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精彩多篇)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精彩多篇)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篇一

你们知道吗,爱迪生小的时候就会使用“电报语”,而且有一次啊,他还用“电报语”救过一辆小火车呢。

那天,小爱迪生的爸爸和妹妹丽莎到外地走亲戚,下午五点将坐火车回家。可是,下午两点的时候,突然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天气变得恶劣极了。

在家等待爸爸和妹妹的小爱迪生,焦急地对妈妈说:“妈妈,这么大的风雪,路桥会不会要受影响了呢?我去观察观察。”

于是,小爱迪生冒着特大的风雪,来到郊外的桥边。哎呀!桥果然断了。可时间已经过了四点半了,回车站报告肯定来不及了。那时,电话还没有发明,急得小爱迪生在桥边团团转。

就在这时,他抬头一看,桥边不远处有座小工厂。小爱迪生忽然心生一计,急急忙忙向工厂跑去,想要借用工厂汽笛。

小爱迪生向厂长讲明原因,拉响了汽笛,那清脆的长短音就像在发电报。如果懂得电报用语的人,就会听出这样的话:“丽莎,丽莎,我是爱迪生,前面铁桥断了,快请列车长停车。”

汽笛反复传播着这样的“电报”。坐在火车上的妹妹丽莎,因为常常和哥哥玩电报游戏,所以很熟悉电报的收发。她忽然听到汽笛中带有电报的内容,就凝神听了起来。

丽莎听完,大吃一惊,急忙把汽笛“电报”翻译给爸爸听。

父亲一听急忙去找列车长。列车长虽然不懂电报用语,但觉得事关整车人的生命安全,马上下令紧急刹车。当车完全停下来的时候,火车只距断桥不到一百米,真是好险啊。

小爱迪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救了整整一车的人。从此,小爱迪生的名字就在美国家喻户晓了。

遇到危机情况的时候,要保持冷静,用自己的所学去解决问题。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篇二

读《语文补充阅读》之《爱迪生读书的故事》有感读了这篇文章,我受到了许多启发:我知道了读书应该要有计划。怎样才是有计划地读书呢?我们可以分几天读万一本书,平均每天读这本书的一部分,比如今天读2页,明天读2页,每天都读一样多的内容,这样便可以合理安排好时间。而且读书时要根据需要有选择性的读,而不能什么内容都读。

另外,我认为读书时还可以准备一本小本子,随时都可以记读书笔记,这样日积月累,便可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我们小学生还可以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不妨试一下。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篇三

爱迪生的一生发明了两千多项东西,拥有专利一千多项。其中最为人知的就是电灯了,因为他的发明世界从此夜晚也有“光明”。那么你明白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的故事吗?

1878年9月,爱迪生开始研究电灯,但由于爱迪生经济问题不得不寻找经济资助,于是成立一家股份公司,以便为实验带给经济资助,不久洛雷找到了几个股东,他们愿意出钱资助爱迪生研究电灯。但爱迪生屡屡失败,很快用完了五万美元用完了,一部分股东的信念开始摇动,爱迪生苦苦劝诱,股东们决定再拿五万美元资助爱迪生。

1879年10月21日,电灯研制成功,他为此试用了接近1600种材料进行试验,连续用了45个小时之后这盏电灯的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这种电灯有“高阻力白炽灯”、“碳化棉丝灯”多种名称,用碳化棉丝制成。

1880年,爱迪生派遣助手和专家们在世界各地寻找适用的竹子,有六千种左右,其中日本竹子所制碳丝最为实用,可持续点亮一千多个小时,到达了耐用的目的,这种灯称之为“碳化竹丝灯”。

1881年,在巴黎世博会上,爱迪生展出一台重27吨、可供1200只电灯照明的发电设备。

1883年,爱迪生在一次电灯试验中观察到在灯泡内另行封入一根铜线,认为能够阻止碳丝蒸发,延长灯泡寿命,经过反复试验,碳丝虽然蒸发如故,但他却从这次失败中发现碳丝加热后,铜线上竟有微弱的电流透过,之后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爱迪生效应”,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根据“爱迪生效应”发明了电子管。

爱迪生这时心中已有数。他根据棉纱的性质,决定从植物纤维这方面去寻找新的材料。

于是,马拉松式的试验又开始了。凡是植物方面的材料,只要能找到,爱迪生都做了试验,甚至连马的鬃,人的头发和胡子都拿来当灯丝试验。最后,爱迪生选取竹这种植物。他在试验之前,先取出一片竹子,用显微镜一看,高兴得跳了起来。于是,把炭化后的竹丝装进玻璃泡,通上电后,这种竹丝灯泡竟连续不断地亮了1200个小时!

这下,爱迪生最后松了口气,助手们纷纷向他祝贺,可他又认真地说道:“世界各地有很多竹子,其结构不尽相同,我们应认真挑选一下!”

助手深为爱迪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所感动,纷纷自告奋勇到各地去考察。经过比较,在日本出产的一种竹子最为适宜,便超多从日本进口这种竹子。与此同时,爱迪生又开设电厂,架设电线。过了不久,美国人民便用上这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竹丝灯泡。

竹丝灯用了好多年。直到1906年,爱迪生又改用钨丝来做,使灯泡的质量又得到提高,一向沿用到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