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归因理论在后疫情时期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浅谈归因理论在后疫情时期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浅谈归因理论在后疫情时期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学校管理尤其是学生思想教育带来诸多新问题。面对各种不利因素,在新学期中德育工作者应该深入分析这些新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思考对策。而归因理论,正是这最有效的方法论。本文就运用归因理论来改进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提出若干建议,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 归因理论 班级管理

新学期开学以来,从日常巡视、班主任管理和家长反馈等方面获得的信息汇总来看,初中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态似乎有些特别之处,值得我们德育工作者好好研究,细细分析。而归因理论,正是这最有效的方法论。所谓归因,就是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在落实全面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同时,我们应该从分析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原因)入手,寻找到做好后疫情时期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学生思想动态分析

1.虽然目前疫情防控处于常态化,但教育遇到的问题却异于常态。持续了近一年的疫情防控,对于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确确实实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上半年很长一段时间,疫情防控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教学秩序,学生因在时空上或“放纵”或“压抑”的情绪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或怪诞,或散漫,或莽撞,或激烈。 这些负面心理情绪都可以在新学期开学后的学生身上找到。

2.上半年依据“停课不停学”要求而长时间开展的“线上教学”,原先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也失去约束作用,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网络痴迷症”、“手机依赖症”和“孤独自闭症”。进而出现:学习目标迷失,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坚韧拼搏的意志力等状况,甚至厌学逃学现象频发。

3.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学生曾长时间居家隔离和居家学习,户外活动几乎没有。于是部分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出现逆转恶化:观念冲突变成行为冲撞,青春期叛逆心理更加严重。更有甚者,因家庭教育失范导致一些惨剧屡屡上演。

二.原因归结:

1.长时间的疫情防控的大环境影响,打破了原有的教育管理要求与模式,出现了许多教育管理上的“真空”、“短板”和“疏漏”。也就是说,缺乏学校环境和班集体平台的网络教育教学机制可能还不完善不成熟。至少当前的初中老师和学生还不适应,一些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仅仅通过“线上教学”是难以达成的。

2.我们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还是很大的短板。一是因为许多家庭环境很不利于孩子的教育管理,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二是因为许多农村家长属于教育的弱势群体,缺乏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技巧。初中生的思想与行为较小学生要复杂的多,对他们的教育如果仅靠家庭而没有学校的环境氛围支撑是万万不行的。

3.现代电子信息产品和网络游戏软件严重侵蚀着中学生的思想,也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而疫情中的“线上学习”让许多学生“名正言顺”拿起了手机,捧起了电脑,没有强大控制力和拒绝意志的初中生越来越沉迷游戏,难以自拔。再加上家校交流合作因疫情而产生隔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有效管控。

三.新学期班级管理的几点对策:

根据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归因的维度划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挡归因三个维度。那么,我们可以把学生自身的认知、思想和情感归为内因,把学校、家庭教育环境和方式归为外因,并且认真分析其是否稳定性和是否可控性的特点,做到趋利去弊。为此,新学期中我们的班级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全面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增强常态意识。在全国省市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也应该恢复常态,通过恢复作息制度、恢复课程开设、恢复各项教育活动等一系列举措,来引领学生快速转变思想、生活、学习等状态,一切回到常态化轨道上来。只有回归常态,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才能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这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和最大优势。

2.强化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增强规矩意识。在较长时间的“放纵”之后,“收心”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七年级新生,一定要抓住“刚升学、陌生环境”这个教育契机,可依托《学生手册》(学生管理制度集)组织学生反复学习校纪校规,重点是作息制度、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规范、纪律处分办法、班级有序化要求等等,要让初中生明确这些要求就是行为底线。班主任在组织学习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反复培训、矫正养成。

3.强化学业生涯教育与规划,增强目标意识。目标引领,这是动力之源。班主任可以结合初中学段培养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开展学业生涯的学习和设计,可以拓展至高中乃至大学和工作阶段。目的就是让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学业道路该怎样走好。学业生涯规划设计要突出:发展目标,基础分析,途径方法,预计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要素。目标规划一定要体现“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能起到时时激励和人人激励的作用。

4.注重舆论与文化环境的熏陶,增强行为自律性。班级内的舆论氛围,主要是通过主题班会、学生大会和家长座谈会等形式营造的。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来形成积极向上的并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语言环境。而浓郁的班级文化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则包括物质文化(如卫生、物具、标语、板报、图片等)、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班风、学风、班级倡导的核心价值标准等)。班级文化要突出教育主题和个性特色,也要不断继承和创新。

5.充分利用全员育人机制,构建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的立体网络。第一是发挥“班级德育导师”功能,发动相关任课教师,积极参与特殊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劣性转化,加大对学困生的帮助辅导。其次是依托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对特殊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指导。第三是利用好“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和家访等机制,协调家校教育理念,统一培养目标,丰富监管措施,提高家校合育实效性。

6.积极组织开展令人感动且有深刻体会的主题教育。只有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让学生感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例举身边人身边事来分析说理,引用普通人的普通语言来表达;教师也可以现身说法,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来谈初中生的成长成才问题;还可以树立身边正面榜样大力表扬,或者对新闻媒体中出现的负面典型进行深入剖析,集体批判。

7.对于特殊(“顽石”类)学生要及早建立教育档案。多层面收集信息,多角度观察,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志趣和学习状况,跟踪了解学生一个阶段内心理变化轨迹。为我们能真正在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理,以及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提供信息支撑。当然,对于此类特殊学生的教育,绝非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反反复复。所以,我们对他们的转变、成长要抱着“发展的眼光”,期待也是重要的归因要素。

8.熟练掌握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技巧,掌握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两种学习途径:一是向书本学,多看几本关于班主任工作方面的书籍;二是向实践学习,如学习身边老教师的工作经验,或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

做好与学生沟通交流关键是掌握学生心理,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可以从学生遇到的困惑入手,可以从学生的优点出发,可以从学生关注(崇拜)的人物开聊。沟通交流的时间、地点、环境都有讲究,人多时易于表扬,单独时可以推心置腹。对于性格开朗的学生有时可以开门见山,对于比较内向的学生则要循循善诱……

总之,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德育工作者要运用好归因理论,从对“因疫情造成的各种不良思想、不良习惯和不良心理”的分析出发,对症下药,刚柔相济,循循善诱。我们还要把握德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强化人文关怀——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立德树人之路“漫漫而修远”!(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