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文”“言”并重

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文言文的教学始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谓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即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文章,“言”即是古代书面语言的语法结构体系。

文言文教学中的“文”“言”并重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多采用串讲的方法,逐词解释,逐句翻译,完成以后,学生加强背诵,再配以词句的练习巩固。而对文章本身的欣赏与感悟,则浅尝辄止,一切以应对考试为主。可以说,这样的课堂,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没能深入领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文章内涵,正如练功,不能打通经脉,只能是一知半解,云雾缭绕。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能做到“文”“言”并重,相得益彰呢。

首先,我们要重视经典的朗读及解读。

可以说,语言的学习方法,朗读为上,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的私塾教学,就是从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开始的,稍大点,就朗诵“四书五经”,孩子并不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可就是在反复的朗诵中,渐渐有了语感,熟悉了语言环境,加之老师的指点,逐步领会了词句的含义,进而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说,朗诵经典绝对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那么,我们平时学习文言文,既要朗诵所学课文,还可有计划地给学生准备一些经典,比如上面提及的这些国学启蒙读物,再比如不可不读的《大学》《滕王阁序》等等。

第二,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与运用。

学习文言文,实际上就像学习一门外语一样,当然,作为我们的母语源头,学习上更与亲近感,更有归从感。但不管怎样,都要从最根本的抓起,那就是词汇。学习的过程,就是词汇积累的过程。唯有掌握古人的词汇,方能读懂文意,领会内涵。古汉语的词汇,无外乎也是实词和虚词两大类,鉴于汉语的传承与发展,对于部分延续使用的词汇,自然无需过多讲解,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古人“专用”的词汇,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做出规律性的总结。

先是虚词的用法,应结合所学课文的具体语境讲明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并让学生整理记录。再者是实词的含义,尤其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这四类文言现象,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中都要分类指导理解并整理。

积累的目的是运用,掌握它们,才能更好地去阅读文言经典,从而进入一个“阅读—积累—再阅读—再积累”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生态中去。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就是学习新课时,遇到学过的词汇,要能背出它在以前所学课文中出现过的句子,并联系在一起,求同存异,触类旁通。

相信做到以上两个方面,定能让文言文教学的“文”“言”并重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