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读书笔记(多篇)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多篇)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篇一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从埃德加斯诺的四个月西北红色旅行,看到另一个侧面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大的胜利。第一次从一个美国人的作品里了解到一段珍贵的历史。

“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疫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二。去西安的慢车)

再次可以看出斯诺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来到中国红军前线进行报道,在此之前他做足了预防准备,可以你得知抗战前线的恶劣环境,各种疾病的传播,及红军连最基本的流行病都没有办法根治的艰苦条件。

“这时,那花白胡子忽然抬起他那温和的脸孔,十分心平气和地说出一句惊人的话来:“杀得不够!”我们两人听了都不禁目瞪口呆地望着他。”(二。去西安的慢车) 来自在火车上偶遇的老者一句愤恨,使斯诺惊叹抗战深入到中国每一个百姓内心,对于敌人的愤恨深入到每个百姓的骨子里,一位面貌安详却突然道出此语,前后老人行为的差异展现出对于敌人愤怒是多么大。

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特地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对于不了解红区的人来说,普通人在红区的生活状态,更能真实反映红区的状况,也更为可信。同时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生存状况的描绘,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问题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对斯诺而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题,只是西方记者惯用的新闻表现手法。但他笔下普通人的群像和生活状态,却在无意之中为后来的史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社会史学的视角。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拣析全部写出,但从他们的身上,却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思想、道德趋向的光芒。这些人可能彼此互不熟识,只是凭借当时共同的社会舞台才得以彼此联系。但通过对他们群体经验的描述,却可以清晰展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如何由显入微地悄然推动着历史前进的脚步。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籍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与此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昔日的历史与今日的感动。

我想伟大的斯诺先生,正是基于当时解放区的情况,又和国统区的比照,才得出如此高瞻远瞩的结论。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篇二

读《西行漫记》序言有感

通过一年广播电视新闻的学习,对于斯诺这个名字已经并不陌生,老师口中的斯诺让我心生敬意,对斯诺本人也十分崇拜。希望这次通过《西行漫记》的阅读,对斯诺多一份了解,对怎么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有更充分的认识。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作家,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他在中国度过了十三个年头,1942年至1943年之间又来过一次。新中国成立后,于1960年、1964年至1965年和1970年期间三次来华访问。他毕生致力中美友好,成为中美问题专家。他在弥留之际所说的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正是怀着对中国的满腔热爱,他毕生著述了许多有关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的著作。其中《西行漫记》是忠实描绘中国红区的第一本著作,是第一部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权威记录和第一部有关他们不懈地进行中国三千年历史上最彻底的社会革命长期斗争的故事。

仅仅只是读到此书的序言,就深深的被斯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了。 斯诺是勇敢的。一九三六年是中国国内局势转变的关键性一年,是斯诺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和战争的无数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斯诺是客观的。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在报道中不掺杂个人情感和党派性,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

正。斯诺严格忠于这样的客观性规则,在《西行漫记》中客观再现了红区的全貌。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西行漫记》最终成为轰动全世界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杰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斯诺从一个观者的位置,以一个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对红军的真实情况作了客观公正的报道。

斯诺是友好的。假如说,《西行漫记》以及斯诺其他关于中国的著作是中美人民友谊的催化剂,那么就中美关系来说,他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在弥留之际,斯诺在病床上用生命的最后的力量,面对中国派去的医疗小组,说出了一句话:“我热爱中国”。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学内。

斯诺是谦逊的。他在序言中写到: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这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因为这是他们的书。在当今这个追求功利的年代,这种品质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西行漫记》,这不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历史著作,而是一本新闻报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不畏艰难困境,根据采访所得的一本书。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自己能跟随着斯诺的脚步,更好的了解中国那段红色的历史,更加明白怎么样做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优秀新闻人。

