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多篇)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多篇)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一

2014年05月18日,快递巨头顺丰速运已正式在全国铺开名为“嘿客”的便利店,首批共518家,从而大举杀入国内火热的O2O市场,这一模式将对国内电商格局产生较大影响,也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首批开业的顺丰“嘿客”总计518家,除青海、西藏以外,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覆盖。“嘿客”便利店,除可以提供快递物流业务、虚拟购物外,还具备ATM、冷链物流、团购预售、试衣间、洗衣、家电维修等多项业务。

与传统实体店不同的是,顺丰“嘿客”店内的海报、二维码墙放置虚拟商品,顾客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选择包罗万象的各类服务,其模式与英国最大的O2O电商Argos十分相似。“嘿客”除试穿试用的样品外,店内不设库存,极大地节约了成本,预计将对多行业实体店均产生冲击。

商业界激烈残酷、然而日新月异的过招,已经不由得人们不去认识低调的王卫了——顺丰快递的神秘掌门人。王卫创业18年未接受任何采访,但所有的人都在找寻他;他低调不张扬,但却令香港狗仔队卧底数月一睹真容。他不引入战略投资,但却令花旗银行开价1000万美元中介费用只为求得一个合作机会。

顺丰不打算上市,但众多PE与VC趋之若鹜,50万元只为和它的掌门人王卫共进一顿晚餐。顺丰曾与电子商务保持距离,但王卫却令马云两次相约并称为最佩服的人。顺丰快递,是仅次于EMS的全国第二大快递企业。王卫便是缔造这个“快递王国”的掌门人。在电商与物流矛盾重重的当下,有人说:给你3年30亿元,你也砸不出一个新的顺丰。

王卫,在外人看来似乎过于神秘。“有一次,国家邮政局领导都递话了,他还是委婉拒绝。”一位行业报主编说。就连顺丰的企业内刊《沟通》出版7年来,也从未出现过这位掌门人的面孔。“倒是有那么几次刊登了王卫的照片,不过都是背影或者极其模糊的侧面照”。

迄今为止,王卫只在媒体上出现过一次。这看似是一桩充满戏剧性的经验。2010年春天,王卫花3.5亿港币购买了香港九龙塘喇沙利道的一块地皮,自建两栋4层楼高的独立屋,附带独立泳池。这桩打破同区地产价格纪录的买卖引起了香港《壹周刊》记者的注意。

敬业的狗仔队不仅在顺丰深圳总部的写字楼前守候王卫数日,还混进顺丰香港的分部,做了一整天的快递员,终于拍到王卫的照片,文章以《水货佬做到买屋仔,买757飞机》为题发表。现在,互联网上还能够搜索到这篇文章,但是王卫的照片已经找不到了。

寻找王卫的可不只是媒体,投资银行的经理人们也在找他。他们可不只是出于八卦或者好奇心,而是明明白白地嗅到了金钱的味道。早在2004年,FedEx策划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就曾经接触过王卫。传闻中,FedEx希望以40亿元~50亿元价格收购顺丰,但被王卫拒绝了。那一年,顺丰的销售额是13亿人民币。

1993年,王卫仅22岁,这位只有高中学历的上海人起初是在顺德做印染,这时珠三角区域常常会需要香港的货物。看到这一商机的王卫做起了码头捎货的“快递”。机会多了,顺丰就此诞生。

原始资金是王卫向父亲借款的10万元,王卫用这笔钱在香港太子兰街租赁了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地方作为公司。在市场的需求之下,很快顺丰便以顺德为起点,将自己的触角延伸至广东各地,以合作和代理的方式开始了“快递王国”的蓝图扩张。

在快递行业发展之初,规模的扩张,网点的建设是所有快递公司“占领地盘”的实质。每建一个点,就注册一个新公司,分公司归当地加盟商所有,这使得顺丰在几年的时间内,便将珠三角一带的快递市场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在这样疯狂的扩张下,到1997年,王卫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通港快件。

据悉,当时行驶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货运车有70%属于顺丰的业务。香港回归时,海关甚至婉拒了国企中铁前来分一杯羹的请求。这时的王卫,不过26岁。

王卫信佛,在他的办公室里面摆有6尊佛像,就连他的企业管理也渗透着佛学理论。但他像一个矛盾的化身一般,在享受着佛学带给他的平静之外,越野车和极限自行车运动DOWNHILL也是他的心头所好。

这样喜欢冒险的性格在其创立顺丰的历程中,也有明显的体现。1998年,顺丰在订立下差异化管理目标后,开始强势爆发,但这一不可控性的发展模式为这个成长中的企业带来了致命性的麻烦。王卫曾提到:“一个承包网点就是一个小王国,根治这些问题,压力非常大。”

一些顺丰的加盟商擅自在货运中夹带私货,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的王卫从1999年开始了大力的收权行为。有传言,王卫曾经因此被香港社会追杀。直到现在,如若有人有幸遇上王卫,会发现这个穿戴极其平凡的中年男人身边常常会有4-6个彪形大汉相伴左右。2002年,王卫收权成功,顺丰顺利从加盟制转为直营制,并在深圳设立了企业总部。

恰巧在2003年,为日后顺丰江山奠定地位的契机出现。这一年,“非典”肆虐,王卫将眼光瞄准了因“非典”而陷入低谷的中国航空领域,与扬子江快运航空签订了5架包机的协议,第一个将快递行业带上天空,并完成了全国200多个网点的布局,进入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约20年的发展,直营模式、高端定位以及航空运输,成为了顺丰成功的三驾马车。

直到最近几年,顺丰董事长王卫才在媒体吉光片羽的专访中露出一些端倪,王卫有段最知名的话说:“我信佛,我认为,人的成就和本事是没有关系的,成就是与福报有关系,所以有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拥有本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赚到钱只是因缘际会而已。”

“所以我认为,个人事业上的一些成绩不值得渲染。低调一点对于管理企业也有好处,没有员工认得出你来,你才可以深入到基层去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我认为,做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我是想做成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可以实现我的价值和理想。”

“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是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是不利的。”

“我做企业,是想让企业长期地发展,让一批人得到有尊严的生活。上市的话,环境将不一样了,你要为股民负责,你要保证股票不断上涨,利润将成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这样,企业将变得很浮躁,和当今社会一样的浮躁。”

“所以,作为企业的老板,你一定要知道你为了什么而上市。否则,就会陷入佛语说的‘背心关法,为法所困’,可以说,顺丰在短期内不可能上市,未来也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为了圈钱而上市。”

“员工是因,企业是果”

王卫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也在最近成为商业媒体上广传的内容:“在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顺丰的基层管理者是需要承受很多压力的。这也对这个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基层管理者,要非常理解公司的价值观和我们所面对的就业群体以及我们所从事的这个行业。”

