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省区域融合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调查和思考

精准定位 错位发展 促进产业链式集聚

推进“全省区域融合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调查和思考

——推进“全省区域融合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调查和思考

产业融合,是实现城际合作互利共赢的有效载体。近年来,随着交通瓶颈突破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新变局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持续推进,尤其是2010年全省工业发展大会、2013年全省第二次工业发展大会后,省内各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快速兴起,新的城市格局逐渐形成。早在2012年12月,铜仁市就制定通过《印思德组群城市发展》规划,着手推进印江、思南、德江3县抱团发展的战略布局。规划启动4年来,除杭瑞高速建成通车外,3地间在行政管理、基础产业、公共服务和资源要素等领域均处在探索阶段。按照县委安排,我们围绕推进“全省区域融合发展示范区”产业布局问题,深入3县经济发展部门和产业园区进行了调查走访和座谈交流,现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一)县域经济概况。1.印江县2015年GDP71.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9:20.7:48。建成3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全县茶园面积35万亩,“梵净山”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食用菌生产基地规模达8000万棒,发展核桃19.2万亩;扶持发展万户小老板266户、微型企业766家;成功创建了一批优秀旅游景区,推出了1批旅游文化精品,荣获“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县”称号。2.思南县2015年完成GDP105.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5:27:48。建成3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373家,初步形成以茶叶、中药材、石材、化工、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和生态畜牧、茶叶、果蔬三大农业主导产业,是“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3.德江县完成GDP84.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7.8:20.3:51.9。省级、市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共9个,发展生态茶园21.9亩、核桃23.5万亩、中药材14.8万亩、天麻120万平米,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62个,建成阿里巴巴、云智速递、汽车物流园等物流企业,乌江白果坨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获国家林业部批复。

(二)省级经济开发区。1.贵州印江经济开发区位于杭瑞高速印江匝道口,规划面积9.7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和项目主要有:①梵净山金顶水泥有限公司年产12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低温余热发电项目;②贵州聚优钢化玻璃有限公司年产50万平方米钢化玻璃项目;③印江自治县圣墩鑫隆食品有限公司年出栏1万头、屠宰加工50万头肉猪项目;④印江自治县净山食品厂年产5000吨红皮脆菜项目;⑤贵州印江承明实业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对高档真皮鞋生产项目;⑥贵州凯琦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只键盘、400万只鼠标生产线项目;⑦贵州增荣茶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5000台茶叶机械设备制造项目;⑧印江自治县梵净山翠峰茶业有限公司年产万吨精制茶叶加工项目;⑨印江自治县依仁食品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红薯粉生产项目;⑩印江自治县飞龙纸业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高档生活用纸项目。2.贵州思南经济开发区紧邻杭瑞高速(沿榕高速)思南西匝道口,规划面积9.83平面公里,建成面积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和项目主要有:①贵州思南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年产销70577售120万吨水泥项目;②贵州思南兴黔船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00载重吨船舶及护理项目;③贵州巨鼎实业有限公司年加工80万㎡石材项目;④贵州福安乌江石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8万㎡大理石开发项目;⑤贵州大博金太阳能光电有限公司年产3000盏灯具及2000辆电动车项目;⑥思南县润丰矿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重晶石、方解石投资项目;⑦贵州省思南县蚕桑科技园年产500吨蛾公酒、100吨桑叶茶、10万床蚕丝被、100万片桑叶面膜项目;⑧思南县五盛肥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5万吨化肥项目;⑨思南县南塑包装有限公司年产4000万条编织袋项目;⑩贵州保东服饰有限公司年生产50万套服饰项目。3.贵州德江经济开发区分为北区和南区,北区位于县城北,南区位于沿榕高速德江南匝道口,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3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和项目主要有:①黔东北机电产城一体化园汽车配件、建筑配件、PVC管 PPR管、PE管、小五金件项目;②德江县洋山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中药饮片/天麻酒项目;③贵州资兆建材公司年产120万吨熟料水泥生产项目;④贵州颐年春酒业股份公司年产2000吨白酒生产项目;⑤贵州迪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套件装备、箱包生产项目;⑥贵州亿源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肉制品生产项目;⑦贵州黔东油脂集团德江星星油脂公司年加工5000吨菜油项目;⑧德江德源科技有限公司铝材包装箱(袋)项目。

