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实录(实用7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7篇《小学语文教学实录》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小学语文教学实录》相关的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实录(实用7篇)

篇1:小学语文教学实录

设计意图:

我们的家乡—武夷山,山峰奇特,风景秀丽。对于生在武夷、长在武夷的孩子们,让孩子们用各种材料进行手工活动,来表现家乡各风景的特征,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武夷山美景,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表现武夷山风景的特点,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做事细致耐心的品质。

活动准备:

1、白乳胶、彩色沙、彩色纸、各色豆子、毛线等

2、武夷山风景图。

3、用各种材料制作的武夷山风景图范例。

4、学生有过沙画、毛线画、撕纸贴画、豆子贴画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武夷山风景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地方?象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各风景点的特征。)

2、出示范例让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构思布局。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神奇的武夷山风景图,它不是用水彩笔,油画棒画出来的,请你看看是用什么做的?”请学生观察说一说“——是用什么做的。”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怎样利用各种材料的颜色特征来表现武夷山山峰的特点——是丹霞地貌:红棕色的岩石,绿色的树木生长在山顶上,悬崖边。

3、介绍各种手工材料和制作方法。

“今天老师准备了彩色的沙、彩色的毛线、彩色的豆子、彩色的纸,请小朋友用这些材料来制作我们武夷山美丽的风景,把我们教室里也布置成美丽的武夷山风景区。”出示三张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到构图时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景点要画大些,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手工创作,在创作手工作品时粘贴得要紧密一些,要按方向顺序粘贴,注意色彩的搭配与构图。

制作沙画的学生要有耐心、细致。不要大面积地涂胶,一小块涂好胶撒好相应颜色的沙后,把没粘住得沙倒回盘里后,再涂一小块做。

撕纸纸画时,把彩色纸撕小些,粘贴时要注意颜色的搭配。

豆子贴画时要注意各色豆子的搭配运用。

毛线贴画时要先用黑色的毛线勾边,再用其他颜色的毛线贴满山峰表示岩石和树木。

4、学生作业

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内容。

5、把自己制作好的景点剪下来贴在背景图上,组织学生说一说,我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活动建议:

1.白乳胶的用法要重点提出来,交代怎样把胶涂均匀。

2.做沙画时,可用牙签罐装,每种颜色一罐并做好颜色标记,再拿一个空盘给孩子到混色的沙,这样不会弄得到处都是,保持作品干净整洁。

3.本次活动时间较长可分组合作,分工完成。毛线和撕纸画可分工合作。

4.目标改为:

(1)引导学生感受武夷山美景,能用彩色的沙、纸、毛线、豆子等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表现武夷山风景的特点,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做事细致耐心的品质。

篇2:小学语文教学实录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

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

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四)朗读、背诵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结合看插图投影、看录像、听音乐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意境。朗读指导可参考示例如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指导朗读这首民歌时,教师要多示范,必要时可领读难句。只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多读,就会熟读成诵。

(五)练习提示

课后1、2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课后第3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读词语,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应联系事物特点去体会。

天苍苍:形容天空蓝蓝的。

松柏苍苍:形容松柏翠绿翠绿的。

白发苍苍:形容头发白白的。

野茫茫:形容原野没有边际。

大海茫茫:形容大海没有边际。

云雾茫茫:形容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用1课时。

四、参考资料

《敕勒歌》见于《乐府诗集》的《杂歌谣辞》类,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居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这首民歌虽仅27字,却形象地展示出一幅雄浑壮丽、苍茫辽阔的北方大草原的画面。

篇3:小学语文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日偶成》,背诵这首古诗。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江南春》(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诗《春日偶成》(板书)。在10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里,北宋诗人程颢踏春郊游,意兴所至,偶有所感,写下了这首诗。

师:听了老师的叙述,你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出题目的意思吗?(出示:春日:春天里的一天,偶成:偶有所感,写成诗歌。)

生:春天里的一天,诗人偶有所感,写成了一首诗。

师:程颢偶有所感而写成的这首诗,后来竟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诗它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欣赏它。(出示全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分清节奏。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板书:读准)

开火车分行读,正音。

师:古诗是有节奏的。(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范读)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将它读顺。

