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数的复习》教学反思

反思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20以内数的复习》教学反思

众多讲座、书籍甚至是大学理论课内,无一不提到作为一名教师,课堂的主体应当是学生,教师起引导作用。一直都牢记着这一经典教育观,也觉得自己有在实践,不断请学生回答问题,把课内的许多知识教由学生自己来说。

直到这次公开课在磨课、被听课的过程中,很多热心的同事、师傅、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问题,我才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认知有多么肤浅。我总是喜欢像之前上信息课抑或者竞赛讲解课那样,把自己所认为的新知讲解完毕,期间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作答,最后辅以练习。但事实上并不是你这堂课让学生从头到尾回答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应从本质入手,无论是在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的问题、过渡语都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提供充裕的思考时间。课堂应当有静有动,活动激发兴趣,探究促以思考。

反思二:课前备详案,课上气定闲

以前觉得教案根据规范写清楚各大部分即可,但每次上课总觉得自己会出现蛮多废话,其他老师也觉得我一直在讲一直在讲,显得很着急,语速很快,整堂课匆忙得很。直到师傅点出我教案的问题,我才恍然大悟,一名新教师应当写详案而非简案,经验尚缺,需提前想好整堂课中的过渡语,各个环节的怎么提问等等。

之后教案的修改中,我十分注意对衔接语、提问语、讲解语等各方面语言的斟酌,用词尽可能精简,实际上课中也遵循自己原本的设计,教师讲得少但表述更为精准,实际效果更好,整堂课的节奏松弛有度,用时也刚刚好,再也不会担心课上不完。语言是门艺术,准备充足,事半功倍。

反思三:动态生成,用心交流

在这次公开课中,另一大收获就是我意识到自己从未真正去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因为设计中有一些动态生成的环节,所以会出现考验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而我们新教师总是没察觉地就打断或冷漠地对待学生不符合自己预设的作答。

教师上课并非学生给你想要的答案你就兴奋地把话接过来,学生没有说出你想要的话就有明显的态度区分。无论学生回答对否,教师都应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消除师生的隔阂感。但这对新老师来说还是比较难的,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具备所谓的亲和力。

反思四:教学并非只有课本

逐步修改教学流程及内容的过程中,更为深入地体会到我们为孩子传授知识并非只有课本上的这些内容,如果仅仅只是这点知识,对学生而言远远不够,这样的学生成长到最后也只是应试机器,完全谈不上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那么如何在课内渗透除了课本以外却又需要学习的知识?如何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他重要能力呢?都是我们教师所应思考的问题。

而这次课作为一节复习课,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单单的复习过去的知识只能让学生觉得呆板乏味。所以在其他人的点拨下,设计了像编题猜数这样考验学生语言表达、重构知识、逻辑思维等方方面面能力的活动,也设计了像估一估这样渗透数学估算能力的题目,还有考验推理能力的情境题。并且环节的衔接上也是按由浅到难、由数感到计算等循序渐进的顺序进行安排。

从这些反反复复、不断摸索的改进中,我了解到一堂真正优秀的课,需要面面俱到,让人舒服的设计看似简洁明了,实际上背后倾注了许多人的智慧与汗水。课虽已结束,但思考并未间断,教学非易事,不过我相信,功夫定不负有心人。用心做事,定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