(三)省级产业园区。1.印江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2.1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64户,将新型建材、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作为主导产业培育,分三个产业集聚区域。①小云特色产业园:紧邻杭瑞高速印江匝道口,以特色食品、电子轻工、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②塘池建材产业园:紧邻杭瑞高速印江东匝道口,以建材装饰、旅游商品制造及建材家居和汽车交易专业市场为主;③木黄—天堂产业园:毗邻印沿松高速木黄匝道口,以茶、菌、酒、水、中药材及健康饮料等大健康产业为主;2.思南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8.1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0户,将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特色食品作为主导产业培育,分三个产业集聚区域:①双塘产城融合产业园:紧邻杭瑞高速(沿榕高速)思南西匝道口,以农特产品加工及现代商贸物流业为主,致力于推进产城融合,建设城市新区;②关中坝景城融合产业园:紧邻思南乌江码头,以船舶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港口物流及健康休闲产业;③灯油坝教城融合产业园:毗邻沿榕高速思南南匝道口,发展以石材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建设教育园区与邵家桥新城区融合,实现“产教一体”。3.德江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2户,将大数据、大健康和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培育,分三个产业集聚区域。①城周产业集聚区:北区紧邻县城区及沿榕高速德江北匝道口、南区链接沿榕高速德江南匝道口,以机电产业园,健康生物制品产业园、加工制造产业园及汽车专业市场为主,配套建设大数据中心。②煎茶特色产业园:紧邻杭瑞高速煎茶匝道口,以农特产品加工及健康美食产业为主。③共和物流园,紧靠共和乌江码头,以港口加工、商贸物流及休闲健康产业为主。

二、推进产业组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杭瑞高速、沿榕高速开通和印思快速干道、印德快速通道破土动工,三县组群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日趋成熟,但由于行政区域分割、政策保障不足、协调推进机制缺乏以及产业趋同等因素制约,3县组群同城化步伐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经济总量太小,延缓了同城化发展。三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区位优势和经济总量稍好的思南县,受到德江县区位的良好预期影响,首位作用很难发挥,其中心城市地位没有得到周边城市的足够重视和认可,对区域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较弱,“虹吸”效应有限。

(二)缺乏协调机制,制约同城化发展。在现行缺乏有效的行政协调机制的推动下,三县政府出于对自己区域利益尤其是干部政绩的考虑,在重大项目的选择和建设上,更多会从地方财政收入效益考虑,重竞争、轻合作的做法较为普遍。主张什么事情自己干、自己得,以确保本县的经济增长、收益增加、绩效提升,难以推动跨县域的资源共享、要素互动和利益均沾的横向联合合作。

(三)规划思路不统一,阻碍城市组群发展。由于利益机制驱动,印思德三县的产业——发展规划均将本县的发展放在首位,而兼顾其他城市较少,没有站在印思德融合的高度来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布局各成体系,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经常脱节,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差,尤其是三县交界区域的规划欠缺整体性、互补性和协调性,导致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阻碍了印思德同城化组群发展。

(四)产业分工不合理,影响了同城化发展。三县之间的产业发展缺乏协调配合,导致产业趋同、互不融合。思南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造船、石材等方面,而德江、印江则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等方面,关联程度不高,无法形成跨县域的完整产业链。电子、大数据、特色食品等产业都是三县支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更多的是竞争关系,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政策上竞争激烈。总体上来看,印思德三县产业没有形成强大合力的一体化发展态势,致使投资和生产分散,降低了印思德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影响了同城化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印思德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按照印思德三县联合打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定位,以印思快速通道、黔北机场开工建设为契机,按照“一轴两带四核多园区”的空间布局,着力突破空间、交通、要素瓶颈,打造具有较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区。一轴:以印思城际快速通道为内轴和以连接沿线5个产业集聚区的杭瑞高速为外轴(包括印江县城、思南县城和塘池产业园、小云产业园、关中坝产业园、双塘产业园、煎茶产业园)两带:一是沿榕高速产业带(包括德江县城—高家湾产业园、双塘产业园、灯油坝产业园),二是乌江沿线产业带(灯油坝产业园、思南县城—关中坝产业园、白果坨国家级湿地公园—共和物流园),同时打通“印江—潮砥—黔北机场”“印江—潮砥—共和—德江”快速通道,在潮砥建设水陆空一体联运集聚区。四核:以印江、思南、德江“县城—园区”为中心的城镇经济圈和以黔北机场为核心的区域合作经济圈(黔北机场距三个县城车程均在30分钟以内)。

