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兴化民风文化

半城伴水

浅谈兴化民风文化

——浅谈兴化民风文化

揭开蒸笼的盖头,扑面而来的雾气一股脑飘了出来,是云降到了这个小茶馆,只是添增了满满的烟火气,竹制的蒸笼挂满水珠,似乎刚从笼锅中拎醒打着哈欠。可人是顾不着的,一双筷子随即落下,一只筷子伸到包子底边的面皮下,侧过来一翻,吹两口就送到嘴里。破开的小口立即流出金黄的蟹黄,包裹着的奶白面皮,令人垂涎。

这是兴化名菜,蟹黄包。兴化早茶起源于清朝中后期,富足的生活,让晨起溜完鸟的人们有闲情坐下温茶谈笑,渐渐地这习惯流传了下来,其中经典的菜品的烫干丝,煮干丝及蟹黄包。兴化,这个城市的半城中洋溢着满满的韵味。

兴化伴水,兴化人于是也充分利用了伴水之利。蟹黄包主料蟹黄,主要为兴化所出。

纵横几百亩田地,总能看到几十亩的水塘。仔细观察,周围围上了到大腿高的铁网,多半就是蟹塘了。

铁网为一特色,水葫芦也是有的,漂浮在蟹塘上,也有了水中绿屿的味道。常见头戴笠帽,撑着小舟的养蟹人,如守岛人一般。管理着自己的一方水田。

撑舟时,若是小塘则只需用竹篙点下岸坻,任舟自游既可,不撑水底,是怕伤着了蟹。围着塘着铁网,是防蟹偷爬了出去,找不到回家的道。这八脚的东西,吃的是螺丝与水草,唯有养蟹人巴掌大小,却是时刻牵动着养蟹人的心。

养蟹人是朴素,关注着三两亩的田池,定期清理水草,乱风下雨担心的,也不过是用心血养出的螃蟹,忠实的本性在对待蟹的方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动用自己的经验及智慧,依水生,伴水长。

古有“仁者乐水”,兴化是水乡,兴化人也吸收了水的灵性,也孕育水一般清澈的内心。绿色的田野,清澈的河流,通透的内心,构成了幅展示水乡的画面,它更多地活在已逝人与未逝人兴化人的心中。

兴化的蟹塘清塘又撒苗,垛田的菜花绿了又黄,茶楼的人儿了走了又来,这一个不大的半城,伴着澄的水纹,历史的兴衰中走来,又将向未来的变迁中前进。

此中,唯独没有改变的是兴化人民,质朴,澄澈的民风。

塘中养蟹,河里摸蚌。一说靠水吃水,倒一直是这么回事。带一个大澡盆,任它在自己身旁划着,脚踩着浅水处的积泥,慢慢踱着,趟着,忽地触到了坚硬的外壳,那多半就是蚌了,

之后一个猛子所扎下去,手在下头探着,一碰到蚌壳就扣上去,脚蹬着水,再冒出水面,顺带出来的河蚌就随手丢进澡盆,继续趟着。一下趟到夕阳,它穿过水岸上的树降落在人身上,像极了一幅油画。

除去河蚌,还有螺蛳,虾穴,若是当即开饭了,不是抱着戏水的心来到河边,仅仅是打点螺蛳作个菜,那可就容易多了,一根绳,可达河底,系上铁圈编的兜菜篮,扬手出去。

等到篮沉了底就可以开始拉线。拉线求稳,不似钓鱼那般提竿而上,它是在河底拖了一路,直以靠近码头,才直上来的。

上来时,积泥中网中漏出,被水流拉回河底,而剩下的就是半篮的螺蛳了,多来几次,两顿下酒菜便有了,幸运的话,甚至可以“钓回”一只乌龟。如此一来,家中孩子一下午的消遣便有了。

兴化人生来就是在垛上的,垛上半城,垛下半水。蟹塘撒苗又排塘,垛上菜花绿了又黄,小舟出篙又泊岸,静谧的时光伴随着一仕仕兴化人的传承,同样伴着是兴化人不泯永存的淳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