“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才能都是天生的,而且,公司在发展,我们也不能等待他们慢慢成长,所以我们必须从公司层面来帮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成长。比如我们正在努力将基层管理岗位的需求更加清晰化,并配套设置相对应的技能培训,然后建包传授给基层管理者,包括教会他们如何驾轻就熟地工作,如何服务好一、二线员工和客户,同时还要学会如何使用我们配套的管理工具,并将这些知识发挥到价值最大化。”

“随着我们对每个管理岗位需求了解的清晰化,一些相对应的认证和课程会出台。到时,只要你具备了晋升的基本条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去选择学习相对应的课程,并获得相关的管理资格认证。当你达到了岗位发展所需要的业绩之后,公司将通过绩效面谈,考核你是否符合我们的价值观。”

“结合这三方面,并根据内部不记名投票考评来衡量你是否符合你所申请的管理岗位要求。在顺丰,个人的成长是不靠关系的,自己的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里。员工是因,企业是果,又有员工们成长了企业才能够成长,而在员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还要做到让最好的员工最快地成长。”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二

陈天桥结婚5年,而他们的孩子———盛大网络也5岁了。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陈天桥深有同感。他始终觉得太太的支持是盛大能够发展到今天的最大动力。

每年年底公司员工大会时,陈天桥的第一杯酒都是敬给妻子的,感谢她对公司的贡献。直到今天,陈天桥也没有想过要淡化家族色彩。“我不认为家族企业有什么不好,当初软银4000万美金投资盛大时,还觉得盛大这种家族企业团结,效率高。”谈到妻子,他坦言自己最大的遗憾是结婚时妻子没披婚纱、没摆酒席,然后就匆匆开始创业。

3年时间资产过亿的陈天桥,是复旦大学经济系提前一年毕业的优秀生。雒芊芊也是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于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一家证券公司,从事证券交易。两个人婚后的第一桶金来自炒股票。

1999年,集资了50万人民币后,两人毅然下海。

雒芊芊从来不接受媒体采访,在公司中甘为幕后英雄,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个漂亮、贤淑的河北女孩,是陈天桥事业中最得力的伙伴。雒芊芊随和,不爱张扬,这对说起话就滔滔不绝、很有激情的陈天桥来说性格上正好互补。

在盛大的诸多新闻发布会中,记者唯一一次见到她是在盛大从软银成功融资那次。作为参与整个融资过程的重要一员,芊芊那天除了陪软银这些新投资人,几乎没有发表任何看法。后经公司内部人士透露,此次融资获得成功很大部分也得益于雒芊芊扎实的金融知识和缜密的思维。

了解他们夫妻的人都觉得他们是一个绝好的“黄金组合”,不光男才女貌,彼此对事业的执着创造出了巨大财富。平常陈天桥忙于外交,要参加各种谈判。而芊芊负责打理公司内部管理,员工年纪都比较轻,很多人将她当做自己的朋友。公司内部都习惯叫她芊芊。员工的生日,员工准备生小孩或者有出国念头,陈天桥也都会亲自打电话询问,董事长如此细心,据说是和芊芊的提醒有关。

公司一天收入最高时达上百万元。陈天桥说,他会偶尔在子夜醒来时暗问自己“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

陈天桥从小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主流人物,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直到今天,坐在财富榜上的陈天桥仍然与这个目标有着距离,并且距离有越来越远的趋势。

从小要当主流人物

1973年,陈天桥出生于浙江新昌县澄潭镇一个叫东坑坪的小山村,出生的时候,爷爷奶奶觉得这个大胖小子有出息,加之陈天桥的父母在当时已经离开了山村,在城里工作,于是给他取名天桥,意为陈家登天的桥梁。

陈天桥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是上海导航仪器厂的工程师,母亲是新昌城关中学的英语教师。在东坑坪生活了不久,母亲就把陈天桥接到城关镇上幼儿园,陈离开东坑坪小村,在新昌大佛寺脚下度过了童年。

至今,陈天桥对东坑坪有着某种特别的感情,这里毕竟有他的根。陈的婶婶告诉记者,去年清明节,百忙中的陈天桥从上海赶回小山村,看望爷爷奶奶。

在新昌城关时,陈天桥经常回老家澄潭。有一次回去,陈天桥看见有两只大公鸡在争斗,便蹲在路边津津有味地看了半个多小时,直到公鸡们精疲力竭不想再斗了,演员和观众才郁郁而散。

回到城关,陈天桥迅速写了一篇观后感,并给了老师。城关南明小学的蒋惠球老师是陈天桥小学四、五年级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看了文章后觉得很精彩,就把文章寄到《小学生优秀作文》杂志并发表了。

但在新昌中学的档案室里,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王力红老师给陈天桥的操行评语中,有一条说道:“作为班委,对集体活动却不热心。”

“我后来看出来,陈天桥当时是很想当班长的。他小学时候就是少先队大队长,上了初中却只当了个班级生活委员,他总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小孩子难免闹情绪,所以故意对班级活动不那么热心。”王校长解释说。

好学生和网络游戏

1990年,18岁的陈天桥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陈天桥不仅是学习尖子,也是社会活动的热心分子,他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得到了校内外的公认。陈成了“复旦大学1990届经济系的传奇人物”。

大学一年级,陈天桥埋头读书,全系成绩排第一名;大二,陈天桥被上海市教委和团市委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大三,21岁的陈天桥就修满了学分,以上海市惟一的“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称号从复旦大学经济系提前一年毕业,这在复旦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踏入社会的陈天桥进入了上海陆家嘴集团。

从子公司的副总经理开始,直到晋升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安德的秘书,在四年时间,陈天桥自称学会了三件事:一件是好事,一件是坏事,还有一件“不好也不坏”。

好事是年轻的陈天桥学会传统行业的企业家独立、务实的管理风格。陈天桥没有留洋或者海外求学的经历,曾经有人问他是不是“海归派”,他回答“不是”,又问他是不是“土鳖派”,他回答“也不是”——陈天桥觉得自己比海归派更熟悉中国国情和地区市场,而与本土成长的经理人相比,自己的个性更加独立,更加讲求冒险和创新。

不好不坏的事是陈天桥比一般人更早接触到互联网。十年以前,在陆家嘴集团里,在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为何物时,总裁办公室里就已能24小时上网。老总不在的时候,陈天桥就喜欢在互联网上混。

人在网上飘,学会玩游戏是早晚的事情。“玩网络游戏”一开始是件坏事。陈天桥太喜欢游戏了。仅靠办公室偷玩一下实在不过瘾,他干脆买台电脑回家。每到周末,他必玩得个天昏地暗。

这还不够,每逢节假日,他必定呼朋唤友,来家里一起“操练”,通宵达旦、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据说,他曾一连打了七天七夜的游戏没合眼。

