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精品多篇】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精品多篇】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一起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出示投影1:

课文先写了________ 接着写了_________ 重点写了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浏览课文回忆。看来初读课文读得不错,我还想考考你们

3、初读课文以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们说得挺好的,不过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说的内容。哪个词?找找--(板书:神机妙算)

4、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的思考作业 吗?

二、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才能深入。默读课文,用心想,这篇课文哪个问题最有研究价值?

1、大多数同学认为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那提出了问题到哪里找答案啊?

2、投影--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3、汇报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吧

(1) 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2) 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

(3)*大雾漫天--这是场什么样的雾?这么大的雾怎么读出来呀?

*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之后必有这场大雾漫天,你说神不神?妙不妙?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出示投影2: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看到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周瑜是自叹不如啊!

(4)再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更能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书思考。

*诸葛亮几次说话,会是( )说?能想象出来吗?真好,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找三人分角色读。

*去掉提示语,2人组练读,小组展示。

早有安排,早有谋划,所以才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这就是超人的智慧,惊人的才干,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5)前后联系的方法继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7、8自然段。

*在这篇文章中前后有11处诸葛亮说话,只有这一处与众不同,发现了吗?你能想象出这是诸葛亮在笑谁吗?

*曹操,笑他什么?--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

还在笑谁?--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

再读:

*诸葛亮早就算定曹操不敢派兵;早就算定曹兵会放箭如雨;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发现自己的智慧才能远远不如诸葛亮,

(6) 继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顺风顺水--图示说明

看图示,你能发现什么?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了解风向和水流方向,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神机妙算。

诸葛亮早就算定天亮之前定能如期交箭;早就算定周瑜会败在他手下-。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2、随着研究的才步步深入,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智多谋,智慧过人,他的本事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上长出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想知道吗?真想知道吗?--〈诸葛亮全传〉、三国演义46回。

板书设计 :7、草船借箭

大雾漫天

神机妙算 放箭如雨

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篇二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

(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

(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是怎样表现的?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篇三

佚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设计

教时 第一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投影

环节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生一起梳理问题)

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4、反馈。 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 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二)

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

(1)

(2)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

(3) 出示小黑板

出示投影

落实基础知识

理清文章思路

(三)

课后小结

------------------------------------------------------------

教时 第二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 录音 投影

环节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一)

导读第2段,突破重点段

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

2、默读课文第3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

3、分析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而发

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

(二)

导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划出对话进行研读:理解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就要交战”(与造箭期限有关)

“用什么兵器最好”(引入圈套)

“这是公事”(要挟对方)

“军营里。”(借军令进逼,暗示要立军令状) 主动探究

体会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

指导朗读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

2、指名读,同学评议。

3、分角色朗读对话。 朗读

欣赏

评价

促进

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四)

课后小结

------------------------------------------------------------

教时 第三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

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环节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一)

巩固

字词

1、听写词语:

奉命 撤退 崎岖 山涧 居高临下 斩钉截铁

昂首挺胸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2、反馈:

小黑板出示词语,同桌互批,全班小结。 报词语、词语意思、同(近)义词、反义词……

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

(二)

学习首尾两段

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

2、小黑板(或投影)出示

挺有才干——神机妙算

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 对比法

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

(三)

品评

总结

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

3、你还可以用别的顺序安排课文的内容吗?与课文的安排比,哪一种更合适。

自由读、

分组读、

领读、

指名读、

齐读

学习如何更好地安排材料

课堂

板书 草船借箭

邀请鲁肃 同去取箭

船近曹营 擂鼓呐喊

曹操惊疑 万箭齐发

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课后

小结

大巧若拙因材施教──《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篇四

【案例】

在导读《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演算”,使学生具体的感受到周瑜心胸狭窄,逼人之“急”,和诸葛亮神机妙算,处事之巧。

师:周瑜嫉妒诸葛亮,给诸葛亮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生:要诸葛亮10天造10万支箭。

师:大家计算一下,这里可有好几道计算题,如10天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平均每天要造多少支?每小时造多少支?

生:(口算后)每天要造1万支,每小时要造416支。

生:如果除去吃饭、睡觉、休息的时间,每天按8小时计算,每小时最少要造1250支。

师:这能造得出来吗?为什么?

