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吐槽大会》节目 有感“吐槽”

【概述】

观《吐槽大会》节目 有感“吐槽”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本站的会员“120167701”为你整理了这篇观《吐槽大会》节目 有感“吐槽”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观《吐槽大会》节目 有感“吐槽”

张凤君

最近,电视媒体的《吐槽大会》节目很火,我非常爱看北大毕业的那个叫李雪琴的脱口秀节目表演。“宇宙的尽头有没有可能是盘锦”“我妈说生命的起点就是终点”。嬉笑怒骂,恰到好处,透出灵性,展露才华。细品之后,略有所思,偶有所感。

虽然我对《吐槽大会》没有更多的评论,这个节目能走多远也不知道。但我觉得,以合适合理合规的方式,“吐槽”一下某人某事,“自嘲”一下自己,于人于己于事都是有益处的。处在现代社会的人,谁也不是天生的“完人”和“伟人”。作为一种“清醒剂”,为何不经常“服一粒”。

李雪琴说,我现在很火,别人说我有点“膨胀”。这时候的她需要别人“吐槽”一下,冷静一下,千万别让“火”烧到自己、烧伤自己。有人在你“火”的时候泼点冷水,不是很好嘛?

说句实在的,这么多年来,遭到别人“吐槽”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反而我的心越来越没底了。

很小的时候,我的几个姐姐总爱“吐槽”我,有时候是“挖苦”我,甚至是“埋汰”我。要么说我衣服穿的脏兮兮,要么说我考试没有考好,要么说我打架不厉害。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么的温馨温暖,因为她们是“恨铁不成钢”,对我的期望值太高了。我也没辜负她们的期望,经历一番“寒彻骨”后,成了当时很多人羡慕的大学生。我二姐挖苦人最狠了,小时候我最怕她,但同时她也是最疼我的那一个,每次大学寒暑假后返校,我都特意看看我二姐。每次上车时,她都硬塞给我5块、10块钱,每当我推辞不要时,她都咬牙切齿地“骂”我不懂事。现在,我的四个姐姐中已有三个姐姐去世了,每每想到童年的点滴记忆,都让我心里一颤、鼻子一酸,姐姐们对我的爱发自内心、饱蘸真情,让我历久弥新、难以忘怀。

记得1986年大学毕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身边的老教师对于我们这些自命清高的大学生要求很严,“吐槽”我们时没什么隐晦的,直来直去、见啥说啥,经常把我们“搂”得下不来台。有一次,学校一位个子矮矮的教学副校长,带着政治教研组的全体老师旁听我的课。下课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评论我的政治课,你一言我一语,把我“埋汰”够呛,我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的,低着头使劲记的同时,还不时地抬脸点头,表示虚心接受的意思。越是这样,他们吐槽的越有劲,有一名老教师居然还连比划带说,一段时间里我对他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这次“吐槽”风暴过后,没有人在乎我的感受,也没人安抚和劝慰我,在他们看来,这些很正常。正是在他们的“埋汰”下,我很长记性,知耻而后勇,政治课教学水平大有长进,89年我教过的初三毕业班政治课平均成绩夺得了全区教育系统的最高分,那一年我被评为厂优秀教师,获得了国营华安机械厂教育中心颁发的120元奖金,相当于当时我两个月的工资。

27岁步入机关工作后的较长时间里,我被“吐槽”的经历虽然也有,但总的来讲次数很少,激烈和深入程度差远了,没有多少能够让我刻骨铭心的。“吐槽”似乎变得含蓄很多,而且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实事求是地讲,对于有些人、有些事,也有看不惯、想不通的时候,但是,更多的时候选择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后来,当上负责人管点事之后,对于单位的干部也经常板着脸说一说,对于一些现象也“吐槽”一下,在说过之后,有时候也想是不是过火了。回过头来看,特别是我工作过的单位个别同志出了问题后,我对自己进行了一下反思,当时的批评不仅没有过火,而是太含蓄、太温柔,像一把“痒痒挠”,批评人点到为止,没有入心入脑、没有警示警醒。说白了,就是有私心,怕得罪人,怕丢选票。

到市纪委工作之后的近12年里,有过一次让我难以忘记的被“吐槽”经历。大约是中央八项规定刚刚开始实施的第一个年头,我当时任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在明察暗访时发现机关干部上网聊天、打游戏、网上淘宝购物、网上看小说、看电影的现象比比皆是,从普通干部到县处级干部都有被通报和处分的。市委要求市纪委立即出台一个禁止上网打游戏等问题的规定,于是我搜肠刮肚地弄了一个规定,当时我留了个心眼儿,没有匆匆忙忙下发,而是先征求意见。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规定中的“过火”条款,机关干部通过各种渠道集中“开火”吐槽,有几天在我乘坐的机关通勤车上,机关干部们纷纷“吐槽”这个规定。后来我把大家意见较大的条款反复斟酌修改后,一份既富有人情味、又不失严肃性的规定正式发布,对于规范机关干部的上网行为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

“吐槽”在某种程度上讲,类似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就是“挑毛病”。李雪琴她们在《吐槽大会》上的吐槽,算不上批评与自我批评,充其量是经过加工后的艺术化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但是,艺术也不是凭空杜撰和空想出来的,任何艺术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影子,《吐槽大会》类节目之所以有市场、有看点,正是因为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使人发笑的同时,能够给人以启迪,这是艺术存在的价值。事实上,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这样那样的毛病和不足。这些不足能否被及时发现,及时改正克服掉,需要有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指出来,这些方式也包括“吐槽”。

“吐槽”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吾日三省吾身,不断追求卓越。任正非早些年有一次题为《在自我批判中进步》的演讲中说:“经历了十年发展的华为,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明白,一个企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它的核心价值观被接班人确认,接班人具有自我批判能力。华为公司从现在开始一切不能自我批判的员工,将不能再被提拔。三年以后,一切不能自我批判的干部将全部免职,不能再担任管理工作。通过正确引导,以及施加压力,再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将会在公司内形成层层级级的自我批判风气。组织的自我批判,将会使流程更加优化,管理更加优化;员工的自我批判,将会大大提高自我素质。成千上万的各级岗位上具有自我批判能力的接班人的形成,就会使企业的红旗永远飘扬下去,用户就不会再担心这个公司垮了,谁去替他维护。用户不是在选择产品,而是在选择公司,选择对公司文化的信任程度。”

我觉得,“吐槽”也好,“自嘲”也罢,或是一种提醒,或是一种反省,同时,也是一种激励。经常拿起这面镜子照一照,发现毛病就及时改掉,不失为一种良好习惯,坚持下来,大有裨益。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对于党员干部来讲,无论做人还是做事,经常听到一些“吐槽”,时常进行一些“自嘲”,不失为一剂苦口良药,不啻于一句逆耳忠言,对于我们发现谬误,修正错误,始终做到耳聪目明,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大有好处,很有帮助。

(作者系市纪委常委、二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