1998年,组织上要安排王安德去浦东新区做分管经济的副区长。王安德对陈天桥许诺,如果他选择投身仕途,他有可能成为全上海最年轻有为的区长秘书,前途不可限量。但陈天桥婉言谢绝了:“谢谢您,但那不是我的理想。”

离开陆家嘴,陈天桥来到一家证券公司,担任总裁办公室主任。呆在证券公司的这一年多的时间,对于陈天桥来讲是相当重要的一年。跳出国营单位的陈天桥明白了自己的事业要靠自己去打拼。在证券公司工作,面对滚滚财富,他暗暗下定了自己创业的决心。

在证券公司期间,陈天桥碰到了一位聪明能干的女性,这就是他后来的妻子,现在是盛大公司副总裁——雒芊芊。认识雒芊芊并暗恋了4个月后,陈天桥开始大胆进攻,“1999年7月跟芊芊开始恋爱的,9月我们就结了婚”,“在证券公司,最大的收益就是‘骗’到手一个老婆。”开心的时候,陈天桥会这样说。

第一次创业很平庸在证券公司娶了老婆,又在股票市场上挣了一些钱,这时候陈天桥有两种选择,一是与太太雒芊芊一起出国;(创业 )另外就是在国内找个稳定的工作,过小日子。但陈天桥做了第三种选择,自己创业。

1999年是资本疯狂涌向互联网的一个年份。当时的互联网模式就是建立一家网站,然后去赢取风险投资。弟当时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陈氏兄弟一个熟悉互联网,一个熟悉资本市场,就想到了创建网站。

“直觉告诉我互联网是非常有前途的。”陈天桥回忆说。“但以往的工作经验让我觉得,一个公司要赢利需要的是资金流和物流,而物流是比资金流更难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电话线不能代替物流与配送,只有数码娱乐产品比如卡通、游戏才可以通过电话线来传输。”陈天桥找到了创业的方向。

1999年11月,陈天桥听说中华网在寻找可投资的小网站,认为机会来了。经过物色,陈选中了当时由复旦的几个学生为主建立的一个社区,这个社区当时已经有不少人气。陈天桥将自己的想法讲给他们,让他们将这个社区改得更加吸引人。而他则去联系中华网。

谈妥之后,陈天桥迅速注册了一个资本为50万元的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招了20几个人,开始运作公司成立的初衷并不是要成为大型的门户网站,而是想另辟蹊径,成为中国最大的图形化虚拟社区。

这个社区建设在当时很有特色,不但有白天、黑夜之分,而且每一个社区中的用户都不能不劳而获,饿了就需要种地,然后再把收获的东西做成食品卖钱,而只有拥有钱才能在社区内生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网络游戏的互动社区。这种思路是那时的许多网站所共有的,大家就是在比,看谁先能最快找到投资。

靠着在证券公司和政府机构工作时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在陈天桥的运作下,很快,这个和中华网的谈判进入了实质性阶段。1999年12月,中华网CEO叶克勇与陈天桥见面,“我要定了,你带上签好的合同来见我。”这样,陈天桥在2000年1月拿到了中华网300万美元的投资,中华网得到的是相当于它总浏览量30%的

投资拿到了,但中华网认为,仅凭虚拟社区还不足以带来更高的浏览量,因此他们要求盛大改变经营方向。“面对投资方的意愿,我们很迷茫,最后提出了一鱼四吃的做法。”陈天桥曾经向记者讲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条鱼可以分为头、身子、尾巴和鳍,然后有不同的做法,比如娱乐产业中围绕着一个品牌——樱桃小丸子,可以运作有关她的动画、书籍、游戏,甚至服装等诸多周边产业。因此我们决定不做游戏社区,而做动画网站,这样既可以带来投资方所需要的浏览量,又不会离网络游戏社区很遥远。”

利用这笔资金,盛大购买了黑猫警长的版权,还办起了多期的卡通杂志,并陆续拿到为奥迪、飘柔等大牌厂商做网上动画广告的单子,此时的盛大一个月能有十几万的收入。

2000年下半年,互联网的泡沫开始破灭,形势急转直下。还没有等到网站盈亏平衡,网络业便开始走上下坡路,这在商业气息浓厚的上海表现得尤为明显。

面对危机,陈天桥开始反思盛大网络卡通的发展模式。“围绕一个品牌做动画卡通,是一个投入期长、回报期也长的过程。成功了就可以赚七八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钱,失败了就一无所有。”

2001年5月,中华网投资盛大的300万美元中还有100万美元没有到账,这时候中华网对盛大提出质疑。陈天桥的大卡通战略即游戏+杂志+Flash广告被迫删改,公司的员工从50人裁减到20人,所有非游戏部门的队伍被全部清除。

为了继续事业,陈天桥决定放弃网络动画,但是下一步的着眼点在哪里,他自己其实也很迷茫。正好此时韩国游戏开发商WemadeEntertainment到上海来寻找合作伙伴,准备推广自己开发的网络游戏“传奇”。Wemade最先找到上海市动画协会,动画协会也不知道网络游戏是干吗的,于是把韩国厂商推荐给了陈天桥。

陈天桥拿到游戏,自己先动手玩玩。按照默认设置,他连接到韩国服务器上,可他看不懂韩文。他又连接到《传奇》意大利服务器,玩起了英文版。尽管网速很慢,并且陈天桥还是认为“传奇”包装很差劲,但还是觉得其内核相当不错。玩到后来,陈天桥欲罢不能了。

陈天桥向中华网请示运营“传奇”,《传奇》先期要交30万美元的安装费。陈天桥希望中华网将剩余的100万美金拿来用。中华网不同意,陈天桥却坚持要做网络游戏,双方“拗断”。最终陈天桥拿回了公司所有的股份,并且仍然保留了至少30万美元拿到了《传奇》的代理。

盛大神话中华网撤出了,《传奇》的代理也谈下来了,陈天桥的公司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传奇”上线两个月的测试期是公司生死存亡的关口,当时所有人都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如果在测试期内不能吸引足够的玩家,就不能收费运营,那么盛大就不会有新的收入,公司就面临着倒闭。

运行网络游戏,需要很多的服务器,而此时的陈天桥根本没有钱来添置服务器。陈天桥拿着与韩国Wemade、Actoz公司签订的合约,彬彬有礼地找到浪潮、戴尔等服务器厂商,告诉他们,我们要运作韩国人的游戏,申请试用机器两个月。服务器厂商一看的确是国际正规合同,小伙子年纪轻轻来头不小,恐怕是潜在大客户,于是就同意了。

然后陈天桥又拿着服务器的单子,以同样的方式与中国电信谈:“浪潮、戴尔都给我提供服务器,我们需要很大的带宽运营游戏。”电信马上会意,给了测试期免费的带宽试用。陈天桥压上了全部的信誉,从2001年9月,盛大开始了两个月的游戏测试期。

2001年11月,传奇游戏开始收费,仅仅一个月,《传奇》的投资就已完全收回。盛大活了,陈天桥的财富传奇就这样开始。

从陈天桥发迹的故事来看,其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是一种投机行为,只是这种投机行为具有了更多知识的成分。在投机成功过后,陈天桥爬上了财富榜,倍受瞩目。但是,有着成为主流人物冲动的陈天桥显然不会对此满足,他想要成为这个网络游戏世界的决策者,成为社会所承认的主流人物。

但是,30岁的陈天桥能成为主流人物吗?

