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第一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笔记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指定的依据

1.儿童的发展(个人本位)。2.社会的要求(社会本位)。3.学科的特性(学科逻辑)。4.学习心理学的伦理(心理逻辑)。

皮亚杰的儿童数学学习理论

《儿童的数学概念》、《儿童的几何概念》、《儿童的空间概念》、《儿童的时间概念》、《儿童的机遇观念的起源》。

关于知识的建构:图式、同化与顺应、平衡

关于认知发展的过程和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阶段1:个体只注重事物的某一特征,并以此特征为判断的依据

阶段2:个体能注意事物不同方面的特征,但作出判断时依据的标准不确定

阶段3:个体同时兼顾事物各方面的特征,并能综合各方面特征作出判断

关于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研究:

守恒与守恒概念的发展:守恒是指个体能够不因物体的外在形状的变化或空间位置的改变二正确的感知物体数、量、形。三个标志:恒同性;可逆性;补偿性

数概念与运算:点数-说出点数-数序(自然数中的位置)-数的组成-相邻数-形成数概念

在《而然的空间概念》一书中,皮亚杰明确提出儿童最早的空间概念是拓扑性质的观点。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基本主张1.提供实物操作2.注重概念建构的过程3.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与顿悟。 凯米在《幼儿重新发明算数》指出关于数学教育的形式是日常生活情境和团体游戏。

教师预定的数学活动和儿童自主选择的数学活动(重点)

分组数学活动

特点:(1)幼儿有较大的随意性和自主性 (2)以小组学习或个别学习为

(3)教师为幼儿提供并投放合适的玩教具(4)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

价值:(1)有利于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取得发展(2)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3)有利于培养幼儿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4)能更好的培养幼儿数学的兴趣,满足幼儿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5)有利于加强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注意:(1)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是降低(2)教师要有的放矢的投放材料(3)教师要及时观察并指导幼儿的学习(4)不可作为唯一的数学教学途径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

1. 操作法:操作法是指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材料、焦距、环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探索,

获得数学感知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2. 区分比较法、发现法和寻找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环境创设

1. 感受数学美,使儿童“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数学的科学美;数学的抽象美;数学的创造美

2. 渗透数形结合,辨“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借助幼儿园整体空间环境感知、学习数学;利用区角

活动合理投放材料,刺激儿童有效地数思维(关注材料与活动内容本身的系统性、层次性;体现材料和活动内容的动态性、开放性)

3. 充分利用空间材料,引发儿童自发、自主的探索与学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

1.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

列乌申娜的研究:1.儿童在最初形成的是关于集合的含糊的数量观念,而后是关于作为统一整体的集合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对集合的比较的兴趣和更准确地确定集合中元素数量的兴趣,以后儿童才能掌握计数的技巧和数数的概念。(说明了什么?)

举例:关于儿童的辨数、认数和点数的掌握

辨数:能辨别出两堆不同数目物体的多少。认数:瞬时内不凭数数,只凭直觉说出物体数目

点数:能逐一按物数数,并说出总数

不会辨数就一定不会认数和点数,会认数不一定会点数,会点数就一定会辨数和认数,会认数则一定会辨数。数概念的发展规律:从辨数开始,然后发展到认数,再由认数发展到点数。

2.感知集合是学前儿童形式数学概念的基础

感知集合及其元素是计数的基础。学会计数的标志:会按数取物,并能说出总数。

举例:计数训练单纯的计数训练,并不能导致数概念的获得,感知集合的元素是学习计数的前提,是儿童初步数概念形成的基础。

3.感知集合及其包含关系有助于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理解并形成这样一种包含关系,才能理解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每一个都包含在它的后继数里面,最后的数包含了全部所有数物体。

4.感知集合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幼儿深入理解数量关系。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阶段

1.3岁前,泛化笼统的知觉阶段2.3-4岁,感知有限集合阶段

3.4岁左右,感知集合元素的阶段4.5岁以后,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的阶段

区分1和许多的教育方法:感官参与;寻找比较;游戏情境

格尔曼的正确数数5原则:一一对应原则;固定顺序原则;基数原则;顺序无关原则;抽象原则。 说出总数标志着他已经开始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