指名二三个学生朗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

师:这首诗你能读懂吗?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明白?出示词语解释,开火车读,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考这首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可以在书上做笔记。(出示:近午天:接近中午,傍:靠近,随:沿着,川:河流,时人:当时的人,识:理解,余:我,将谓:就以为,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自由说,同桌交流。

师:同学们,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

指导

“云淡风轻近午天”,解释方法:改变顺序。“近午天云淡风轻”

“傍花随柳过前川”,解释成:“在花丛柳林间穿过”,没有直译,根据诗意巧译。

“将谓偷闲学少年”,解释方法:改变顺序。“将谓学少年偷闲”

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都说出来?

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将近中午的时候,淡淡的云飘浮在天空,轻轻的风吹拂着大地,我在花丛柳林间穿过,又走过了前面的小河。当时的人不知道我的心情多么快乐,还以为我学少年的样子,忙里偷闲去玩耍呢 !)

师: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可以说同学们已经读懂了,再次齐读,读出古诗的意思。(板书:读懂)

四、指导朗读、引导想象。

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我们还要去品读古诗的意境。(板书:读悟)

师:各位同学,现在你就是程颢,我想请教一下,你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春景?

生:云、风、花、柳、川(板书:云、风、花、柳、川)出示图片。

师:你能具体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景物吗?你可是文采飞扬的大诗人呀!

师:除了这些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美景?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出示图片,帮助学生想象。

出示句式

金黄的迎春花在枝头绽放,像______

山坡上,那大片大片的桃花像______

油菜花开了,_________

鸟儿在枝头__________

湖面上,几只野鸭_______

五彩斑斓的蝴蝶________

学生描绘春景,教师予以引导和评价。

师:哦,原来程大诗人看到了这么多美景。你能读出这美丽的春景吗?

生再读诗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指名读、评议,齐读。

师:同学们,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会做些什么?(要求将句子说清楚说具体)

生1:太开心了,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

生2:我也很开心,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

生3: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在河边逗小鱼和蝌蚪玩。

…………

师:诗人程颢看到如此美丽的春景,他也做出了像你们一样的举动。那些在地里劳动的庄稼人、在河边洗衣的姑娘们看到这样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做出这样的举动觉得非常奇怪。他们会说什么呢?

出示句式:地里劳动的庄稼人会说:“”

在河边洗衣的姑娘会说:“”

________会说:“”

学生想象说话。自由说,同桌互相说。

师:诗人介意别人对他的议论吗?你认为诗人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能否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呢?

(怡然自得、悠然自得、自得其乐的快乐。)

师:由此可见,作者写乡邻们对他的议论,实际上是为了突出自己心中的——快乐!(指板书)指名学生朗读,评价。(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师:程颢在这首诗中先描写了美丽的春景,(板书:写景)再抒发了快乐的心情(板书:抒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将心中的快乐和这柔和明丽的春光融为了一体。整首诗读起来,有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令人百读不厌。我们再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齐读。

五、背诵古诗。

师:优美的诗篇应该储存在大脑里,请读熟这首诗,学会背诵。

指名有感情地背诵,齐背。

篇4: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

师:这篇节选课文描写了鲁迅的几个生活片段。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品评衣着”部分。

一、一个标点

师:老师在读第四段时,发现其中有句话很奇怪。我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生读)

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整段只有一个句号,但这个句子其实包含两个句子,看看是哪两句?

生:一句是“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另一句是“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师:好的,这里本来应该是两句话,前一句讲鲁迅先生病好一点了,后一句讲“我”穿了一件新奇的火红的上衣。按照标点运用的一般规则,在“抽着烟”后面应该是个句号,为什么萧红在这个地方用了一个逗号呢?(生思考)请注意:既然在这个地方用了一个逗号,那就说明这两件事情是紧密相关的,那么二者间有什么关联呢?

