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教师岗位适应与教学成长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本次“新任教师岗位适应与教学成长专题培训班”,本人学习到很多关于高校教师职业素质培养和教学水平提升的相关课程,收获颇丰。下面,本人就结合所授课专业与“课程思政”这个主题,浅谈对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认识与思考。

新任教师岗位适应与教学成长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新形势、新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历史使命,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的全新任务。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将价值塑造有机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增强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力求全方位促进高校课程的思政建设,最终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随着新能源的发展和传统能源技术的升级,能源清洁转换和利用等领域催生了许多新产业和新业态,使得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典型的新工科特征。为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需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的统筹协调,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既守正又创新的体现。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为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强调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终生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及良好的协作精神的培养。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同时,结合新工科育人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和增强综合素质”,从能源问题产生和应对途径、学科起源和发展历程、工程实践和优秀事迹中提炼思政素材,实现润物无声的协同育人效果。

首先,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把马克思注意立场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论方面,课程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能源革命重要论述、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等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能源发展的新形势,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增强开发利用新能源、节能减排的决心与勇气。在实践方面,引导学生调研我国能源供应与消费的基本情况,了解我国能源领域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增强对我们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国情的认识,开展“初心”与使命教育,使学生增强学好专业知识,将来建设祖国的自信和决心。

其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无数科学家研究、探索和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发掘背后的生动事例,以科学家们的科研经历展现奋斗精神、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境触人、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注重科学伦理的教育和创新思维方法的训练。

另外,还可以通过工程实践和优秀事迹,强化工程伦理教育,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充分利用专业设计的实践环节,从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严谨作风等方面,阐释专业领域工程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提高工作美感和敬业精神。例如,利用能源领域的超级工程案例分析,使学生们了解我国能源工程建设的最新成就与奋斗过程,培养奉献意识、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还可以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的话题性,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加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注,增强社会责任感。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要点燃火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方向,实现课程思政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协同增效,努力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员、全过程育人”的探索。同时,要结合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的典型新工科特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构建课程思政、学术思政、实践思政“三位一体”教学育人体系,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职业担当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