生:造不出来,不仅因为数量大,而且周瑜不给造箭用的材料。

师:诸葛亮对此是什么态度?

生:诸葛亮不但接受了周瑜的要求,而且还主动提出只要3天就完成造箭任务造箭,完不成造箭任务,甘受惩罚。

师:按诸葛亮的计划,3天完成任务,即使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每天要造多少支?这也可以计算比较一下。

生:(计算后)最少每天要造33000支,比原计划要多造23000支。

师:很明显,这是无法完成的。如果完不成后果将会怎样?

生:周瑜会借此杀害诸葛亮。

师:通过这些计算你感受到什么?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会这样去算,诸葛亮当然会算得仔细。

生:诸葛亮就是在计算思考之后,懂得周瑜要加害于他,把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要他完成,才另设了“草船借箭”的妙计。

生:我还觉得这么一算使我更体会到周瑜的心胸狭窄,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教学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心,贵在“因文而异”、不拘一格。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其感悟的途径也迥然不同。在阅读本课文中这一“算”,便“算”出了文内之意和文外之韵。这说明,教师点拨、引导之法,从根本上说是“教无定法”,“无法即法”,其基础还在于深谙课文,精于设计,化解传统的长篇大论式的单向讲解,于指导学生感悟发现的互动活动之中,既高效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又有机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敏于发现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寓教于乐。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篇五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课文写谁借箭?

生:诸葛亮借箭。

师:诸葛亮跟谁借箭?

生:诸葛亮跟曹操借箭。

师:借多少?

生:借10万支。

师:他用什么方式借箭?

生:利用草船借箭。

师:结果呢?

生:大获全胜。

师:谁能把以上的答案连起来说说?

生: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10万支箭,获得成功。

生:诸葛亮成功地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10万支箭。

师:我还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

板书:

为何借?

生:老师,我认为不是诸葛亮要借箭,而是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师:噢?你说是周瑜要陷害诸葛亮?有根据吗?大家议一议。

(小组讨论一分钟。)

生:有。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可是给诸葛亮的造箭期限长达10天,这与军情紧急自相矛盾。由此可见,让诸葛亮造箭并不是周瑜的真实目的。

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师:这番话的确使周瑜的害人之心暴露无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应该读出阴险的语气。

生:周瑜自以为诸葛亮在劫难逃,因此要读出得意的语气。

师:(抽读、范读、齐读)我明白了。周瑜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支箭,不是他的目的,而是──

生:而是陷害诸葛亮的借口。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生: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师:(板书“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曾质问苍天:既生瑜,何生亮啊!“妒忌”是什意思?

生:老师,我查过词典,妒忌的意思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师:这是背词典里的解释。能说说在句子中的意思吗?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本事比周瑜大,周瑜心里怨恨他。

师:造箭是假,害人是真。可是,聪明能干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自投罗网?

生:周瑜说“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没有退路了。

师:明明是火坑啊,诸葛亮就敢往里边跳?

生:因为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师:新鲜!你怎么知道呢?

生:如果诸葛亮没有把握,决不会主动把10天降为3天。

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就明确地告诉周瑜“第三天,就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可见他已经想到了利用草船借箭的办法。

师:有道理。假如你是诸葛亮,读读他对周瑜的承诺。

生:(胸有成竹地读)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就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师:读得很自信。假如你是诸葛亮,在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前可能会怎么想?

生:周瑜啊,周瑜,你怎么这么糊涂?大敌当前,你怎么不想办法对付敌人,倒把矛头对准了我?

生:10万支箭,要我10天造好?你这不是小瞧我诸葛亮吗?昨夜我夜观天象,三天后必有大雾。既然你非跟我过不去,一不做,二不休,我就干脆让你输得心服口服。

师:好个诸葛亮!掌声送给她!周瑜步步紧逼,诸葛亮将计就计。结果怎么样呢?

生:诸葛亮满载而归。

师:而周瑜──

生: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大屏幕显示此句文字课件并板书“神机妙算”。)

师:周瑜为什么长叹?

生: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而长叹。

生:因为自己再次败在诸葛亮的手下而长叹。

师:“长叹”可以换个什么词语?