瓶颈盛大成功之后,陈天桥总是在不由自主地表露出一种姿态:要成为这个游戏世界的决策者、规则的制造者。甚至,他还要把游戏范围扩大成娱乐,并梦想着把盛大建成梦幻的大迪斯尼。为此,陈天桥还重金从微软请来了唐骏。

从去年年底网吧老板质问,到今年年初社会学家陶宏开教授代表和带领孩子家长们的炮轰,让陈天桥又一次陷入了纷争。在此之前,关于陈天桥是好人还是烂人,就在另外一件事情上有过很大的争议。

Actoz闹,再闹就把它收购了。那么玩家、网吧呢?虽然这里面的确是一个各方利益相争的问题,我们相信如果有足够的利益分配在玩家和网吧的身上,网吧老板、家长和孩子对陈天桥不会有这么大的意见(那么游戏玩得好就是一种有出息的象征)。但是,陈天桥能把全中国网吧收购掉吗?能把全中国玩家招安吗?陈天桥再有钱,这个问题也不现实。

这些只是一些个表象的事情,但从陈天桥不断尴尬地面对这些问题来看,陈正在遭遇着一场危机,从这场危机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网游的社会性问题,更重要的是陈天桥的个人问题。

现在,我们给陈天桥的定位是:陈还只是一个成功的创富者,而还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陈天桥正在试图进行这个过度,但是表现还很稚嫩。一个32岁的年轻人,没有太多的阅历,无论是宏观政策,还是一些人事之间微妙的关系,难以把握的东西还很多,所表现出来的举动也还远远不够格。经过投机创富忽然站了出来以后,怀着成为主流的冲动,他遇到了一个坎。

陈天桥也想过并正在实践走提升盛大高度的路线,他想把盛大建设成一个不仅仅是网络游戏的公司,而是一个梦幻的大迪斯尼,并用“娱乐”取代“游戏”,但是结果如何,而效果又如何,还无从知道。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陈天桥还得慢慢煎熬着等待。

现在,盛大还只是一个区区几年历史的企业,网络泡沫的故事已经很多,如果陈天桥稍有不慎,盛大倒下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盛大倒下,那么陈天桥的故事不用再说,主流梦不用再做,陈和盛大将会成为“大败局”里最经典的案例。

如果盛大不倒,依旧向前发展,而陈天桥又不能够正确处理各方关系,不能够把握权衡各方关系,不能够提升自己,陈天桥也将遭遇一个中国企业家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个危机将是众人口诛笔伐,这场战斗对于梦想着成为主流的陈天桥,无疑是将会是一场惨败。

从现在来看,陈天桥作为企业家、作为富人的表现是相当糟糕的,面对网吧老板的质问无法从容面对和回答,面对孩子家长、教育专家的讨伐没有合理的办法应对,甚至常常因此而表现失态。有人说陈天桥表现得与同年龄的人非一般地成熟,但是从这些表现来看,陈天桥并无什么过人之处。

那么陈天桥现在究竟该做些什么,才能成为主流?陈天桥该学一学的不仅是一个外国企业家的管理,更要学一学国外的富人们如何做富人。当然,这句话不仅仅送给陈天桥,一样送给中国的所有富人。要做一个主流的知识富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大全5篇精选 篇三

戴尔

当全球其他的电脑制造厂商正在经历着销售低迷的痛苦时,戴尔电脑继续着繁荣。当它遍及世界的出货量在2002年第二季度增长18%时,其他厂商的出货量则下降了4%。37岁的迈克尔·戴尔至今已经在其创立的戴尔计算机公司里担任了将近20年的首席执行官。戴尔计算机在1984年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1000美元,而到了2001年,它的销售额达到31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3.6万名员工。2002年《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中,戴尔公司排名第131位。

戴尔公司为何能够保持如此快速的发展?直接面向顾客销售的“直接模式”和对顾客进行分类的“市场细分”方式是其两大法宝。但实际上,这都取自其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少年时的偶发灵感。

当迈克尔·戴尔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在饭桌上谈论的都是通货膨胀、石油危机一类的话题,这使他从小就对生意场发生了兴趣。在他12岁那年,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买邮票,而是通过说服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00美元。这让迈克尔戴尔第一次感受到“直接接触”的力量及收获,即没有中间人的好处。同时他体会到,如果有好的点子,绝对值得采取一些行动。在尝到少年时直接销售的甜头后,迈克尔戴尔在稍大后的创业尝试中,把这一“直接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初中时,迈克尔·戴尔拥有了一台苹果电脑,并迅速将兴趣转移向电脑背后的商机。不久,他注意到了商业用途更多的IBM个人电脑。他热切地学习一切有关电脑的知识,利用卖报纸所赚到的钱来购买电脑零部件,将电脑改装后卖掉,获取利益,接着再改装另一台。这期间,他发现电脑的售价和利润空间很没有常规。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个人电脑,零部件可能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买到。而且,大部分经营电脑店的人不太懂电脑,并不能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而他当时已经买进了一模一样的电脑零件,并把电脑升级后卖给认识的人。于是,迈克尔戴尔涌现了一个想法:只要自己的销售量再多一些,就能够跟那些店去竞争,因为没有中间商,所以自己改装的电脑不但有价格上的优势,还有品质和服务的上的优势,即能够根据顾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电脑。

在他开着用卖报纸的钱赚来的白色宝马车,后座载着三部电脑,成为得克萨斯大学一名另类的大一学生后不久,他认识到电脑将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工具,自己正在面临一个很大的机会。当时,电脑界包括苹果电脑和IBM等所有的大厂家都选择通过经销商来销售电脑,但迈克尔戴尔则想凭借直接销售这种更有效率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价值及服务,并希望借此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1984年,迈克尔·戴尔从学校退学,在奥斯汀一个约93平方米的办公室开设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戴尔计算机公司”。

