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练习及答案精品多篇

阅读练习及答案精品多篇

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

炎凉

张晓风

①我有一张竹席,每到五六月,天气渐趋暖和,暑气隐隐待作,我就把它找出来,用清茶的茶叶渣拭净了,铺在床上。

②一年里面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觉极好,人躺下去,如同躺在春水湖中的一叶小筏子上。清凉一波波来拍你入梦,竹席恍惚仍饱含着未褪尽的竹叶清香。生命中的好东西往往如此,极便宜又极耐用。我可以因一张席而爱一张床,因一张床而爱一栋屋子,因一栋屋子爱上一个城……

③整个初夏,肌肤因贴近那清凉的卷云而舒缓自如。触觉之美有如闻商士说法,凉意沦肌峡髓①而来。古人形容喻道之透辟,谓一时如天女散花。天女散花是由上而下,轻轻撒落──花瓣触人,没有重量,只有感觉。但人生某些体悟却是由下而上,仿佛有仙云来轻轻相托,令人飘然升浮。凉凉的竹席便有此功。一领清簟可以把人沉淀下来,静定下来,像空气中热腾腾的水雾忽然凝结在碧沁沁的一茎草尖而终于成为露珠。人在席上,也是如此。阿拉伯人牧羊,他们故事里的羊毛毯是可以飞的。中国人种地,对植物比较亲切。中国人用植物编织席子不飞──中国人想,飞了干吗呀?好好地躺在席子上不比飞还舒服吗?中国圣贤叫人拯救人民,其过程也无非是由“出民水火”到“登民衽席”②。总之,世界上最好的事莫过于把自己或别人放在席子上了。初夏季节的我便如此心满意足地躺在我的竹席上。

④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七八月盛夏,情形就不一样了。刚躺下去还好,多躺一会儿,席子本身竟然也变热了。凉席会变热,天哪,这真是人间惨事。为了环保,我睡觉不用冷气,于是只好静静地和热浪僵持对抗。我反复对自己说:“不热,不算太热,我还可以忍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哼,谁怕谁啊……”念着念着,也就睡着了。

⑤然后,便到了九月,九月初席子又恢复了清凉。躺在席上,整个人摊开,霎时变成了片状,像一块金子捶成薄薄的金箔,我贪享那秋霜零落的错觉。

⑥九月中,每每在一场冷雨之后,半夜乍然惊醒,是被背上的沁凉叫醒的──唉,这凉席明天该收了。我在黑暗中揣想,竹席如果有知,也会厌苦不已吧?七月嫌它热,九月又嫌它凉,人类也真难伺候。

⑦想来一生或者也如此,曾经嫌日程排得太紧,曾经怨事情做个不完,曾经烦稿约演讲约不断,曾经大叹小孩子缠磨人……可是,也许,有一天,一切热过的都将乍然冷却下来,令人不觉打起寒颤。

⑧不过,也只好这样吧!让席子在该铺开的时候铺开,在该收卷的时候收卷。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

(选自《张晓风的国学讲坛》)

[注]①沦肌峡髓:渗透入肌肉骨髓,比喻程度或感受之深。②出民水火,登民衽席:比喻解救陷于困境的百姓。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②段描写一年中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觉,表达了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B.第③段思路开阔,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躺在竹席上的触觉之美,给人舒爽自如的感觉。

C.“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面对它“也只好这样吧”,体现了作者的无可无奈何。

D.作者感叹当一切忙碌的事都停顿下来之后,往往又给人一种瞬间冷却的失落感。

E.本文主要运用议论和抒情的方式,表现天气冷热变化,影响人对竹席的不同感受。

14、第⑧段“让席子在该铺开的时候铺开,在该收卷的时候收卷”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析。(4分)

答:

15、作者为什么要以“炎凉”为题?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答:

答案:

13.C E(C项,“体现了作者的无可奈何”错,应是“体现了作者的豁达心态”。 E项,主要用到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5分)