生:感叹。

师:还不能表达周瑜的心情。

生:哀叹。

师:行。你认为周瑜会以怎样的语气说出这句话?

(抽3人读。)

师: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确令人信服。在这个故事中,他又算到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反复研究,比比看,谁的答案更丰富。

(生一边读,一边分析研究。)

师:同学们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这样吧,我们先分组交流交流,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的研究兴趣很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有的甚至发生了争论。现在我也想听听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诸葛亮算到周瑜是在设计陷害自己。

师:对。我们刚才研究过了。

生:他算到了鲁肃不会向周瑜告密。

生:他不但算到了鲁肃不会告密,还算到了鲁肃一定会帮自己准备借箭所需的船只、军士和草把子等。

师:(板书“算人)诸葛亮很了解鲁肃这个人。

生:诸葛亮还算到了周瑜一定看不出自己的计策。

生:曹操不仅不会出兵,而且一定会放箭,这也是诸葛亮事先估计到的。

师:诸葛亮称得上知人知面又知心。再从其它角度想想,比如天气。

生:他算到了三天后一定有大雾。

师:(板书“算天”)如果他算到两天后就有大雾──

生:周瑜问需要几天时,他就会说两天。

师:应该如此。除了准确预测大雾,诸葛亮还预测到──

生:船队返航时正好是顺风顺水而行。

师:顺水是算到的吗?

生:不是。江水的流向是不需要算的自然现象。

师:那诸葛亮算到顺风重要吗?

生:我认为很重要,因为船是顺风顺水行驶,曹军即使想追也追不上,才能确保借箭万无一失。

师:万无一失用得好!其他同学还有新发现吗?

生:诸葛亮算到了二十条船、一千多个草把子就能就能装满10万支箭。

(板书“算物”。)

生:草把子两面受箭,也是诸葛亮事先计划好的。

师:算天,算地,算人,算物。诸葛亮果真是──

齐:神机妙算!

师:就算周瑜这样足智多谋的人也不得不长叹一声。谁是周瑜?长叹一声,我们听听。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他长叹一声了吗?应该怎么读?

生: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周瑜都叹服了,你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

生:诸葛亮真神人也!

师:有点《三国演义》的味道。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果真名不虚传!

生:诸葛亮善于观察天象,能够摸清人心,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师:看来,你们对《草船借箭》的研究是很有成效的。我们还要研究一个问题:诸葛亮是借箭还是骗箭?(板书“能算借?”)你要寻求的答案不一定就在课文里,所以,我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研究研究。行吗?

齐:行!

师:很好。我等着欣赏你们的研究成果。下课。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过。

教学过程 :

一、设计“悬念”,导入  新课。

1、教师导语 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4)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5)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习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3)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篇七

第十二册《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秒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摘录课堂片段:

生(沈雁)上台: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他知道江上雾很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驽手朝他们射箭。这样他就能借到箭了。(教师相机打出课件,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不让他们近前。”并板书神机妙算。

生:我有补充。从江上雾很大,我联想到前文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这请鲁一起去取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天气早就预测,熟悉气象。(相机板书,熟悉气象。)

师:真好,刚才这位同学能联系上文来理解内容。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曹操说的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了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预料准确。

生:我知道了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兵。

生: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我了解到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将士大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游泳,不善于水战,所以他不敢轻易出兵。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曹操说的话看出来的。

生:老师,我有问题。如果曹操命令弓驽手一齐向江中射火箭,诸葛亮不就借不到箭,而且船会起火,不是更好吗?如果我是曹操,我会。

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从《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中知道曹操很固执。他不易听信别人的意见。火箭和箭比箭比较便宜,看不清虚实。他怎么舍得用火箭呢?

