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原文及赏析【精品多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原文及赏析【精品多篇】

讲解 篇一

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点,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飘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浑然。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浑壮观,表现了一种汪洋恣肆、海纳百川的意境。

颔联描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城受到洞庭湖波涛的摇撼。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如同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抱。这使读者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是一个人的力量。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就不会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这里妙笔生花,一语惊人,是千古名句。

颈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先说诗人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心情,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诗人自己非常希望被荐举出仕。“欲济”而“无舟楫”,比喻恰当,婉曲传旨。

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诗人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的进一步深化。“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恳请他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使诗人的愿望得以实现,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总之,诗人那种有志难酬、不得已而为之的难言之情“逸”于言表。

诗人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谐。既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又体现了诗人的逸士风神,正是“笔墨之外,自具性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诗赏析 篇二

【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意思1】坐着看那些垂钓的人,我没有钓竿,只是心里羡慕钓鱼者而已。徒:空。

【意思2】我看到了那些钓鱼的人,空有羡慕的心情,可是手里没钓鱼工具。婉转地表达了求人推荐提携的心情,但话说得曲折含蓄,不露痕迹。“坐观”二字,再加一个“羡”字,已经把作者的心情全部写出,写得如此得体。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没有希望做某事,徒有羡慕之心,或形容只是袖手旁观别人做事,并不想参与其中。[例]一种是,面对大好形势,虽有动于衷,啧啧称赞,但只闻赞美,不见行动,在跃进声中立马踟蹰,在新长征中盼顾不前,颇类似唐诗写的那种人:“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李善阶《从“羡鱼”和“结网”谈起》)

【全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鉴赏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曾被人誉为“有唐五律之冠”(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引“无名氏”语)。诗题一作《临洞庭湖》。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728—729)曾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张九龄,两人结为忘形交。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相,此诗即是张九龄为相期间孟浩然寄赠给他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推荐援引而出仕从政的心情。

首联两句写洞庭湖水面空阔,混茫无边。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境内,长约二百里,广约百里。仲秋八月,湖水暴涨,渺无涯际,与岸齐平;在阳光的返照下,天空如同涵容在湖水中,浩瀚无垠的湖水仿佛与天空混而为一,水天一色,极为壮观。“平”、“涵”、“混”三字用得极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秋水平湖,与天相接的景象。“虚”与“太清”,均指天空。

颔联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云梦泽一带;湖水掀起的波涛,声如擂鼓,势若雷霆,汹涌澎湃,震天撼地,连巍巍雄踞于湖边的岳阳城似乎也被波涛所摇动。云梦泽是古代巨泽,位于今湖北省长江南北,原为二泽,江北称云,江南称梦,后大部淤成陆地,遂并称云梦泽。此处用“云梦泽”指代湖北省东南部及湖南省北部的广大低洼地区。上句用一“蒸”字,写出水气弥漫之广与积蓄之丰;下句用一“撼”字,写出波涛喧声之大与威势之强。这两句诗阔大雄浑,气象壮观,是咏洞庭湖的名句,正如《西清诗话》所说:“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一语气象。”后来杜甫亦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两句咏洞庭湖的名句,堪与孟诗媲美,同为千古绝唱,致使方回叹道,洞庭湖与岳阳楼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后人自不敢复题”(《瀛奎律髓》卷一)。在两句孟诗中,尤以“波撼岳阳城”一句最为声势动人。宋人范志明《岳阳风土记》云:“孟浩然《洞庭湖》诗有‘波撼岳阳城’,盖城据湖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孟诗此句,既有夸张,亦有写实,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波涛动人心魄的气势。

前四句既描绘了湖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强、兴旺发达的开元盛世。

颈联两句表达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上句说自己想渡过波涛汹涌的洞庭湖,但苦于没有船和桨,实际暗喻着诗人想从政做官,但可惜无人引荐的慨叹。张衡《应闲》云:“学非所用,术有所仰;故临川将济,而舟楫不存焉。”此为“欲济无舟楫”所本。诗中之“济”字,语意双关,兼含“济水”与“济世”之意。“舟楫”既指渡水器具,亦指引荐之人。下句说自己虽然身处明君治下的盛明之世,但却平居闲处,无所事事,实在感到惭愧,有负“圣明”之世,从而表达了诗人不甘长期隐居,而欲出仕求官,做一番事业的愿望。“端居”即平居、闲居,此处指隐居。

尾联两句请求张九龄予以推荐援引。诗人说他坐在湖边看着垂钓之人,只能徒然羡慕别人钓到的大鱼罢了。“垂钓者”既实指洞庭湖边的钓鱼人,亦喻指执掌朝政的丞相张九龄。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说:张丞相主持政事,诗人是很钦佩羡慕的,很愿追随在丞相左右,为朝庭做些事情;但自己现在仍是在野之身,尚无一官半职,虽然空有出仕从政的愿望,但却无法实现,因而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推荐援引。《淮南子·说林训》云:“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借用了这一古语,既与有关洞庭湖的描写相贴合,但又翻出干谒求荐的新意:“唐人上达官诗文多干乞之意,此诗收句亦然,而词意则超绝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

这首诗的构思非常巧妙新颖。前四句虽系写景,但景中含情,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巧妙地歌颂了开元盛世。后四句虽系抒情,但婉而不露,写得萦纤曲折,含蓄蕴藉。诗人虽然希望张九龄引荐,但又不失身份,写得词语得体,不卑不亢,毫无寒乞相。纪昀评此诗曰:“此襄阳求荐之作……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赠张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据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引)纪氏此评,可谓一语破的。

孟浩然之诗,总体上虽以孤寂悠闲、冲淡清远著称,但有些诗却“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卷五引《吟谱》语)。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即是雄浑壮逸风格的代表作。清人潘德舆说,孟浩然有些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壮逸浑健之诗在孟集中虽然不多,并不代表孟诗的主要风格,但它毕竟是孟诗的一个重要方面。

译文 篇三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篇四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