生:我觉得这句话强调“鲁迅病好了一点”,这件事是值得高兴的,这种情绪同那天萧红穿了一件火红上衣就有了一种联系,即“火红的上衣”可能表示萧红希望鲁迅的病能快点好起来。

生:作者希望鲁迅看到她这件火红的上衣之后心情会好,然后病能快点好起来。

生:作者希望鲁迅看到她的红上衣以后能够心情愉快,能够轻松。

生:这个逗号让我体味出萧红火红上衣的用意。因为先生病了,刚好点,萧红想穿一件红上衣给先生带来一点喜气,她希望通过穿这件红上衣来庆贺鲁迅的好转。

师:是啊!一个小小的逗号,意味深长。所以萧红才会急着让鲁迅来看一看她今天的衣服漂亮不漂亮。

二、一双靴子

师:课文中鲁迅除了评价萧红的衣服之外,还评价了她的靴子。事实上,萧红穿这双鞋并不好看,但她几次进出鲁迅家,鲁迅一直都没说,他为什么一直不说呢?

生:鲁迅说:“你不穿我才说的.,我一说你就该不穿了。”

生:他怕会伤到萧红的自尊心,因为萧红是个年轻人,喜欢打扮,喜欢穿靴子;如果鲁迅说不好看的话,她就不穿了。

师:说得很好,萧红喜欢打扮,但她明明打扮得不好看,为什么鲁迅也不说,就让她这么去穿,这说明什么呀?

生:他尊重小辈的穿着。

师:哦,你读出了尊重,有体谅吗?

生:有的。

师:好的,请坐。以前对于萧红的靴子鲁迅一直不说,是不是有可能看到萧红很喜欢这双靴子,为了不扫萧红的兴,他就选择不说;而且他也觉得这么穿也无伤大雅,就让她穿去吧,直到这一次讲到穿衣服,才顺便批评一下。在这里我们看到鲁迅对萧红的关心、体谅和包容。

三、一条绸带

师:除了评价衣服以外,还有一件事情令萧红印象深刻,就是束头发这件事情。请一位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下。(生朗读)

师:这里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咀嚼的地方。首先绸条有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什么“我”和许先生都选定了米色呢?

生:因为米色淡雅、朴素。

生:说明“我”和许先生都觉得米色很适合“我”的气质。

师:后来“为着取笑,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请注意“取笑”两个字,为什么许先生把那个桃红色的绸条放我头上就是“取笑”呢?

生:因为桃红色有点儿妖艳。

师:对,相对米色的朴素,桃红色过于浓艳,肯定是不适合“我”的。对此,鲁迅又是什么反应呢?

生:他“眼皮往下一放,‘不要那样装她……’”。

师:“眼皮往下一放”,表现了鲁迅——

生:他生气了,真生气了,动大气了。

师:有一个问题,既然是开玩笑的,为什么鲁迅要发这么大的火?

生:因为这个桃红色过于艳丽和轻佻,不太适合纯真的萧红,前面也说过鲁迅先生是看重萧红的,所以他觉得纯真的萧红不太适合这么艳丽的颜色。

生:这个颜色破坏了萧红在鲁迅心中纯真的形象,鲁迅不允许别人用这么轻佻的、妖艳的桃红色来装扮她,所以他这次真的生气了。从这,我们也看到鲁迅的原则和底线,你可以不会打扮,你可以不会穿衣,但你不能让打扮改变了你的形象气质,不允许这么打扮。

师:读了“品评衣着”这个部分,你觉得萧红眼中的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鲁迅是一个非常关注萧红,关心并体凉萧红的长者。

师:是啊!看似非常平常的文字中原来深藏着鲁迅与萧红的感情。

篇5: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都有玩具吗?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家里的玩具。

(这个话题是和学生们的生活有关,而且比较直观简单,学生们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自主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尽快进入主题。)

师:我们的课堂上又多了一位小朋友,他和大家一样也有许多玩具,但是他的玩具都很特别,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教具:缺了车轮的火车;少了扳机的手枪;没有炮筒的坦克和散了底的轮船。

面对老师摆出来的玩具,学生们发出惊讶的议论声:“怎么都是坏了的玩具?”