《西行漫记》读后感 篇三

《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在他的作品中红军是英勇顽强的人民军队。红军的领导人习惯说“兄弟们,跟我冲”而不是说“兄弟们,向前冲”;八路军实行官兵平等,就连朱总司令一个月的薪水也才五块大洋;项英领导着他们艰苦顽强的与数十倍力量的敌人作斗争,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直到西安事变发生时。国军曾无数次的宣称他们已经彻底剿灭了这支部队,然而正如多数领导人一样它却无数次的死而复生,且拥有巨大的革命力量。“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红军是人民的军队”这不仅仅是红军自己说的,也是农民百姓、人民群众说的。如果说红军与人民的关系如何我认为用彭德怀的话“我们是鱼、人民是水,我们在人民之中如鱼得水”无疑是最好的说明。

《西行漫记》所描写的长征非常地真实。电视里所演的长征真的是惊心动魄、惊险万分。红军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摆脱危险困境。无论是四度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度金沙江等等都显示了红军的有勇有谋。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

《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红军长征和发展壮大的历程不禁让我联想到2018年是邓爷爷倡导的“改革开放”思想40周年,这40年我们一路走来不也是像红军经历的长征一样困难吗?有坎坷、有艰辛、有牺牲更有着迎难而上的决心和毅力。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和发展,我们完成了发达国家20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解决了7亿人的温饱问题,我们正在向全面小康的目标进发中,之所以能够完成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传承的红色基因引领着我们前进,那里有着面对困难的身先士卒、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决心和信心,也有为解决困难的深入群众,荣辱与共,还有发展经济过程中的高度智慧、齐心协力、共同富裕。

我作为红领巾摄美团的成员也参加了横坎头村组织的'“学习回信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实践活动,虽然我只是个初二的学生,但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习近平主席对红色基因传承的殷切希望和意义所在,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先烈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正是因为来之不易,我们才要更加珍惜。

未来的世界是个地球村,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都是命运共同体,幸福的生活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努力创造,“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习近平主席和李总理所表达的含义也正是希望我们这批时代新人为了美好理想所要去实践和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勇挑重担的精神,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西行漫记》读后感 篇四

单位近期倡议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我静下心来回想,自己工作十多年了,间中或有读书,但大多是读过就算,并不曾作过笔记或感想。于是在重新读了《西行漫记》这本书后,便有了写些文字的冲动,重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著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员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从一开始,这本书的序言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了,情不自禁的多看了两遍。这不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历史着作",而是一本新闻报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不畏艰难困境,根据采访所得的一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强调指出:"这本书绝对不能算做正式的或正流的文献。在这里我所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这些日。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作者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如实地向全世界的人民报道了中国的红色革命。中国共产党员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红色革命是正义的,中国共产党员不是传言中的。

对这本书的作者:斯诺。我有一种由衷的敬佩。他在一九三六年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关键性的一年,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甘宁边区,成为在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这四个月的旅行使他这个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闻记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对于中国共产党,她的领导人,革命战士,农民,工人,共青团员,少先队员,有真挚的热烈的情感,从而对于在革命战争激浪中的中国,有了深刻的正确的认识。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吗?斯诺就是这个身体力行的人,他排除万难,力尽艰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应证了这个事实

这本书总共分为十二章。根据作者来华的时间顺序,所经历,采访的一系列事情以及中国红色革命的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很的多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听到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大小事件。它够真实,够细致,里面的内容,所描叙的事情的经过并不是我以前在历史书上所读到的那样的简明扼要。相反,它把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就拿书中第五篇《长征》来说吧,我们所熟悉的第一,二,三,四,五"围剿"中,由于某些同志对局势的错误判断,外加上战略上的失误,使江西苏区这块革命根据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历史书上了解到。但是对于围剿的各种战略,以及当时蒋介石的军事行动,江西苏区共产党员的对策,这一切都在此书这有了详细的记载。

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的严密封锁线。面对敌人强大的军事实力,穷追猛打,红军则采用了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围困,摆脱危险境,其中渡江这一环节,犹如电视剧剧情里的惊险万分场面。当时长江边的渡船早已被敌人焚毁,面对这事实,红军奇迹般的走了八十五英里,穿着缴获的军服,冒充敌人来到对岸解除武装,红军的主力军在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渡河。有勇有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的红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质和组织纪律。