1.掌握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理解10以内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2.理解10以内自然数的顺序;

3.理解数的组成。

学前儿童10以内的基数教育

1.计数(数数)教育基本顺序:口头数数---点数----说出总数

(1).按物点数(小班)

教学要点:教师示范,教会幼儿用右手食指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逐一点数物体,并点数一个物体说一个数词。

教学变式:出示一个物体,让幼儿说出一个数词;移动一个物体让幼儿说出数词。

(2).说出总数(小班)

教学要点:点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时,用画圈颜色等着重的方式,突出强调最后和数是所有物体的总数。 小结:按物点数和说出总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不是同一个过程教学中可分步骤进行。

2.按数取物(小班)

教学要点:通过设计活动,让幼儿练习按数取物。思考:你会怎样设计?

注意:1.设计活动要选择颜色、大小、形状不同的活动材料。2.注重活动材料排列形式的多样化。

3.目测数数(中班)目测数数:即用眼睛代替手指的一一点数,在心中默数,并说出总数。

教学要点:用眼睛看一个物体,在心中默数一个数。

活动设计:看谁数的快

注意:在儿童掌握数的实际意义后进行。

4.按群计数(中班)

教学要点:通过操作活动材料,让幼儿逐步建立数群的概念。

活动设计:卡片的秘密

5.认识相邻数(中班)相邻数是一个数与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大,比后面一个数小。

6.倒着数(中班)倒着数:指与按自然数方向相反数数。

教学要点:1.活动设计应结合实物或图片调动幼儿感性经验。2.一般先进行5以内的倒着数,再进行10以内的倒着数。

活动设计:学习正数和倒着数5个苹果。

7.认识“0”(中班)

教学要点:发现生活中的0,让幼儿知道0 不仅仅表示没有。

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一般过程

1.从拓扑图形到欧氏图形

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立体图形: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

2.从局部粗糙的感知到完整、细致的辨认

3.抽象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学前儿童认识空间量的一般过程

1.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2.从绝对到相对;3.从模糊不语到逐渐精确

年龄特征

1.4岁左右 能判断差别不太明显的一组物体中最大的和最小的;能辨别远处物体的大小和不同位置的大小;还不能识别其他的差异量;对轻重的感觉有了初步的发展。

2.5岁左右 对不同大小的物体一次区分和排序;在一组中找寻相同的物体,但未达到守恒;比较精确的区分物体的高矮;按照一定的顺序简单排序。

3.6岁左右 能运用相应的词语描述物体的量的各特征;能理解大小和长短的相对性;理解量的可逆性和传递性;理解物体在长短、面积、容积等方面的守恒。

学前儿童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的一般过程

1.由上下—前后—左右2.从以自身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

3.从近的区域范围扩展到远的区域范围

年龄特点1.3-4 视觉;区分上下;对前后有局限性;不能区分左右

2.4-5 区分前后的面积逐渐扩大;并且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3.5-6 把空间区域划分更细致;找出空间的中心位置

学前儿童认识空间方位教育的主要目标:小班年龄的主要目标定位在区分上下、前后(以自身为中心);中班年龄的目标定位在以客体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和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大班则主要学习“左右”位置的区分(从以自身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

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发展的一般过程:

1. 对时间顺序的认识由近及远,由周期短到周期长;

2. 先认识时间顺序的固定性,再认识其相对性

3. 对时间顺序的认识以本身的生活经验为参照物

4. 相关的词语发展与对时间顺序的认识从不同不到同步的结合过程

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发展的一般特点

1. 易受生活实际经验的影响:

在感性基础上形成,年龄越小与具体的活动的联系与紧密、范围也越狭窄。不精确,带有模糊性。

2. 易受知觉影响,把时间和空间等同起来理解皮亚杰的两个布娃娃赛跑实验

3. 更易理解的短周期时间顺序周期越短,越容易找到参照物和具体实践

4. 表达时间的词语发展存在一定困难使用的并不是表示时间词语,而是表示时间顺序或不确定时

间的词语;即使使用了时间单位的词语,也未必理解其中真实的意义。

学前儿童认识时间概念的概念的目标:小班进行认识“早、中、晚”“白天与黑夜”;中班进行认识区分“昨天、今天、明天”;大班进行认识“年、月、四季、星期”以及认识认识时钟(整点与半点)。