14.【要点】 ①这句话语含双关,表面上写对待席子的态度要顺其自然,实际上表达对待人生境遇应该洒脱、旷达。②与篇末“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一起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卒章显志。(4分,每点2分。)

15.【要点】 ①竹席在不同季节给人炎凉的肌肤感觉;②喻指不同的人生境遇,包括得意与失意,顺境与逆境…… ③作为情感表达的线索。(6分,每点2分。)

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二

泰戈尔 仿佛

【原文欣赏】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在游戏中间

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但是在初秋的早晨

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庙殿里晨祷的馨香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仿佛觉得母亲凝住我脸上的眼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课文简析】

这首诗,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热爱、怀念和依恋。全诗三节,每节都以“我不记得我的母亲”起笔,然后分别选取三个生活场景,从歌调、气息、形象三个方面,表达了母亲在“我”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诗歌的第1节,作者写道:“在游戏中间”、“歌谣在玩具上回旋”、“晃动摇篮时”等。这些内容告诉我们,这一节是回忆“我”幼年时感受的母爱。

第2节,诗人选取了特殊的意象:初秋早晨的合欢花香,暗喻母子和欢的温馨、甜美。再者,诗人由花香联想到庙里晨祷的馨香,既自然,更见精妙:人人都知道,到庙里烧香祈祷,心情该是何等的虔诚,而作者此时此刻竟那么真切地仿佛感受到了母亲的气息,足见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切、之烈。

第3节,诗人选取的环境是卧室,而且是“我”一个人在“外望悠远的'蓝天”。起初,诗人也许感到孤独,或许原本就是因为孤独而“外望”——渐渐地思念母亲、渴盼母爱的心荡漾开来,强烈起来。于是,正如母亲的眼光“凝注在我脸上”一般,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具体起来、真切起来。因此,孤寂的内心顿时开阔起来,温暖起来,仿佛觉得母亲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这告诉读者:虽然“我”过早地失去了母亲,但“我”并不孤单,因为随时随地,母爱都相伴相随,甚至弥漫在“我”的整个生活中,将“我”包裹,“我”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厚重而丰富的母爱。

由整理,仅供参考:

1,为什么每节都以“我不记得我的母亲”起笔?

( 引出下面的内容,表达母亲始终在“我”的生活中,一直在“我”的心中。 )

2,诗歌的第1节,是回忆“我”幼年时感受的母爱,其理由是什么?

( 理由是:“在游戏中间”、“歌谣在玩具上回旋”、“晃动摇篮时”等。 )

3,为什么诗人从“庙殿里晨祷的馨香”感觉到母亲的气息?

( 因为母亲在孩子的心中,就像花一样美好温馨;而母亲对孩子的心,就像晨祷的人们那样虔诚。 )

4,“母亲凝住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是什么含义?

( 母亲始终在“我”的整个生活中,母亲一直在“我”心中,“我”一直想念她。 )

5,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 母亲为我哼的歌谣、母亲的气息、母亲的眼光。 )

6,模仿本诗的格式和主题,再写一节诗。

(略)

7,学习了这首诗,写一百字左右欣赏性文字。

(略)

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三

风筝

鲁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棗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棗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阅读:

1、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答:悲哀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文章说的是小时候,“我”不准小兄弟放风筝,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认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3、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此段有何作用?

答: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

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

4、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惊异”什么?“悲哀”什么?为什么说“就在这空中荡漾了”?

答: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 “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5、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答:跟“惩罚”一词联系起来就明白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6、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答: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7、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答:“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8、为什么20年来毫不忆及?

答: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小兄弟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

9、为什么说心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

答:因为“我”知道还有补过的方法

10、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

答: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11、“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说明什么?

答: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12、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文章是不是局限在风筝事件上,有没有更加深广的含义?