师:对呀?为什么这个小朋友的玩具都是坏的呢?我们一起来问问他好吗?我们一起学习《我想弄明白》这篇课文。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们主动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

二、合作探究,自主识字

师:听老师读课文,你们仔细地看,认真地听。

师:想自己读一读吗?在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笔圈出来,再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去认识它们,也可以请小组内的同学帮忙。

(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读书的效率,而且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师:你们都记住了哪些字,向同学们汇报一下好吗?看哪一组的同学记得最多,,要鼓励一下自己呀!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学生以多种形式认读。

师(指“散”):这个字读什么?我们以前认识的这个字又读什么?(学生已学习过sàn这个音,在本篇课文中读sǎn的音)。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多读两遍。

师:同学们可真棒!字音都读准了,谁能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记住字形的呢?把你的小窍门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也可以帮助别的同学更好地记住它。

孩子们纷纷举手说出自己记字的好方法、小窍门。

(孩子们记字形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很有道理,大家可以学习,对于一些没有什么规律的,只要能体现出学生个人的见解也要给予肯定。只有通过孩子自己的方法记住的字,才能记得牢,而且也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师:同学们的生字学得可真不错!在课文中,你也能准确地读出来吗?咱们来试一试吧!

学生通过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以及让同学评价等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让学生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并培养学生谦虚的态度,虚心向比自己好的同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课文,通过学生间用欣赏的眼光去听、去评,提高学生参与读书的兴趣,同时培养了语感,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内容。)

三、联系生活,互动交流

师:现在学生们弄明白了吗?为什么这位小朋友的玩具都是坏了的呢?

学生回答出因为他要弄明白许多问题。

师:这位小朋友为了弄明白玩具中的问题把心爱的玩具弄坏了,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不防说出来,或者也可给这位小朋友提出好的意见和方法。

学生们进入到精彩的讨论中。

生1:我要说,你可真棒!是个爱学习,爱提问题的好学生,我以后也要向你学习,多思考多提问。

生2:我可不这样想,那么好玩的玩具都弄坏了,多可惜呀!以后还怎么玩呀?提什么问题,等长大了不就什么都知道了。

生3:我可不同意你的看法,要是你总是想着玩,什么问题也不思考,不爱学习,长大了你也什么都不知道。

生2:要是又能学习,又不弄坏玩具那该多好呀!

生4:我们可以不弄坏玩具,如果有问题,就去问妈妈和老师,这样不是很好。

生5:这个也不好,那你就是不爱动脑筋的孩子。

生6:如果我们在拆玩具的时候小心一点,不要把上面的东西弄丢,等弄明白为什么,再把它们重新装上不是更好。

学生间通过自由式的讨论,不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出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他们通过相互间的赞成与反对,使自己有了一定的见解,并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好的方法,形成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师:同学们帮助文中的小朋友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我们能不能帮他把问题也解答出来。你在玩玩具的时候又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也请同学们来帮助好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帮助文中的小朋友解答问题,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非常愿意参与,情绪很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科学知识的向往。对于学生解释不清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引导和解答,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师:我们一起帮助小朋友解决了许多问题,在生活中总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老师希望通你们的努力学习,将来会更准确地帮助更多小朋友,解决更多的问题。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重点体现出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提出的要求。在识字上满足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以积极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在朗读能力的训练上,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朗读,互评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自己的进步,增强朗读的自信。其次,对于本文来讲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进入到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通过学生个性的思考和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会到用脑的快乐。

篇6: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捞铁牛》(板书课题)。注意“捞”字读一声。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捞铁牛。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分为了四段,老师请四名同学一人读一段,谁愿意读(指名)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中讲到的铁牛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要捞它们呢

师:好,这几个同学读得都非常认真,谁先来说一说铁牛是做什么用的

生:铁牛是拴浮桥用的。

师:那为什么要捞铁牛呢

生: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浮桥,铁牛陷在了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了,浮桥需要重修,所以人们要捞铁牛。(板书:陷进淤泥)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知道了铁牛是做什么用的,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下面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呢

生甲: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生乙:是用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丙: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懂了第一段,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

生:(大声读这一段)

师:现在先请同位的同学互相说一遍,看谁说得最好。

生:(同位同学练习)

师:谁愿意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和尚先请一个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底,看一看铁牛沉在哪儿,然后准备两只大木船,船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紧,搭个架子。最后请一个水手用很粗的绳子拴住铁牛。

师:这段写捞铁牛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那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甲:写了和尚做准备工作。