适宜年龄段:大班

教学过程:理解时钟的用途;认识时钟外观;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转动;理解时钟的整点和半点。 幼儿园数学评价的主体

评价主体:管理者、教师、幼儿、幼儿家长

1. 以管理者为评价主体

管理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和幼儿园的管理者。

我国的学前教育评价制度采用的是以幼儿管理者为主体的分级分类评价方式,这是一种总结性评价。

所谓分类就是把幼儿园划分为农村幼儿园与城镇幼儿园,公办园与民办园等不同的类别。

所谓分级就是根据相关的标准把幼儿园划分为七个等级,包括省级示范幼儿园、市级示范幼儿园、市一级幼儿园、市二级幼儿园、市三级幼儿园,合格幼儿园,准办幼儿园。

2. 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幼儿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间的互评和教师自评。

3. 以幼儿为评价主体幼儿是幼儿园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以幼儿家长为评价主体根据谁消费谁有话语权的理念而来

日本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主要是采用这种以幼儿家长为评价主体的模式。

学前儿童数学评价的内容

1. 学前儿童数学发展状况

2.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数学活动评价的方法

教师的自我评价;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1. 发展性原则:指设计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时应着眼于儿童得到全面整体的发展。两层含义:适应儿童

的发展水平,考虑儿童的原有基础,教育要求和内容应以儿童的自身发展和成熟程度以及可接受水平为基础;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落脚点。

2. 主体性原则

儿童主体性: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形式的安排,注重激发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活动环境的创设具有兴趣性和探索性,可供儿童自主交流和操作的环境和材料,可以引发儿童积极主动的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相应的数学经验和数概念,发展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

教师主体性:教师参与数学活动的态度;教师自身参与数学活动的角色定位和把握;对幼儿数学活动的直接指导;对幼儿数学活动的隐形支持。

3. 渗透性原则:指将数学教育与儿童的生活、各种不同领域的教育内容、各种不同学习形式和方法加以

有机融合,是数学教育成为儿童早期启蒙教育。两层含义:数学教育内容与其他领域教育内容相互渗透和整合;数学教育活动的形式应体现渗透和整合。

4. 科学性原则:数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的科学性。内容的科学性是指交个孩子们的内容是准

确的前科学知识或科学知识;方法的科学性是指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活动内容幼儿的学习特点相适应。

5. 系统性原则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过程

1. 了解、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

2. 选择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3. 制定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4. 设计数学教育活动的方案

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活动名称;目标;准备;过程;建议(延伸)

小组或个别教学活动的设计:活动名称;材料;规则;指导;评价

第二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读书笔记

今年的暑假过得比以往的暑假更加充实与忙碌。在暑假刚要开始的时候,我们园领导为了使我们每一位支身于幼教第一线的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更加扎实,就倡导我们在暑假里要读完一本以上的专业类书籍,并鼓励我们向幼儿园图书室借书。我也不错失这样的机会,借了一本《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想让自己对艺术教育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一共分为绪论和上下两篇,绪论部分主要是讨论艺术教育的宏观理论问题,其中包括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地位之争、审美愉悦与幼儿的生命质量提高、循序渐进与幼儿的有效学习、迁移模仿学习与幼儿的创造性表达、身心舒适与幼儿的自律性发展等。上篇是分领域的艺术教育,下篇是综合的艺术教育。在上篇部分分领域的艺术教育中,包括幼儿园集体艺术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结构设计、心理调节和评价等。我们知道,追求价值不能不遵循客观规律,如果我们采取的行动程序和方法违反事物的规律,其后果必将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在其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不同领域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方法策略。这是为学习者深入体验各种不同艺术实践的“异同”奠定基础。因为学习者只有体验和把握不同领域艺术实践的异与同后,才能更好地体验到综合利用他们来表达自己认识的兴趣。下篇在综合艺术教育中也向我们渗透着一些相关理论的问题。从不同领域切入的综合集体活动给我的启发也特别大,让我从中了解主次的不同切入点。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努力探索和实践,我想,我们在艺术教育教学方面会有更大的突破!