这一环节在师生相动,生生互动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已往知识突破重点。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在弄清前后赛马的情节后,学生津津乐道于田忌赢了。我提示说:“这个好办法是谁想出来的呢?”教学转入三个人物的对话,在听师范读,分角色朗读和齐读中学生调整自己的音调、神态、领悟孙膑、田忌、齐威王的不同心理。再如,说到这个好办法是孙膑想到的,类似本文中仔细观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课文还有哪些?学生很快回忆出《称象》《司马光砸缸》《赤壁之战》《晏子使楚》等等。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有自己教学风格,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不是教学中的重点,而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

大巧若拙因材施教──《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篇八

【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的重要凭借之一,同时又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和创新智能。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阅读实践中,应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坚持“以读为本”,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多种角度的“读”,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语言环境,培养语言智能。在“读懂” 上下功夫,以读入境,以读悟神,在读中探究、品味和领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同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切入重点

1、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草船借箭》,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所以周瑜很妒忌他,于是便要求诸葛亮三天造十万只箭。

2、导入:

那么,诸葛亮草船借箭是否成功?他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议、探究、感知第2、3、4段课文:

请同学们用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画、一边议论的学习方法,并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初读第2、3、4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课文的哪些内容?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哪些问题?

2、读后交流,引导探究。

3、质疑:

生:我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

生:我想知道诸葛亮是怎样“妙算”的?

师:同学们能抓住重点词提出问题来深入思考学习课文,多好!如何解决呢?就让我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找出答案吧!

三、细读课文,落实重点

1、读议、探究、感悟第2段:

⑴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说出理由。

⑵ 检查自主探究的情况:

师:你们从这段话中感悟到什么?

生:我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中知道了限期造箭的目的,这充分可以看出周瑜的险恶用心。

师:请你读一读这段话,(出示投影片)把你的体会融入其中。

生:评议。

生:我从诸葛亮对鲁肃的话中体会到鲁肃是个忠厚的人,而诸葛亮成竹在胸。

师:小结(略)。

2、读议、探究、感悟第3段:

⑴ 师:学完了第2段,有的同学不禁要想诸葛亮是用什么计谋借箭的?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好!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

⑵ 读后交流: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学懂了什么?有哪些感悟?

生:我通过读书,知道了整个借箭的过程。首先,鲁肃拨给诸葛亮二十条快船,在上面用青布幔子遮住了扎成人形的草把子;然后,直到第三天四更才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驶去。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名话与下面的 “这时候大雾漫天”联系起来,说明诸葛亮确实在“算”,“算”到了第三天夜里会有大雾。(知天)

师:注意到前后句子联系起来去感悟文章,这很好!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首先算到了大雾漫天的天气。(板书“大雾漫天)“漫”是充满、布满的意思。“大雾漫天”就是满天大雾,说明雾很大。

生:我还看出江上雾更浓,因为课文中说“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知天)。

师:理解很好,这大雾在借箭中有着重要作用。这就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表现,我们一起来读读(引读)。

师:继续谈谈你有哪些感悟?

生:通过诸葛亮告诉鲁肃曹操不敢轻意出兵的原因,我知道了曹操是个猜疑心较重的人,同时也说明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这个人的用兵原则,突出了他的才干,也是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知人)。

⑶ 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师:诸葛亮既然算到了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而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讨论。

生:我认为诸葛亮完全对自己很有把握。(知己)

⑷ 指导有感情朗读,帮助学生理清条理。

(引导学生带着胸有成竹、必胜的信心来朗读。)

⑸ 小结。

3、读议、探究、感悟第4段:

⑴ 齐读第4段:

探究:事情的结果怎样?

⑵ 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悟吧!

生:结果是诸葛亮超额完成了任务。

生:课文结尾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与课文开头“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相呼应,点明中心。

师:能把文章开头和结尾联系一起学习文章,很好!

生: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知天象、知曹操、知鲁肃、知周瑜,考虑周全,巧妙安排,有计谋,有才干的人。

4、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这节课,我们围绕“神机妙算”,用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边读边画,边议边悟的方法,深入理解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悟

开展10分钟辩论会。

题目:《诸葛亮到底神不神》。

【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精神,紧扣文题中的一个“借”字,牢牢抓紧住“神机妙算”这个关键词,始终贯穿“读议、探究、感悟”的教学特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思为本、以创为本、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教学思想。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目标让学生自己探究,在读中让学生探究,在探究中让学生感悟。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词、句、段,通过解词析句、朗读感受、讲中质疑,把读、讲、议、问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读书、思考、表达、想象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智能和创新智能。恰当地点拨,升华认识,收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