支撑学生时代的迈克尔·戴尔鼓捣计算机的资金,来自于他从16岁开始的一份卖报纸的业余工作。那年夏天,他负责为《休斯敦邮报》争取订户。报社交给他一个厚厚的电话号码本,让他打电话去向顾客推销。但迈克尔戴尔不久就在推销中发现,有两种人几乎一定会愿意订阅报纸:一种是刚结婚的,另一种则是刚搬进新房子的。接着,他调查后发现,情侣在结婚时一定会在法院登记地址,另外有些公司会按照住房贷款额度整理出贷款申请者的名单。于是,他想办法搞到了周围地区这两种人的资料,直接给他们寄信,提供订阅报纸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迈克尔戴尔当年挣到了1.8万美元,这不但使他有能力购买更多的计算机,也启迪他日后创造了“比顾客更了解顾客”的市场细分战略。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大全5篇精选 篇四

李嘉诚

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全球华人首富,全世界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始终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世人称之为“超人”。

李嘉诚不仅是创业精英、商界巨头,而且在其创业发展路上,并购多家公司。可以说,李创业之路就是一条并购之路,其创业和壮大与兼并和收购其它公司企业分不开。李嘉诚的并购之路同其人生经历、创业经历一样倍受世人关注。

李嘉诚艰辛与成功的创业经历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先生诞生于广东省潮州潮安县。1940年,随父母到香港定居。

1943年冬其父辞世,至此少年李嘉诚开始了学徒、工人、塑胶厂推销员的生活。

1948年,20岁的他就开始在新蒲岗担任了一家塑胶厂的业务经理、总经理。1950年,在筲箕湾创立了长江塑胶厂。

1957年,在北角创立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发展塑胶花、玩具生产等。1958年,1960年先后在北角、柴湾建造了两座工业大厦。

1972年9月31日,李嘉诚创建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11月1日,“长实”股票在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并相继在伦敦(1973年)、加拿大的温哥华(1974年6月)挂牌上市。1974年5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组恰东财务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诚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董事长。1986年,长实集团名列香港十大财团首富,李嘉诚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占香港上市总值13.57%。1990年4月7日,李嘉诚旗下的“和黄”与“中信”、英国大东电报局合作投资的“亚洲卫星一号”由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送入东南亚上空的同步轨道。到1991年间“长实”系财团已发展成为有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影响的跨国多元化企业集团,拥有1200多亿港元资产,比1986年增加两倍半。

“超人”美誉与并购经历叱咤香江,纵横海外,李嘉诚这个神奇的名字,今天已是'成功'与'奇迹'的代名词:他统领着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四家上市公司,业务遍及各行各业,如地产、港口货运、超级市场、基建、电讯、酒店、保险、水泥、网络等等,形成一个逾万亿资产的跨国企业帝国。

而李嘉诚本人也荣列世界富豪榜第10位,成为有史以来华人最杰出的企业家之一。这一切,使他赢得了'超人'的美誉。

纵观李嘉诚传奇的商旅生涯,他最为成功之处是善于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李嘉诚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皆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人们称之为“超人”。

而其企业发展壮大与其兼并和收购其它公司有关。1974年4月,成功收购美资永高公司,接手经营香港希尔顿大酒店和印尼巴厘岛的凯悦酒店,并相继购入虎豹别墅及其他多项地皮、物业。

1978年9月5日,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了“黄埔”公司9000万股股票,同年,还收购了英资青洲英坭有限公司,出任该公司董事局主席。1979年7月,“长实”与中资侨光公司联组宜宾地产有限公司,取得沙田铁路维修站上盖发展权,并成立中国(香港)水泥厂(1982年投产)。是年9月25日,“长实”赢得和记黄埔公司控股权,并于10月15日出任“和黄”执行董事。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出任“和黄”公司董事局主席。1997年与“首钢”联手收购香港东荣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北京长城饭店等七家大酒店,拥有51%的股权。1985年,购入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商业中心,斥资百亿港元,兴建规模庞大的商住住宅群。

经过不断发展壮大,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及其附属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在香港以至世界具有领导地位的地产、国际集装箱货柜码头业和投资发展的举足轻重的集团公司。市值已超过2700亿港元。

业务经营范围包括地产发展、金融、贸易、货柜码头、运输业、能源、电力、通讯、卫星广播、酒店业、零售业等。

李嘉诚及其“长实”财团的事业走向世界,在亚洲、非洲、澳洲、欧洲和美洲,均有可观的事业发展。

在1997年7月17日的美国《福布斯》杂志上,李嘉诚则排名第15位,并被列为“全球十大最具创意和成功商人”之一。

据近期的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1999年6月23),“全球富豪榜”前100位中,李嘉诚位居第13位。

做人的精神

有这样一个故事:李嘉诚口袋里的一枚硬币滚落到一个角落里,他弯腰去拾,却没有拾到。一旁的门童为他拾起,恭敬地放到他手里。李嘉诚给了100港币的小费作为酬谢。旁人问起,李嘉诚说:“硬币若不拾起,便没有用处;拾起,我还有用。100元钱对他来说也是有用的。钱的作用不在于聚敛,而在于使用。”

这还可以反映到李嘉诚的管理之道。“管理一家大公司,你不可以样样事情亲力亲为,首先要让员工有归属感,对他们好,让他们喜欢你。”时至今日,社会环境已与多年前李嘉诚创业时有很多不同,有人认为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李嘉诚却说,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

富与贵的哲学

李嘉诚有两个事业,一个是拼命赚钱的事业;另一个是不断花钱的事业,他的投入足以让他成为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益慈善家。“一个人有了衣食住行这个条件之后,应该对社会多一点关怀。”李嘉诚一直在追求内心的富贵。贵为天子,未必是贵;贱如匹夫,不为贱也!在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就悟透的道理之下,李嘉诚又自创内心的财富,这就是真正的财富。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大全5篇精选 篇五

马云

求学时代是个顽童

马云在求学时代确实是个顽童,从小喜欢替朋友出头打架,成绩让老师很头痛。连马云也曾笑言自己小学考重点中学,考了三次没有考上,大学也是考了三次才最终如愿。

不过,多年后能在世界各地演讲时用英文侃侃而谈的马云,却在12岁时就自觉地开始打英语基础。1979年刚改革开放那阵儿,到杭州旅游的外国人多起来,马云一有机会就在西湖边逮着人家开练。这对他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在杭州师范学院,马云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后来又成为杭州市学联主席。

从老师到创业者的转变

1988年,马云去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外语,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当时工资大约每月110元。不甘寂寞的他找了不少兼职,并利用课余时间为到杭州观光的外国游客担任导游。西湖边的第一个英语角就是马云发起的。

1992年,马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杭州最早的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课余四处活动接翻译业务。当时经营挺艰难,一个月的营业额是200多块钱人民币,可光是房租就要700元。第一年实在不行了,马云就背着口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卖礼品、包鲜花,用这些钱养了翻译社3年,才开始收支平衡。马云后来说:“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