看着书本的时候,刚好我正在进行纪律教育的学习,想的东西更加多了,认识也更加深了,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斯诺眼中的中国革命,和平时期的共产党员,我眼中的中国经济发展。我忽然觉得自己所知道的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多么的肤浅。很多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不如斯诺那样了解中国的革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在晚年弥留之际,还说了一句:"我热爱中国"。他的那种真挚的情感,实在令我十分的感动,也令我感到十分的惭愧。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一名人民警察,我们更应该对我们的国家,历史,以及我们的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篇五

聂宏杰:《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聂宏杰

写在前面的话

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长眠着一位“中国人的美国朋友”,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

提起斯诺就不得不提他的极具代表性的著作《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叶剑英元帅之所以称他是“中国人的美国朋友”,原因在于他不仅是第一位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做采访的外国记者,而且在当时国民党极力诋毁中国红军的背景下客观的报导了苏区红军生动鲜活的景象,向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介绍了中国红军。当他踏进红区时就力求不带偏见的记录他所看到听到的一切,而他也确实做到了,《西行漫记》就是最好的证明。

《西行漫记》这本书以极强的纪实性和小说般精彩的故事而震惊国内外,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发向上。同时它又是研究当时中国红军不可不读的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献,其中记载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伯渠等国家领导人的真实故事,同时也描写了当时红区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人物的生活情节。正如作者所言“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

基层越近,离真理就越近。斯诺深入基层,并从基层走出,带着对苏区人们生活的真实认识。他既写了红军领导们的故事,又客观地写了当时人民对共产党的看法。人民爱红军,因为他们不胡乱杀人、不欺负老百姓,与人民打成一片,而且纪律严明、作风严谨;但人们也“恨”红军,因为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吃掉农民好多了粮食,虽然他们都付了钱,但是农民的粮食有限,这样一来过冬的粮食就不够了,而春节公社又不好好卖给农民粮食。

读书笔记 ㈠

“我在中国的七年中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问题。热心的党人是能够向你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的,可是这些答案始终很难令人满意。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他们可从来没有到过红色中国呀。

关心东方政治及其瞬息万变的历史的人,都有这样一些感到兴趣未获解答的问题: 中国的红军是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服从并遵守一个统一的纲领,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指挥的呢?如果是的,那么那个纲领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的来历如何?” (摘自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我想,正是因为斯诺这种疑问与质疑的精神,才使他能够冲破重重阻挠,最终进入红区,获得第一手材料,才写下了《西行漫记》这本震惊海内外的新闻著作吧。将来从事新闻工作的我一定要学会质疑,并积极寻找答案。

㈡ “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我想,这些孩子还真了不起。我从来没有在中国儿童中间看到过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 (“第二篇中 ‘造反者’ ”)

国学大师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从这些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身为祖国的下一代,我们也应该勇于批判损害我们祖国利益的,有损国家尊严的行为,心怀高度的自尊,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次战役中所进行的一年惊人的抵抗,尽管红军否认,但我怀疑对农民想必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剥削。”( “第五篇 :长征”)

这句话说明斯诺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具有基本的素养,保证真实地记录新闻素材。在当时的年代,能够做到真正的公正与客观实为不易,而且能够批判性的看待自己听到的话。我是一名光荣的国防生,我想将来在军队里工作,必须要具备斯诺这种批判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清形势,真正促进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

“虽然还只在8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这个细节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伟大领导人温和的一面,这种关心下属的作风不仅能够增进上下级之间的感情,而且使整个军队更加有凝聚力,也就更加有战斗力。

读后感想

我很庆幸我是一名国防生,大学毕业后我就可以真正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这本书不仅使我看到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战士的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军营里家一般的温暖。这使我改变了以前所认为的军队生活很枯燥的想法,也使我更加憧憬未来的军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