?请你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九、总结升华:

同学们,区区几十个字就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爆发;短短一则寓言则让我们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正是:“字字珠玑化干戈,句句精炼蕴真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也是寓言的魅力,这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战国策》的其他篇目。

板书设计:

不肯相舍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权衡得失

懂得谦让

鹬蚌相争的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论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

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利用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秦王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写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

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

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小组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设计意图:自主阅读,解决字词,练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晒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毫”与“豪”的区别,同音字组词联系。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有感情地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不肯互相谦让等)

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内容时,摈弃了烦琐的讲解,而是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去。教师引导他们想象画面,充分感受鹬和蚌的语言、动作、心理,再通过朗读加深体验。这样,由朗读——想象画面——感悟情趣——朗读升华,逐层深入,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内化文章的语言文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也就水到渠成地被揭示了。)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抓“毫不示弱,互不相让”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

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续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积累语言,体会寓言的写作特点。)

五、选择性作业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诵读古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

1.读准字音:曝、雨、夹、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模式:激趣——自学——交流——诵读——拓展——实践。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苏代劝阻赵王出兵的故事。通过建立考古小分队,激发学生探究古文的兴趣和自信心。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自学研究,讨论交流,诵读古文。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内容,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教学流程:

一、创设返古情境,点燃学习兴趣

师板画战国七雄形式图,生动地讲述赵王欲伐燕的历史故事。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他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作文往往是在某种情境中有感而发。能够点燃作者创作热情的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大屏幕上出示古文《鹬蚌相争》。)大家看一看,全文只有59个字,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真是一字千金啊。古文乍一看不懂,可细研究起来还挺有意思。你们想让老师讲给你们听,还是想建立考古小分队,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呢?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二、建立古文学习小分队,探究古文文意

有了兴趣,学生一定想知道“在这个情境中,作者写了什么”?让学生自主理解文意。此时我给学生提示自学方法:这样吧,你们前后4人组成一个考古小分队。先自读几遍古文,直到读得通顺流畅为止。把你觉得难写的或者容易写错的字在本子上练会。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这个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然后再读课文。注意:一定先自己学,听懂了吗?开始吧,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咱们比一比,看哪个考古小分队的考古能力强。(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他们自学方法。立足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基本的学习语文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对学生提出了学习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三、展示考古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1.检查朗读情况,适当指导。(正确、流利、停顿适当即可。)

各位小考古学家,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考古成果啊?谁敢第一个站起来读?他读的时候大家认真听,听他是不是在读古文,听他有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2、讲故事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

哪个考古小分队把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这个故事简单明白地讲给大家听吗?

有谁把重点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除了讲这个字的意思,还要讲一讲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3.在字词理解方面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如果还有问题,教师也要注意把它放回语言环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4.归纳条理。

后人从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叫什么?鹬蚌相争。(板书:鹬)“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是怎么样记住它的?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就念“鹬”。(板书:蚌相争)谁来讲一讲这个题目?鹬蚌相争,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争。(师板书:鹬啄蚌,蚌夹鹬。互不相让翁得利。)

5.明理。

两千多年前,聪明的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故事,巧妙地劝阻了赵王,免去了燕国的一场祸患。(板书:智者苏代)你能体会到这个故事的言外之意吗?(燕赵相争,秦国得利。)你从这个故事受到什么启发?(板书:警后人)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板书:权衡得失要牢记。)

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劝说君王将士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板书:《战国策》)一共有33篇。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的设计,我本着“整体感知”的原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能力。“学生轻松地学,学生学得轻松”是我的努力方向。本册教材副主编陈铮老师在对本学年古诗文的教学辅导时说:“对词语的讲解是必要的,讲讲词语过去和现在的异同。但是无论怎么讲,这种讲解不要落到实处,不要忘记整体感知。至于它的本义、它的引申义,它是怎么发展的,对小学生来讲,他还不可能发展到这种程度,不可能一时学透。它是一种文化的积累。”)

四、指导诵读,感受祖国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

扫除字词理解的障碍后,再回归整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古文学懂了,这回咱们再来读,看谁既能读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读出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指4名学生,一人读一句。教师指导。各自练一遍)。我想找3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想选一名朗读最好的同学当旁白,再选一只厉害的鹬鸟,一只厉害的河蚌。咱班谁最厉害?(师根据学生的推荐指两人。教师指导。同桌两人练一练鹬和蚌的对话。教师当旁白,全体男生读鹬,全体女生读蚌。)

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个角色,应该用3种不同的语调来演3个人是不是啊。练习一下,最好能背下来。

谁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诵?举手的同学把书合上,站起来一齐背诵。(师关掉大屏幕上的古文。)

(设计意图: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教材副主编陈铮老师也说:《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学段都提出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汉语的特点是它具有音律美。它的音律、它的节奏,它四声是带调的。它用声音来表达情感。我们应该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体会、领略汉语的特点。学生读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和文字本身产生共鸣。他们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肢体的动作,通过一些声调来激发他们这种感情。)

五、拓展:试译古文《狐假虎威》,培养学生学古文的能力

同学们的进步可真大!能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吗?

今天,同学们通过鹬蚌相争,却让渔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权衡得失。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样学习古文。如果通过学习,大家更愿意读古文了,那老师就太高兴了!

我还为咱班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古文《狐假虎威》。发给你们课下去阅读。学后可以和班主任交流,和同学交流,也可以和我交流,(告诉学生联系方式)欢迎大家和我联系。我会想你们的。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学生学习古文的目标是: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积累和习得的方法自己去解决实际问题,相当于拿着渔具,运用方法自己去“钓鱼”。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古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