答: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13、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答:“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四

阅读议论文《等》,回答后面小题。

①等,取“等待”之义。它既不主动求证,又不拒绝演绎;既让过往莫名挠头,又在现实面前坦然露脸:既辐射自然和生命的日光,又聚焦道德和爱的月光。等,是诗一般的恣肆凝聚,哲学一样的理性铺陈。

②。春花等料峭过后的开放,秋叶等西风紧束之余的飘零,等的是一份自然而然;等米下锅,等菜上桌,等的是一份丰稔期许;等而下之,等闲视之,等的是一份逍遥自在。等量齐观,心存一颗佛心;等因奉此,秉承一业操守。等,其实就是一种和中的积极态度,一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本源看法和清正做派。

③等是一种智慧。姜尚直钩无饵垂钓渭水,等来了明慧天子周文王礼贤下士的相遇;卓文君诗心悱恻坚守空房,等回了浪子司马相如最初的爱恋。这何尝不是一种充分自信、甘于隐忍的智慧?

④等是一种境界。苏武持节牧羊北海十九年,须发皆白,只等归汉,心纯如雪;谭嗣同坐等杀头,慷慨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酬圣主、民心与变法;金岳霖情笃林徽因,不因其嫁作梁妇而忸怩,不因其早逝而改弦易辙,一等就是终身不娶。此心,此志,此情,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⑤当今社会,物欲横行;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但总有云卷云舒间的宠辱皆忘让人去等候,总有花开花落时的去留无意让人去期待。西方谚语道:“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我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灵魂不开口,就让我们一起“等一等”吧!

⑥等洪荒的旷远诡秘,等原野的缤纷,等文学燃起的希望,等自然唱起的规律,等万物亮出的生命底色。等一等,两个人的爱情便可湿润江南;等一等,一个人的寂寞便可开出花来;等一等,爱默生的自然世界便会呈现:“每个人都会成为诗人,爱将成为主宰,美将处处流露,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

(原文有删改)

29、这算文章采用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

30、请根据第②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句子,使之与③④段的首句构成排比。

31、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2、本文从正面论证了“等”的积极意义。有的“等”是积极的,但有的“等”则是消极的,面且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事是不能等的。请你为本文结尾补写一段话,使文章的论证更全面严密。

【答案】

29、总分总

30、等是一种态度。

31、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等是一种智慧,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32、示例一:当然,这里的“等”是积极的“等”,而不是消极的“等”。如果农民不去耕耘,而只是空等秋天的收获,最后只能是两手空空,所以,这里的“等”是一种从容的态度。人生的智慧和对信念的坚守,但绝不是行动上的止步不前。示例二:但是,在我们的生命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容我们去等待。光阴似箭,时不我待,我们的学习、求知不能等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的爱老孝不能等待。

【解析】

29、试题分析:考查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文章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主要的行文方式是总分总的结构,此文在总分总的结构中“分”的部分又是并列式的,注意结合文章进行具体的分析。此题为总分总的方式,注意答出各部分的内容。

30、试题分析:补写分论点。也属于仿句,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等是一种智慧”。句式结构为“等是一种……”。此题要根据第②段内容来补写,是第②段的观点句,所以读懂第②段的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1、试题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这里运用举例(事实)论证,生动具体地阐明段首句“等是一种智慧”的分论点。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分论点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32、试题分析:属于补写。补写语段或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文章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此题要注意原文论述的是“等”的积极意义。而补写的语句,要求辩证地谈“等”,即题干所说的“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事是不能等的”,这个要求要理解好,否则就答反了。

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五

云雀

贾平凹

小的时候,我眼见过一个奇妙的现象,便不敢忘去,一直到现在,我已是垂暮之年了,但仍还百思不得其解呢。

我们的隔壁,是住着一位老头儿的.他极能养鸟,门前的木架上,吊下各式各样的鸟笼:里边住着云雀,绿嘴,画眉,黄鹂儿……尽是些可怜可爱的生灵儿。整天整天里,我们就守在那鸟笼下,听着它们鸣叫。叫声很是好听,尤其那只云雀,像唱歌一样,打老远就能听见,使人禁不住要打一个麻酥酥的颤儿了。