(二)搭建合作平台。市级牵头引领。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工信委、商务局、科技局、国土局、规划局、住建局、交通局、水务局、旅游委、教育局、大数据办、金融办、桃园公司等部门和三县县委书记、县长参加的印思德同城化领导小组,筹集不少于10亿元的印思德同城化基金,组建成立投资公司,整合三县开发区及投资公司资源,按照“管委会+公司”模式组建办事机构、搭建合作平台。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三县党政联席会议,负责部署同城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主要政策、重大举措和重要事项。同时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和第四方的支持。建立产业发展联动机制,立足三县优势基础产业,联合开展招商,推动重点产业对接和各产业链的相互延伸,共同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以大企业为龙头,建立产业联盟,创建一批制造业合作园区、特色产业协作区和重点产业共建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联手建设“飞地”产业园区和功能区,在共建基础设施、共建招商引资平台、共建项目和配套服务体系方面先行先试,由印江、思南、德江三县联合编制黔北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印江、德江两县联合编制潮砥水陆空一体联运集聚区规划,将该区域打造成为继三县县城之外新的增长极和区域融合发展的典范,把共建区建成印思德同城化的示范区。

(三)推进错位发展。把印江的发展放在三地同城化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在产业分工布局、推动政策共享、区域市场共建、公共服务体系对接乃至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有选择有重点地与思南、德江开展深度对接合作、适当错位发展。印江要进一步凸显在电子产品、特色食品、电子商务等产业集群式发展上的优势,深度挖掘和培育茶、酒、水等特色优势产业,整合提升书法文化、长寿文化和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在实现产业分工发展基础上,加强产业协作,以重大项目为龙头,以产业链为支撑,利用同城化便利,联合打造上中下游产业联系紧密、相互配套、竞争力强的大型产业集群,培育一批骨干企业。用好印思快速干道开通后,思南县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整合延伸产业链。同时,利用思南交通更加便捷的有利条件“借船出海”。要主动参与到黔北机场临空经济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去,积极争取建设印江至黔北机场快速通道,将印江独特的自然风貌、人文资源、饮食文化和特色产业优势对外展示的窗口迁移,努力将黔北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成为三县优势企业总部聚集地和区域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并最终将其打造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常住办公地点。

(四)培育支柱产业。积极扶持传统产业,加强产业招商,努力争取更多政策支持,着力培育5大支柱产业。深耕传统优势产业。积极争取贵茶集团总部落户我县,采取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有效模式,建立起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间牢固的利用连接机制,努力将我县茶叶产业培育成为产值超10亿元的支柱产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标准厂房招商,进一步扩大芯万科电子产业园“以商招商”成果,力争引进1—2户电子类品牌骨干企业,继续延伸产业链条,扩大招商成果,将我县电子产品加工业培育成为另一个产值超10亿元产业。加快推进资源招商,充分挖掘我县优质水资源潜力“念好水文章”,极力争取农夫山泉等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印江,着力开发健康饮料饮品,将我县水产业培养成为又一支柱产业。夯实基础“靠山吃山”,依托梵净山优质旅游资源,坚持生态保护性开发,扎实做好基础建设,用好用活天然旅游资源,精心策划包装推介,培育旅游产业化发展新增长点。深入到千家万户家庭中去,遍访农家美食,邀请美食专家学者进行包装设计,对其所需食材进行产业化开发,通过一年一度举办“土家美食节”等文化推广活动,将我县美食打造成为吸引游客和网上销售的主打产品,并培养成为利国利民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