第三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读书笔记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读书笔记

今年的暑假过得比以往的暑假更加充实与忙碌。在暑假刚要开始的时候,我们园领导为了使我们每一位支身于幼教第一线的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更加扎实,就倡导我们在暑假里要读完一本以上的专业类书籍,并鼓励我们向幼儿园图书室借书。我也不错失这样的机会,借了一本《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想让自己对艺术教育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一共分为绪论和上下两篇,绪论部分主要是讨论艺术教育的宏观理论问题,其中包括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地位之争、审美愉悦与幼儿的生命质量提高、循序渐进与幼儿的有效学习、迁移模仿学习与幼儿的创造性表达、身心舒适与幼儿的自律性发展等。上篇是分领域的艺术教育,下篇是综合的艺术教育。在上篇部分分领域的艺术教育中,包括幼儿园集体艺术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结构设计、心理调节和评价等。我们知道,追求价值不能不遵循客观规律,如果我们采取的行动程序和方法违反事物的规律,其后果必将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在其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不同领域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方法策略。这是为学习者深入体验各种不同艺术实践的“异同”奠定基础。因为学习者只有体验和把握不同领域艺术实践的异与同后,才能更好地体验到综合利用他们来表达自己认识的兴趣。下篇在综合艺术教育中也向我们渗透着一些相关理论的问题。从不同领域切入的综合集体活动给我的启发也特别大,让我从中了解主次的不同切入点。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努力探索和实践,我想,我们在艺术教育教学方面会有更大的突破!

第四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 数学所描述的是客观事物的()c. 相互关系

2.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体操活动中,要能够准确站 位和运动,需要运用的知识是()b. 空间方位

3. 儿童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b. 小班中期

4. 儿童思维的逻辑结构始于()a. 动作

5. 从任何一个角度提出数学教育目标,其归宿都需落实到()c. 儿童发展

6. 在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起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是()a. 数量关系

7. “认识和书写阿拉伯数字,认识一些数字符号,如加号、减号、等号等”这一教学活动适 于采用的活动组织形式是()c. 集体活动

8.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数学操作活动要素的是()a. 目标b. 材料c. 规则d. 结果

9. 幼儿从不能说出一组实物的总数,到能够说出总数,这说明儿童已初步形成了数概念中的()d. 包含关系

10. 幼儿能够进行多角度(多重)分类的年龄为()d. 5~6岁

11. 按物体的某种特征,多级次的将物体连续分类的方法是()a. 层级分类

12.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b. 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13. 以下选项中,属于大班认识10以内基数教育要求的是()c. 会10以内数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倒数的有关事例

14. 在数的组成的教学中,幼儿首先需要的是()a. 教师讲解、示范b. 分合实物的操作经验c. 形成数的组成的表象d. 形成数的组成的概念

15. 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的工具和基础是()c. 口述应用题

16. 幼儿通过掷骰子列算式,学习加减法的方式属于()a. 自编应用题b. 教师口述应用题c. 日常生活情境d. 游戏形式答案:d

17. 幼儿认识立体图形的难易顺序是() a. 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

18. 在认识“三角形”的活动中,老师使用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并用不同方式摆放,其 目的在于()

b. 渗透图形守恒教育

19. 研究表明,儿童能够理解测量,并对测量表现出很大兴趣的年龄是()c. 5~6岁

20. 适宜进行量的守恒教育的年龄班是()b. 大班

21. 在学前期,儿童辨别左右时主要以()a. 自身为中心

22. 儿童感知和理解时间概念的基础是()d. 生活经验

2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中工作量最大,技术性最强的步骤是()c. 收集评价资料

24. 通过评价来了解一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是否“达标”,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等,这体现了 教育评价的()

a. 鉴别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 儿童的活动过程就是和环境之间的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a. 和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

b. 和教师的相互作用c. 和同伴的相互作用

2. 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主要依据有()c. 儿童d. 社会e. 学科

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常用方法有()a. 操作法b. 演示、讲解法c. 游戏法e. 观察、比较法