到1995年,钱没赚多少的马云,却凭超强的活动能力为自己带来了不小的名气。一家和美商合作承包建设项目的中国公司,聘马云为翻译到美国收账。

接下来的一切就像好莱坞影片中的情节一样:美国商人想赖账,掏出一把枪将马云禁闭在房间中长达两天。马云在惊恐不安中被释放,又丢失了随身行李,只得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挣了600美元回国。

第一次接触互联网

回国之前马云去西雅图看了一个朋友,在此马云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西班牙《国家报》生动地描述了马云当时的心情——“我甚至害怕触摸电脑的按键。我当时想:谁知道这玩艺儿多少钱呢?我要是把它弄坏了就赔了。”

对马云有触动的是,他好奇地对朋友说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单词“啤酒”,结果只找到了美国和德国的品牌。当时他就想应该利用互联网帮助中国的公司为世界所熟悉。

就这样,作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之一的马云辞了职,借了2000美元,1995年4月开办了“中国黄页”,这是中国第一批网络公司之一。1997年底,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北京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府站点。不过由于许多原因,马云于1999年初决定放弃这些在北京的生意,他拒绝了雅虎、新浪的高薪邀请,决定回到杭州创办一家能为全世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站点。

18位“创业罗汉”共患难共创业

“从我外婆到我儿子,他们都会读阿里巴巴”。于是,马云从别人手里买下了阿里巴巴这个域名。阿里巴巴的成立大会被安排在马云家里——当然,此时谁也不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居然能一口吃下声名赫赫的雅虎中国。

18位“创业罗汉”在“不向亲戚朋友借钱”的前提下,筹了50万元本钱。这其中包括马云的妻子、当老师时的同事和学生、患难朋友,当然还有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来的业界精英,如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蔡崇信,当初抛下一家投资公司年薪75万美元的副总裁职位,来领马云几百元的薪水。

马云下了死命令,每个员工必须把房子租在离他家五分钟可以到达的路程之内。那时候的工作是不分日夜的,而大家最开心的时候,就是马云亲自为大家下厨,端上一桌好菜。1999年4月15日,阿里巴巴网站正式上线。

六分钟说服投资基金软银

其后的几年,阿里巴巴的故事尽人皆知。马云6分钟说服投资基金软银,拿到第一笔风险投资。其后,各路投资纷纷进入。其股东不乏国际大财团的身影:高盛,富达,软银,前WTO组织主席彼德·苏德兰也位列董事会成员中。现在,数以百万计的全球商人在阿里巴巴上交换信息。此外,马云和投资者还在2003年7月推出为消费者服务的淘宝网,2004年推出网络交易支付工具“支付宝”。

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商人

美国权威财经杂志《Business 2.0》刚刚公布其全球50最具影响力商界人士排行榜,其中,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马云作为唯一大陆地区企业家入选,排名第15位,比盖茨还高出6名。本次评选的准则并非财富的多寡或个人知名度,而是他们的创新意念、独到眼光和推出的产品。美国所有消费者作为一个群体排名第一,Google的两位创办人布林及佩奇位列第二。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六

当全球其他的电脑制造厂商正在经历着销售低迷的痛苦时,戴尔电脑继续着繁荣。当它遍及世界的出货量在2002年第二季度增长18%时,其他厂商的出货量则下降了4%。37岁的迈克尔·戴尔至今已经在其创立的戴尔计算机公司里担任了将近20年的首席执行官。戴尔计算机在1984年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1000美元,而到了2001年,它的销售额达到31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3。6万名员工。2002年《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中,戴尔公司排名第131位。

戴尔公司为何能够保持如此快速的发展?直接面向顾客销售的“直接模式”和对顾客进行分类的“市场细分”方式是其两大法宝。但实际上,这都取自其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少年时的偶发灵感。

当迈克尔·戴尔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在饭桌上谈论的都是通货膨胀、石油危机一类的话题,这使他从小就对生意场发生了兴趣。在他12岁那年,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买邮票,而是通过说服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00美元。这让迈克尔戴尔第一次感受到“直接接触”的力量及收获,即没有中间人的好处。同时他体会到,如果有好的点子,绝对值得采取一些行动。在尝到少年时直接销售的甜头后,迈克尔戴尔在稍大后的创业尝试中,把这一“直接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迈克尔·戴尔

初中时,迈克尔·戴尔拥有了一台苹果电脑,并迅速将兴趣转移向电脑背后的商机。不久,他注意到了商业用途更多的IBM个人电脑。他热切地学习一切有关电脑的知识,利用卖报纸所赚到的钱来购买电脑零部件,将电脑改装后卖掉,获取利益,接着再改装另一台。这期间,他发现电脑的售价和利润空间很没有常规。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个人电脑,零部件可能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买到。而且,大部分经营电脑店的人不太懂电脑,并不能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而他当时已经买进了一模一样的电脑零件,并把电脑升级后卖给认识的人。于是,迈克尔戴尔涌现了一个想法:只要自己的销售量再多一些,就能够跟那些店去竞争,因为没有中间商,所以自己改装的电脑不但有价格上的优势,还有品质和服务的上的优势,即能够根据顾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电脑。

在他开着用卖报纸的钱赚来的白色宝马车,后座载着三部电脑,成为得克萨斯大学一名另类的大一学生后不久,他认识到电脑将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工具,自己正在面临一个很大的机会。当时,电脑界包括苹果电脑和IBM等所有的大厂家都选择通过经销商来销售电脑,但迈克尔戴尔则想凭借直接销售这种更有效率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价值及服务,并希望借此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1984年,迈克尔·戴尔从学校退学,在奥斯汀一个约93平方米的办公室开设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戴尔计算机公司”。

支撑学生时代的迈克尔·戴尔鼓捣计算机的资金,来自于他从16岁开始的一份卖报纸的业余工作。那年夏天,他负责为《休斯敦邮报》争取订户。报社交给他一个厚厚的电话号码本,让他打电话去向顾客推销。但迈克尔戴尔不久就在推销中发现,有两种人几乎一定会愿意订阅报纸:一种是刚结婚的,另一种则是刚搬进新房子的。接着,他调查后发现,情侣在结婚时一定会在法院登记地址,另外有些公司会按照住房贷款额度整理出贷款申请者的名单。于是,他想办法搞到了周围地区这两种人的资料,直接给他们寄信,提供订阅报纸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迈克尔戴尔当年挣到了1。8万美元,这不但使他有能力购买更多的计算机,也启迪他日后创造了“比顾客更了解顾客”的市场细分战略。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七

近日,东航物流引入联想及德邦物流等4家投资者,并实现员工持股,正式成为民航领域首家进行混改的试点企业。引起外界关注的是,诸多物流企业中,为何不是顺丰或三通一达,而是德邦成为股东?

