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悟境读书 篇一

2、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师: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3、导语:此时此刻,深入正在抒发着自己关心国家国心民生的壮阔胸怀!

4、幻灯出示杜甫《春望》,请生配乐朗读。

5、师渲染气氛: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6、师: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7、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8、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9、杜甫的家乡在哪?(洛阳)

师介绍洛阳并幻灯出示司马光《洛阳看花》,让学生感受洛阳之美。

10、导语: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请小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巫峡),请大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襄阳),请全班读最后一句(评:洛阳到了!)

11、导语:同学们,洛阳真美,你们看见了吗?

12、让学生做动作(踮起脚看),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13、请一生上讲台说看见了什么,并作指导。

14、请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15、学生读自己描写洛阳美景的句子。

16、导语: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乡啊!更何况,洛阳如此之美,也难怪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会高兴的流下泪来。

17、再次齐读全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师:同学们,查找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今天,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想知道是什么惊喜吗?

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有请他的到来!

4、出示杜甫肖像

①师: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②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③指生读

④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胜利的消息告诉前来听课的所有的老师吧!

二、分工合作,自学古诗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2、出示小黑板(诗全文),请一生读。

3、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4、分组自学古诗,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5、学生汇报。

6、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

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7、知识讲解:

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看出?(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9、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

三、悟境读书

1、导语: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2、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师: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3、导语:此时此刻,深入正在抒发着自己关心国家国心民生的壮阔胸怀!

4、幻灯出示杜甫《春望》,请生配乐朗读。

5、师渲染气氛: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6、师: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7、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8、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9、杜甫的家乡在哪?(洛阳)

师介绍洛阳并幻灯出示司马光《洛阳看花》,让学生感受洛阳之美。

10、导语: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请小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巫峡),请大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襄阳),请全班读最后一句(评:洛阳到了!)

11、导语:同学们,洛阳真美,你们看见了吗?

12、让学生做动作(踮起脚看),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13、请一生上讲台说看见了什么,并作指导。

14、请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15、学生读自己描写洛阳美景的句子。

16、导语: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乡啊!更何况,洛阳如此之美,也难怪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会高兴的流下泪来。

17、再次齐读全诗。

四、延伸发散

1、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高兴得流泪的事?

2、引导说出共同点。

3、导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运动员所有的辛劳都得到了肯定,他流泪了。

台湾同胞和大陆的兄弟姐妹分散了几十年,日日盼,夜夜盼,终于欢聚一堂,所有的期盼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圆满之前,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或者是煎熬。想一想,这里,杜甫也高兴得流泪了,在朝廷军队收复失地之前,杜甫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4、生:讨论回答。

5、导语:同学们,现在杜甫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他能不高兴吗?他能不流泪吗?

6、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7、再看一眼杜甫,想对他说些什么?

8、生说话训练。

9、小结:

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

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

下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

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怎么会在四川呢?在这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请看大屏幕,借助一段文字作个简单的了解。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4、诗人究竟是如何的激动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16页,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做上记号。

二、初读诗歌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诗?(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诗人为何如此激动?为何涕泪满衣裳呢?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一起来看一首古诗(课件)一齐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战乱开始,诗人背景离乡,逃离了家园。他在逃难的路上,曾被叛军抓获,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你借助诗文的解释,好好读读,好好想想,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难受。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本站○(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生1:诗人的泪是痛苦的泪。

师: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苦的泪。

生2:是悲伤怨恨的泪。

师: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悲伤怨恨的泪。

生3:是思念亲人的泪。

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思的泪。

生4:是怀念家乡的泪。

生5: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

师: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那是国破家亡的泪。

师:八年里,诗人流的泪可多了,经历的苦难可多了。那是苦难诗的苦难经历。

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

评点:诗人真是万分激动。

再读:已经高兴到了极点。一齐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一向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此时,居然“漫卷诗书”,“漫卷诗书”是什么意思?(胡乱地卷起诗书),可见诗人真的是“喜欲狂”,谁来读读这句诗?

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

“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

现在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在大白天里又是唱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看到了——妻子愁何在,是因为他想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此刻的他真是“喜欲狂”啊!一齐读。

在这阳春三月里,有谁将和杜甫作伴还乡呢?(美丽的春景,用诗句来说,就是“青春作伴”、家人)

饱受战争之苦,漂泊他乡的紧紧是他们一家人吗?(还有无数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人们)他们都要在明媚的春光里重归故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放歌吧。读。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

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这是诗人的回家路线,他从剑外起程,到巴峡坐船,穿过地形狭窄的巫峡,顺长江而下,抵达襄阳,再由陆路到达洛阳。这回乡的路是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谁来读?

“即”是什么意思?(立即)此时,杜甫的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迫不及待、非常思念家乡、激动、兴奋)这就叫“归心似箭”。谁再读?