时间一长,那云雀声就不比以前那么脆了。老头儿便给它吃最好的谷,喝最清的水,稍不鸣叫,就万般逗弄,于是它就又叫起来了。但它叫起来的时候,总是在笼里不能安宁,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黄黄的小嘴从笼格里挤出来,盯着高高的云天,叫得越发哑了。

“它唱得太疲劳了。”我们都这么说,便去给老头儿建议,不要逗弄它了吧。但是,每每黎明的时候,它就又叫起来了,而且每个黎明都叫。我们爬起来,从窗口里看去,天刚刚发亮,云升得很高很高,老头儿并没有起床呢。于此才明白别人不逗弄它,它还是每天要叫的。依然嘴挤在笼格外边,翅膀扑闪着,竟有几根绒绒的羽毛掉了下来。

“它在练嗓子吗?”妹妹说。

“不,它那嗓子已经哑了。”我说。

“那它为什么还要唱呢?”

“谁知道呢?你听,它是在唱一支忧郁的歌吗?”

细细听起来,果然那叫声充满了忧郁;那往日里悠悠然的叫声原来是痛苦的呼喊呢?!

“是它肚子饥了,渴了吧?”妹妹又说。

我们跑过去,要给它添些食儿,却看见笼里,满满地放着一盘黄谷,一盘清水。这便又使我们迷糊了。

“一定是向往着云天吧。”

我们这么不经意地说过,立即便觉得是很正确的了,心想:它未被老头儿捉住之前,它是飞在天上的,天那么空阔,天便全然是它的;黎明的时候,它一定是飞得像云一样地高,向黑暗宣告着光明。如今,黎明来了,它却飞不出去,才这么发疯似的抗议了!

我们在笼下捡起了那抖落下的羽毛,深深地感到它的可怜了。

我们把这想法告诉给老头儿,老头儿笑我们可爱,却终没有放了它去。它每天还是这么叫着,唱那一支忧郁的歌。我们终于不忍了,在一个黎明,悄悄起来,拆开了笼的门,放它出去了。它一下子飞到了柳树梢上,和柳梢一起激动着,有些站不稳,几乎就要掉下来了。但立即就抖抖身子,对着我们响亮地叫了一声,倏忽消失在云天里不见了。

老头儿发觉走失了云雀,捶胸顿足了一个早上,接着就疑心被人放走了,大声叫骂。我们听了,心里却充满了欢乐,觉得干了一件伟大的事情。

1.通读全文,概括云雀不同时期叫声的特点,说说文中的云雀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刚来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每黎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们放飞它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雀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表现了“我”对云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深刻含义。

(1)它一下子飞到了柳树梢上,和柳梢一起激动着。

激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便又使我们迷糊了。

迷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有人言,鸟有鸟语。文章的结尾写“我”放飞云雀后,它对着“我”响亮地叫了一声。请你揣摩云雀此时此刻的心情,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描写它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很好的阅读积累方法,下面是一张尚未完成的读书卡片,请将其填写完整。

读书卡片

篇名:《云雀》作者:贾平凹

摘句:它叫起来的时候,总是在笼里不能安宁,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黄黄的小嘴从笼格里挤出来,盯着高高的云天,叫得越发哑了。

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善待生命,同情弱者;也有人认为本文是一首自由的颂歌;还有人认为,本文主要是谴责了一种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自私自利的行为。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刚来时:叫得很好听,像唱歌一样。