4. 以下选项中,属于中班分类教育要求的是()b. 学习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c. 学习概括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e. 学习并掌握有关的词语,“分成”、“分开”、“合起来”

5. 学前儿童的排序活动可分为()a. 按规则排序b. 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c. 按数量和数排序

三、简答题

1.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答案:(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 (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3)数学教

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因为数学教育能培养儿童对数学活动的 兴趣;数学教育能培养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任务意识、规则意识。

2. 简述数学教育总目标所表达的思想。

答案:(1)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情感、态度的目标;(2)关于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3)关于培养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目标,以及培养幼儿独立性自主性要求; (4)关于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

3.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数学教学活动一般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2)数学教学活动的方式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 (3)数学教学活动是幼儿学习的过程,也是幼儿游戏的过程。

4. 指导学前儿童空间概念教育的要点有哪些?

答案:(1)帮助儿童学习理解方位词的意义;(2)充分利用儿童的身体和身体动作; (3)以儿童的实际生活情景为素材,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教儿童认识空间;(4)鼓励儿童观察、预测和描述物体的空间关系,善于引导儿童的冲突和讨论。

四、论述题

1. 为什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要注意启蒙性、生活性和可探索性?

答案:(1)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掌握一个了解认识世界的工具,并 让幼儿通过数学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学习数学知识不是这一年龄阶段的主要目的。(2)数学教育的内容应与幼儿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这些内容应该是幼儿所熟悉的,也是他 们所能理解的,让他们感受到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3)数学修养包括探索、猜想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包括有效地利用多种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具有良好 的数学修养,将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举例说明学前儿童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教育的指导要点。

答案:(1)10以内数的组成学习,在内容安排上一般可分成3个单元,每一单元应有其重点内容与 要求。

(2)在数的组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幼儿自己的操作和探索。(3)通过多种活动和游戏形式,巩固幼儿对数的组成的认识。(3分)

五、案例分析题

(1). 导致幼儿园教师和调查人员形成不同判断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导致幼儿园教师和调查人员形成不同判断的原因主要是幼儿园教师没有掌握衡量幼儿数概 念形成和发展的指标。(4分)

(2). 衡量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指标是什么? 答案:衡量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指标主要有:①理解数的实际意义;②掌握数的顺序;③掌 握数的组成。(4分)

2. 实验者向儿童呈现两只盒子,一只盛有许多珠子,让儿童往另外一个空盒子里放珠子,问 儿童一直放下去,两只盒子里的珠子会不会一样多,儿童不能确认。他先回答不会,因为“它里 面的珠子很少”。当主试问如果一直放下去呢,他说会比前面的盒子多了,而不知道肯定会有一 个相等的时候。

阅读上述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一现象反映了幼儿的什么特点?

答案:这个问题反映了儿童对应比较能力的发展的特点,儿童在没有具体的形象作支持时,是不 可能在头脑中将两个盒子里的珠子作一一对应的。(2分)

(2). 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关系的教育有何意义? 答案:首先,通过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是相等还是不相等,让幼儿更好地感知、区分集合中的每 一个元素,使幼儿从小养成会按组成集合的元素的数量来确定两集合(或两组物体)的数量是相 等还是不相等。

1. (3分)其次,通过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相等还是不等,可让幼儿在学数阶段对 集合的元素进行比较,

这种一一对应逻辑观念的建立,是幼儿数概念学习和形成的必要心理准备。

第五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名词解释 1.计数活动:

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操作活动,儿童掌握计数活动的过程是掌握最初数概念的过程。儿童学习计数一般经过以下过程:

1)计数内容方面

口头数数一按物点数一说出总数

儿童计数活动的发展经历一个口头数数一按物点数一说出总数的过程。

2)计数动作方面

计数活动的动作主要有手的动作和语言的动作。计数活动中的这两部分动作的发展过程如下:动作水平上的点数一视觉的或听觉的点数;有声的语言动作一无声的默数

2.讲解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3.数的守恒:

1) 通过操作活动,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数数,能够不受大小、颜色、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认识10以内的 数。

3、)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进一步理解数的概念,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4.分类:

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把无规律的事物分为有规律的.按照不同的特点分类事物,使事物更有规律!