生乙:这一段主要写了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板书:准备工作)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这一段的段意。我们通过认真读书,知道这一段中的四句话都是写“和尚做的准备工作”,所以同学们把段意概括为“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由此可见,认真读书,了解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还有一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概括这一段段意。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我们可以结合这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话来概括第二段段意。

生:我们可以结合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准备工作做好了”来概括第二段段意。

师:对,谁来试着概括一下。

生:和尚做好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师:真好!我们读书时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师:谁再来把第二段内容读一遍,我们看一看课文中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请同学们用笔画下来。

[着眼于言之有序,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点明确,指导具有可操作性。]

生:课文

篇7: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吧?今天我们也来看一段动画片。

〔多媒体〕动画(大水冲断浮桥、铁牛沉入水底)

师:哎呀,大铁牛沉到水底了,这可怎么办呢?

〔多媒体〕课题

(板书捞铁牛)

师:谁来捞?怀丙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捞铁牛?

(提问)

(板书原因拴住浮桥)

师:好,我们了解了捞铁牛的时间(宋朝)、地点(黄河边)、人物(怀丙)和原因(拴住浮桥),接下来,我们就准备捞吧!

(板书:准备――捞)

二、学习、理解课文

师:刚才检查预习的效果很不错,看得出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有了相当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板书,再结合你对课文的了解,想想老师为什么这样板书?

(板书的目的在于说明要先有准备才能捞,这是两部分内容,以帮助学习之后正确分段)

(一)学习准备部分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先来看看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1、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

师:课文中哪一段介绍了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自然段)

2、自学、讨论:

师:现在自己轻声地再把这一节好好读一读,然后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捞铁牛前究竟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注意:将所做的准备分成几个步骤!)

3、提问、交流

师:好,我们来看看准备工作的第一步是什么。

〔多媒体〕课文第三自然段准备部分(并将各步骤用不同色注出)

4、归纳板书

师:我们能不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把这几句话概括一下呢?

准备:摸清位置备船装沙并船搭架拴牛绑架

5、用自己的话说说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6、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准备工作做好了,我们要捞铁牛了。不过,捞之前我还要留下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边学边想:为什么捞铁牛前要做这样的准备,这准备工作真的很重要吗?

(二)学习捞铁牛部分

1、了解捞起铁牛的原因

师:我们现在来看捞铁牛的过程。先请看这样一段话。

〔多媒体〕第四自然段

(指读、齐读并思考:这段话什么意思,加点字什么意思)

师:笨重的铁牛能够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是因为拴住它的绳子越绷越紧,绳子越绷越紧是因为拴绳的船身不断地往上浮,船身能够上浮是因为水有浮力。怀丙能捞起铁牛,其实是利用了水的浮力。所以他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板书浮力)

师:我们来看一看,一起感受一下。

〔多媒体〕动画(捞的过程)

2、了解铁牛被捞起的经过

师:铁牛只是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却并没有捞上来,还少了什么工作?

〔多媒体〕第三段课文

(注意:为什么要把铁牛拖回岸边而并不在河中间把它捞上来?)

师:谁用自己的话说说捞起八只铁牛的经过?

(齐读)

3、归纳板书

师:如果我们也把捞起铁牛的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第一步该做什么?

捞:铲掉泥沙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拔起拖到岸边捞起铁牛方法相同只只拖回

4、师:铁牛捞上来了,我们也该休息一下了,来完整地看看从准备到捞起这一过程〔多媒体〕动画(准备――捞)

板书:

怀丙

摸位置

利用水的浮力

出色的工程家

准备捞

捞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课文录音,指名读课文

二、检查本课生字

三、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多媒体〕第三、四段课文

师:好了,来想想我们前面留下的问题:捞铁牛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究竟有没有用处。

(讨论、交流)

师:正是因为有了前面充分的准备,怀丙才能够顺利地捞起铁牛。而他之所以能做好如此充分的准备,是因为他在做事之前认真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个完整的捞铁牛的过程。

(男女分读)

四、回顾课文

师:从捞铁牛的原因,到捞铁牛之前的准备,再到捞铁牛的过程,最后捞起一只只铁牛,(板书事情发展)

师:按照这样的顺序,怎样给课文分段?

五、总结全文

师:到这里课文就学习完了。对于这样的.一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组织同学交流自己画出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