时间一长:叫声不比以前那么脆,越发哑了。

每每黎明时:叫声很忧郁。

当我们放飞它时:它的叫声很响亮(或快乐)。

云雀的形象:追求自由,向往云天。

2.同情或可怜。

(1)听它唱得沙哑,以为它疲劳了,建议老人不要再逗弄它。

(2)听它的叫声充满了忧郁,以为它饿了,为它添食。

(3)觉得它是向往云天后,偷偷地放飞了它。

(4)在笼下捡起那抖落下的羽毛,深深地感到它的可怜了。(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答对其中的三点即可)

3.(1)激动:云雀重获自由后显得兴奋、愉快(喜悦)

(2)迷糊:弄不明白,弄不清楚。用在此处写出了我和妹妹对云雀的叫声充满了忧郁表示困惑。

4.围绕云雀重获自由后的喜悦、兴奋及对我和妹妹的感激,用第一人称来描写云雀的心理活动。示例:我终于又可以亲近久违的云天,又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了。谢谢你们给了我逃脱牢笼重返云天的机会。

5.本题重点是品析动作描写(碰、撞、挤、盯)及其作用。示例:这是对云雀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云雀在笼里的焦躁和痛苦,表现了它对自由和云天的渴望向往。

6.同意哪一种观点都可,关键是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

示例1:从我和妹妹的角度谈善待生命、同情弱者;

示例2:从云雀角度谈对自由的渴望;

示例3:从老头的角度谈对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六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4题。

即使从科学眼光看,那构成雪景的一片片雪花也是千姿百态,各放异彩!有的是晶莹一片,有的像白亮的银针,有的像张开的小扇子,有的像夜空的星星,有的像交错的树枝,有的干脆像哑铃。据统计,现在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有一万多种哩!但是雪花有个基本形状是不变的,那就是所有的雪花都带有六角形的特征。即使是针状雪花,也是六根针伸向六个方向。雪花是六角,这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即汉武帝时,我国已?"凡草木花多五瓣,雪花独六出的记载。而在欧洲,直到1611年,天文学家开普勒才发现雪花是六瓣的。

1.上述语段中划直线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划浪线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是为了说明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下文看,我国关于雪花是六角的发现比外国早多少年?你以飧鍪率底髀劬荩?梢杂美此得魇裁垂鄣悖?br>答:早________年。也再以用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末句中才发现的才与前面哪个词语相呼应?它和才相呼应,起到了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与______________相呼应。它们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比喻、排比。说明雪花千姿百态,各放异彩。

2、引用说明,说明雪花六角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

3、多年(如果答1711年或1700年均不给分)。可以用来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发现的成就。答对大意即可给分。如不涉及科技古代则适当扣分。

4、与直到相呼应。说明(强调)我国这一发现之早。

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七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账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4分)

(1)项为之强 ( ) (2)徐喷以烟 ( )

(3)见藐小之物 ( ) (4)果如鹤唳云端 ( )

【小题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2分)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小题3】本文段写了哪些“物外之趣”?(2分)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你愿作一个富于情趣的人吧!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下面的几个词营造出一份物外之趣!(3分)

湖水 斜阳 流云

答案

【小题1】(1)同“僵”,僵硬 (2)用 (3)的 (4)鸟鸣

【小题1】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党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小题1】将蚊子冲烟飞鸣看作是鹤唳云端的景象。

【小题1】略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强”为通假字。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在翻译文言语句的时候,除了注意“故、之”等重点字之外,有时还要注意句子的省略成份,同时哈药注意整个句子翻译的准确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群鹤舞空”这一景象来概括。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围绕三个词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乐趣即可。

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八

松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的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干上都有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颠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本站○(。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1、划线字注音:栖身( )凋落( )

2、“每一寸树干上都有伤疤”,这表明____________。

3、本段写松柏,开头为什么要提及“小花小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qī diāo

2、表明生长的艰难以及生命力的顽强。

3、起对比,衬托作用(答出此点2分)突出松柏顽强的生命力。

4、只要你不断努力,总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意思对即可|)

5、我们要敢于在困厄的环境中锻炼自己。(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