5. 感知集合教育

是在不教给幼儿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其元素,使幼儿对什么是集合和元素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学会用对应的办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多少,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内容与方法中渗透集合、子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集合思想。

二、简答题

1.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指导要求:

1) 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2)遵从小组内共同的目标与约定,提供充裕的小组交流的时空

3)直言无忌与从善如流,组内交流,组际竞争

4)角色的轮换,维护小组平等机制

5)小组评价,增强小组归属感

6)教师平等参与成为组内一员

2.幼儿教学教育总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样的幼儿教育活动,推动幼儿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适应改革的需要,克服困难,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家长、为社区服务。

工作目标

1)抓队伍建设,促综合素质提高

2)抓特色研究,促办园声誉提高

3)抓班级管理,促保教质量提高

3.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对话:

拿1+1=2例子来说:

老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数学,今天老师带了两个苹果,现在被老师吃掉一个了,还剩几个啊?

幼儿:一个。

老师:那如果老师再拿一个苹果出来,那还剩几个啊、?

幼儿:两个。

老师:那么现在老师问你们,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那么一加一等于多少啊? 幼儿:二!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棒!

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慢慢的去引导幼儿对事物的认真,从而引导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4.幼儿教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1)别再忽视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是科学的基础!数学是脑力激荡、智能提升课程!数学好-其他学科自然好!当幼童的数学程度表现优越时,也表示幼童之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理解力、分析能力、变通力、反应力、思考能力、逻辑推理等智能发展也在提升。

2)突破传统与现状

长久以来,错误的认知观念,低估幼童的数学认知能力,框限了幼童的数学认知发展;还有错误的教学方法使幼儿在学习路途多走了许多冤枉路,白白浪费时光与金钱!现在我们必须终止错误的认知观念与错误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的数学潜能可以得到激发与良好发展!

3)摒除传统偏见

偏见1:以数数来认数,没有以感觉教育为基础;

偏见2:画蛇添足的教学,例铅笔1、白鹅2、蝴蝶3……等;

偏见3:以扳手指作计算,缺少具体教具探索建构操作;

偏见4:偏重计算速度与结果,以为计算能力等于数学能力;

偏见5:齐头式的教材与教学,忽视幼童差异发展;

偏见6:低估与否定幼童的数学认知能力;

4)快乐的学习

5、幼儿数学教育原

1)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 :这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数学是一种能力;其次,数学是一种思考方式,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能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2)数学学习方式要发生转变

一种是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到主动建构为主的学习;另一种是从符号为主的学习到实 际意义为主的学习。

3)在生活中学习

应有机地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活动的整体成效。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

4)科学和数学融为一体的原则

首先科学探究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在较好的完成了科学探究在这方面的工作,幼儿才能更好的投身到数学教育的活动中去,满足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幼儿的差异性,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三、活动设计

比较厚薄

适合4~5岁的幼儿

活动计划: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感知物体的厚薄。

2、能将五六个物体按照厚薄的差异进京正排序和逆排序。

活动准备:

1、厚、薄不同的三本书。

2、厚薄不同的饼干片、黄瓜片、积木等。

3、幼儿操作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直接实物比较,初步感受物体的厚薄

1、出示两本厚薄不同的两本书,让幼儿通过比较说出哪本书厚,哪本书薄?

2、出示第三本书,那它呢?比谁厚?比谁薄?(引出比较是具有相对性的)

3、出示厚薄不同的4块饼干片,请幼儿说出哪个最薄?哪个最厚?并请幼儿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排列。

二、幼儿分组操作

1、幼儿按照厚薄不同,给积木进行从薄到厚或者从厚到薄的顺序排列。

2、幼儿按照指令迅速寻找最薄或者最厚的积木。

三、幼儿集体操作

1、分发幼儿操作图标,请幼儿按照要求圈出最厚与最薄的物体。

2、教师讲解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