其中一个答案是:德邦拥有国内最具规模的公路地面运输网络,可以为货物下飞机后提供有效连接。

那么,问题来了,曾经的旅行社小会计崔维星,是如何跨界做物流一手打造出德邦的?

夫妻创业

1992年,从厦门大学会计系毕业的山东人崔维星,到广东国旅上班。回忆起自己这第一份工作,崔维星不胜唏嘘:“当时我每天就是核对旅游团的消费账单,不断打电话核实,然后再机械地打对勾。后来我发现同宿舍的导游工资都能拿到1万元,我觉得我比他们牛多了,凭什么才拿1500元呢?于是1993年10月我就离职了,找来找去找不到合适的,最后去了珠海一家酒楼当会计,工资还是1500元,而且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只有周日才能休息,还不能出远门,要随叫随到。我当时肠子都悔青了。离职三个月,我就又重新回国旅上班了。”

重回国旅的崔维星被安排到国旅货运位于广东中山的分公司去做空运货运业务,就此与物流结缘。由于营业点位置较偏,崔维星虽然想尽办法打开局面,但离初始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1996年8月,国旅货运决定放弃中山业务。

崔维星不愿放弃,决心辞职单干。当年9月1日,他的“崔氏货运”开始营业,主营毛衣空运与电器托运业务。

公司当时只有四个人:崔维星及爱人薛霞、一个司机、一个搬运工,办公室只有8平方米。虽然人手紧张到了极致,但由于减去了大公司操作的中间环节,加上丰富经验,不到一年,崔维星就赚到了近20万。

1997年,为了扩大业务,崔维星将公司搬至广州。因为每天都要跑一趟南方航空老干部客货运处发货,他结识了不少南航的朋友。1998年6月,崔维星承包了这一货运处,开展航空货运代理业务。

然而,当时货运处包括车辆和应收账款在内的所有资产才20万元,承包第一个月就亏了3万元,员工几乎走光。重压之下,崔维星居然想出了一种新的业务模式——“空运合大票”,货物的运送模式由之前的零收零发改为零收整发,成本降低了,客户也享受了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和更实惠的价格,货运处开始迅猛发展。

2000年,崔维星将货运处更名为广州市德邦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员工60人,还将业务拓展到了深圳和珠海。2002年,德邦已成为广州区域的“空运散货之王”。

舍大取小

然而,做空运看似赚钱,实则处处受制于人,航班晚点、订不到舱位都是常有的事儿。崔维星回忆道:“有时候接到货物却停在仓库四五天都走不了,早上去看一次,晚上去看一次,货还是运不走,望眼欲穿却束手无策,甚至急得掉眼泪。”“受气”的崔维星开始琢磨着如何突破限制。2000年左右,随着我国公路高速网的逐渐建成,他看到了希望。2001年4月,德邦在广州白云区新市货运市场开了一个档口,开通了第一条从广州到北京的汽运专线。空运起家的德邦,由此闯入了公路汽运领域。

汽运业务开始后,业务员拉到了很多大客户,整车整车的货量让德邦尝到了甜头。比如某国际化妆品品牌的合作商在德邦广州机场路营业部发货四五百万元,一天内就装了十几辆车。然而,这一大客户却出现了拖欠款项的行为,德邦最后以减免的方式才追回了欠款。此外,手机类、灯具类等大客户也出现类似情况。

不愿再“受气”的崔维星经过痛苦思考,决定放弃这块很多公司都想抢的“大客户肥肉”,将客户群锁定在了庞大的中小零担客户身上。

【】零担是一个物流行业之外的人很少听到的词。零指的是零散,担在古代指的是扁担,在这里指的是车,零担就是指一张运单托运的货物不够装一车,必须好几批货物才能装凑成一车。

德邦把“零担”定义为30公斤—1吨之间,基于这样的考虑:30公斤以下的可能快递及快运公司更专业,1吨以上的则可能做整车运输。

当时零担市场从业者众多,但90%以上是小型专线公司,一个城市至另一个城市的专线公司少至几十家,多至上百家,价格战之下,丢货、损毁以及延误等状况屡见不鲜。

崔维星决心改变这种局面。他自购进口卡车500多辆,开发直达线路700余条,给网点和车辆都采用统一的形象和标识,提供货物码放“大不压小、重不压轻、木不压纸”等标准化服务,迅速占领了零担中的高端市场。

“零担之王”

2009年7月,崔维星将公司总部从广州搬迁至上海,开始从区域性公司向全国性公司蜕变。第二年,德邦新增营业网点近80%,营业收入增长高达90%,达到26亿元,一举成为行业第一。要知道,2004年时,崔维星去当时零担市场老大华宇物流的货场里参观,被里面堆积如山的货物震撼住了。当时德邦的营业额只有区区两个亿,而华宇的营业额有20多个亿。但十年之后,华宇的营业额还是20多个亿,而德邦的营业额却突破了100个亿。

不过,这个“零担之王”却谋划起了转型。

会计出身的崔维星这些年不断花大价钱请麦肯锡、埃森哲和IBM这样的咨询公司来给德邦“诊断”,目的是让公司的运营管理更加规范、精细。2012年,麦肯锡在为公司做战略咨询时提出,德邦应该转型做快递。崔维星当时不解:“我在零担市场,每年增长60%,我为什么要转行?”

为此,德邦物流花了近三年的时间来论证。

不过现在看来,德邦转型做快递非常有必要。崔维星已经看得很清楚了——“零担物流这个市场目前增长较缓慢,行业的利润越来越薄了。”除了德邦以外,这个行业里的大多数企业,甚至包括第二、三名,都深陷在亏损的泥潭里。

此外,这个行业还面临着快递业的强劲挤压。快递和零担物流的业务流程本来就相似,快递企业进入零担行业的难度并不高,出于成本优化和客户黏性等因素考虑,像顺丰、中通这样的快递公司正在强势进入这个行业。崔维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不能把快递做好,恐怕零担市场的阵地也保不住”。

在2016年给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崔维星如此告诫他的同事:快递行业未来将会走向集中,“留给德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要想不成为被别人屠宰的对象,就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以最快的速度杀出一条血路来。“用速度跑赢时间,是我们唯一的生机。”

追赶顺丰

崔维星选择的快递突破口,是3-60公斤重的货物。

“我们在做一般快递公司不愿意尝试的领域。”德邦高级副总裁兼轮值CEO韩永彦表示,3-60公斤重的货物对顺丰而言太重了,三通一达又不大愿意做。而对于零担市场老大德邦来说,这类重货正是其优势所在。德邦快递的差异化服务还有其他快递公司不愿意做的安装加固,擦拭包装,送货上楼等等。在韩永彦看来,这种差异化服务正逐步被消费者接受,在市场上,客户通常的体验是小件货发顺丰,大件货更愿意发德邦。据他透露,这三年来德邦快递的年复合增长超过100%。

当然,在眼下的快递领域里,顺丰是德邦需要仰视的存在,一如当初仰视华宇。不过,崔维星却反问记者道:“你怎么知道几年之后,情况不会像上一次那样逆转呢?”