杜甫的好朋友李白曾有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发白帝城》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漫旅途中,诗人把千里迢迢回乡的路想象成眨眼即到。女生读。

诗人的心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千山万水算什么,千里迢迢算什么。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

5、今天,我们随着诗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与杜甫同悲同喜。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这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喜悦吗?一家人的喜悦吗?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让我们和千千万万个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读。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7、杜甫回到故乡以后,是否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呢?是否过上了他日夜期盼的美好时光呢?课后,请同学们搜索杜甫的诗读一读,好好体会,杜甫为什么被称成为苦难诗人。

说学法 篇四

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评课稿 篇五

今天听了 张美丽老师的一堂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纵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这首诗的目标和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感受杜甫这一爱国的精神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首先,张老师在课堂开篇用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导入,让学生听配乐诵读,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入到情景当中去。接着介绍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以聊天式的宽松环境为之后学生的畅所欲言打下了基础,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纯介绍。然后介绍作者,通过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来畅所欲言,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也拉进了师生的距离。

其次,张老师上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以读贯穿全诗。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要求,张老师抓住了诗句中古今读音和词义的不同,如“裳、妻子”加以点拨,既教给了学生知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各式各样的读诗形式,如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等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张老师一步步的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浓浓的爱国情。通过“一听,一看,一想”不仅回答了前面的疑问,简洁明了的概括了作者喜欲狂的原因。把诗读薄读精,可谓是让学生受益匪浅。

再者,这是我第二次听张老师的课。我发现张老师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比如,张老师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学生都能很快的说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借助工具书;联系诗歌背景等方法。知识条的滚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诗文,进一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原则。除此之外,张老师还让学生运用“写批注”的读书方法来找出体现作者“喜欲狂”的诗句。张老师的教学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使学生在课堂上一步步扎实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还有张老师亲切的话语,温柔的语调创建了一个非常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可谓是一举两得。

最后,张老师通过对比教学,《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比较学习,从而更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进而表现出杜甫他这种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在课堂的结尾,张老师还给学生推荐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的相关诗篇,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学习领悟,升华了整堂课。

这堂课,可谓是循序渐进,学生掌握得很扎实。以上是我一点浅薄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篇六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具准备:幻灯、录音、小黑板

分工合作,自学古诗 篇七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2、出示小黑板(诗全文),请一生读。

3、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4、分组自学古诗,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5、学生汇报。

6、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

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7、知识讲解:

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看出?(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9、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内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并背诵古诗。

2、通过紧扣字词、吟咏诵读等方式感受诗人的“喜欲狂”。

3、经由本诗走近杜甫,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杜甫的诗歌。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式感受诗人的“喜欲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喜欲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从“读准字音、读有节奏”两个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3、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细读四联,体验“喜欲狂”

(一)紧扣字词,感受“怎样狂”

诗中的哪些字词写出了杜甫的“喜欲狂”?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二)知人论世,解读“为什么狂”

杜甫为什么会如此“喜欲狂”?补充杜甫的其他诗句进一步了解。

(1)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摘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摘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吟咏诵读,表现“喜欲狂”

1、在学生“读准字音、读有节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喜欲狂”之情。

四、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杜甫的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巫峡、襄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材重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老师先让同学们猜个谜语: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大家称他为诗圣,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的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也被推崇为“诗史“。猜出来他是谁了吧?有关杜甫,谁对他还有进一步的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回忆学诗的方法。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示儿》,大家想想,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来学的?这首诗我们也按这样的步骤先读再结合注释来解释再来有感情的读感悟作者的感情。

2、读诗。

a、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抽读,注意停顿。

c、再读。

3、理解诗意。

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读懂作者的感情,读到作者的心中去,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交流解释的方法。就按照同学交流的方法来理解诗的意思。

a、流诗意。

聪明的孩子谁来展示你们的才华,读懂那句就说那句。

b、生说诗意,随机指导单个字的意思:妻子、涕泪、喜欲狂、青春、漫卷。

c、说整首诗的意思。

d、同桌两个人对着说说诗意。

4、感悟作者的感情。

a、诗意理解了,大家有没有读懂作者的感情呢?下面我要考考大家。如果说《示儿》这首诗以悲做基调,那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那些词语和诗句看出杜甫的高兴?

b、学生交流。

c、大家知道为什么杜甫这么高兴吗?

d、师出示收集的有关安史之乱的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e、出示杜甫回乡的线路图,了解杜甫的家乡住址及流落他乡的住址。

f、现在大家知道杜甫为什么“喜欲狂“了吗?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位杜甫,谁来描述一下?

g、进一步加上动作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5、两诗比较进一步感悟感情。

同学们回想一下《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对,这两首诗无论是喜还是悲,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陆游临终叮嘱儿子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是爱国之情,而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的激动和欣喜,不仅仅是自己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面受战乱之苦。

三、拓展。

推荐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让学生读,进一步感悟杜甫的爱国感情。

四、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收蓟北——喜欲狂

涕泪、漫卷诗书……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KJ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KJ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KJ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KJ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KJ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KJ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KJ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四、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KJ录音朗读)

五、课外拓展

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六、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