德邦被誉为物流行业的黄埔军校。从2005年开始,德邦就开始在业内率先启动校园招聘,截至目前,德邦98.5%的管理干部均来自于内部提拔,管理层的平均年龄只有27.5岁。韩永彦就是在2007年通过校招进入德邦的,历经10次轮岗,辗转8个城市,从最基层的统计员一直做到目前的高级副总裁兼轮值CEO。

这支年轻的团队就是崔维星的底气,它不仅使得德邦的管理水平在零担行业里遥遥领先,即使是在快递行业里,崔维星也自信只有顺丰的管理水平能与他的公司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对于这样的一场竞争长跑来说,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意味着更大的潜力,也意味着有更大的几率能够帮助公司在后半程里发力,反超对手。

2015年以来,德邦连续推出了长期激励、考核变革、超利润分享、职级薪酬体系改革等一系列学自华为的措施,他也毫不掩饰自己想将德邦打造成为华为那样一流企业的“野心”。

“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长跑吗?”崔维星自问自答,“因为对于我来说,长跑赢的机会最大”。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八

徐莉是一名90后女大学生,此次创业是她的第二次创业,而她现在已经是“鱼恋虾”品牌火锅的创始人,她是如何成功的,心得体会有哪些,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她的创业故事。

我是2013年6月大学毕业,学的是口腔医学专业。对于一个活泼爱动的女孩儿来说,用石膏来雕刻牙齿模型,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虽然我读的是医学专业,但却经常去图书馆看些经济管理类的书。再加上因为家庭原因,上学期间一直在做兼职,从家教到网编,做过很多,但感觉一直这样做没有太大出路。于是就想自己做一些事情。

做什么呢?我利用之前的兼职所得,又借了点钱,跟男朋友一起开了家餐厅。店没开起来,钱就花的差不多了,这次创业就以失败宣告结束,还欠了外债。当然,男朋友也分手了。但我还是不服输,决定二次创业。

开店前的思考:我的家人一直在做蔬菜批发等跟餐饮相关的行业,我对其他行业也没有了解。同时又考虑到,如果资金紧张的时候,人最先考虑什么?肯定要吃饭。我对所有的食物,从远到近有一个感觉,对鱼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家里也一直在做鱼,之前的创业也跟鱼相关,因此最终还是选择了做鱼。我决定还是做些自己擅长的事。

选类&定位:首先鱼这个品类就决定了鱼的价格受季节、气候、环境影响小,不会像蔬菜等物价会有很大浮动。而且受众比较广,小孩到老人都可以,符合现代人的就餐标准;鱼的成本比较容易控制,利润空间也比较大。而且关键的两点,活鱼现杀,秘制配方,做鱼火锅操作简单,很容易实现标准化。

其次,其他做鱼的餐厅,比如巫山烤鱼的市场已经接近饱和,而海底捞、新辣道等火锅人均消费较高,专营鱼火锅品牌少,目前属于蓝海市场。我们定位50元/人左右,先定产品再定价格,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去定位。周围的人群和未来的加盟商,决定了定价。

选址:我自己经常出去找,出去看,吃饭的时候也会问一下,这个地方是否在转让。差不多找了一段时间。现在这个地址,商铺背后是社区,对面也是成熟社区,附近有各样的成熟社区,有很大的消费群;靠近海鲜市场,采购方便;有新开的石榴庄地铁站和公交,离3环比较近,交通非常方便。而且周围商圈比较成熟,各种类型的商家都有,旁边就是如家、KFC、大鸭梨等品牌店,方便彼此间会员互通。人流量大,临近社区,是最好的选择。

合伙人:我的经验比较少,需要有一位导师来指引,大树底下好乘凉。通过哥哥,我认识了合伙人之一胡立平,他自己也开过餐厅,有成熟运作的北京尚品香国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还有着多年的餐饮管理经验。还有刘姐,她跟胡总是多年的同事,知根知底。三个人里面,胡总负责管理,刘姐负责收营和财务,我负责销售和招商加盟,平时做用户互动、菜品定位、原材料采购。一个企业肯定是需要有一个人来主宰的,我们就按照股份制来办事。三个人在一起,最主要是心,不然互相嫉妒互相猜测,是不能达成合作的。交朋友做生意,用心最关键。

营销:老客户的关系维持很重要,我们有的客户一周差不多要来5次。把老邻居老顾客维护好了,生意自然不会太差。还有一些胡总的老客户,互相之间的互动,已经达成一次合作,二次合作比较轻松。还可以利用媒体做些宣传,我们也有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会推送一些健康养生的知识、新菜和活动信息。比如发传单,一个人力量肯定很单薄,我发起了号召,在微信上招义工,第二天就有人来。此外还有百度的招商平台也很有用。

要抓住顾客的心理,顾客要的不是便宜,而是感觉占了便宜,服务到位,就会再来。比如办理一些会员卡,会员生日送礼品等。

其次,我们还有跟周围商家的合作,异业联盟等,我们会在周围的足疗、KTV、美容美发、超市放些会员卡、宣传单和赠品。作为如家的底商,两家的会员是可以互相打折的等等。团购也是品牌的宣传。前期我的主要考虑不是盈利,急于求成也没用。就像父母养育孩子,或许要20多年的心血才有可能回报,前期肯定是要付出的。

招商加盟:营业以后,有很多喜欢我们菜品的客人还有尚品香公司加盟商来咨询加盟,我都委婉拒绝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技术方面、操作流程,还没有实现标准化、量化。过年期间,我们逐步摸索,不论是特色锅底还是其他,用多少材料,操作流程是什么,这些都已经有了一个量化的标准。所以现在的我们开始招商,因为现在我的项目可操作性很大,有店就能经营。直营店和加盟店之后都会发展。

开加盟店不是那么容易的。产品是王道,产品存在问题的话,传播越快,死亡越快。初期绝不能冒然地让人加盟,可能短期内会收到一些加盟费,但长期可能就砸牌子了。年前有一个加盟商,他初期非常认可我们的品牌,但相互之间想法有出入,没和我们商量就在一个社区里接了一个羊蝎子火锅店,想把鱼火锅和羊蝎子一起做,我们通过评估,认为这个店成功的几率很小,租金高、位置一般,周围几乎没有流动人口,何况,羊蝎子和鱼火锅在一起做很不合适,我就主动退回他加盟费了。做任何事情,我的'原则是宁缺毋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