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目录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第一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第二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第三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第四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第五篇: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引领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 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会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1、同学没喜欢喝饮料吗?那你喜欢喝什么饮料十一放假妈妈买了一些饮料,同学们看大屏幕。

妈妈买了3箱可乐,2箱雪碧,每箱都是8瓶,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生说师板演:3×8+2×8(3+2)×8

2、这两个算式应该相等吗?生板演 验证相等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十一同学们过得很快乐老师也过得很充实,老师家的卫生间重新装修了,帮我算算一共用了多少块砖?看大屏幕图

生说算理并列式

2、这两个算式应该相等吗?生板演 验证相等

3、看黑板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内说一说

4、老师发现同学们的热情很高,我知道你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你们能不能再写几个像这样的例子通过计算来验证你发现的规律,写完的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5、幻灯展示

6、能举反例吗?

幻灯展示

7、通过观察验证,同学们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有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发现,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貌似相等实质不等的式子怎样就相等了。 (4+5)×63×(10+8)(10+6)×45×(6+3)

4×6+5×63×10+3×810×4+65×6+63×

8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25+36)×46×(20+30)(a+50) × 6(58+60) ×△(a+b) ×c (电脑演示分配过程)

9、同学们发现的规律我们可以用(a+b) ×c = a ×c+ b ×c这个字母公式来表示。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呢?看着字母公式小组内试着说一说。 小组汇报

电脑出示定义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3+5)×6=-×+×

6×(84+62)=×+×

9×(+8)=9×11+9×8

(40+4+12)×25=×+×+× 66×28+66×32+66×40=×(++)

16×9=16×(10-)

2、反着看字母公式,你能给这两个算式找朋友吗? 45×8+55×87×16+7×184

3、定义的推广

根据上面的规律你能给下面的算式找朋友吗?

(3+4+5)×8(8-3)×6

4、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80+4)×2534×72+34×28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索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内容,意在通过计算体验,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计算规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五、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想、验证,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小组或同桌学习探究,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六、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谁能说一说这些运

算定律呢?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3、板书课题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说一说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2)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列式(来源好范 文网)。

(3)指名汇报列式情况,并说一说算理。

(4)猜想:两种解法的结果会怎样?学生动笔计算。

(5)汇报后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不同、相同和联系?

2、探究规律

(1)教师随意写出类似的两组算式,让学生算一算,看看两个式子相等是巧合还是规律。

(2)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几组算式的左边、右边,看看发现了什么?再左右联系看,看看有什么重要的发现?试着用语言概况一下。(有了想法后与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概况,师相机板书。

(4)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师相机板书。

(5)读书,读一读,画一画、填一填、记一记。

(6)交流记住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和积=两积和

(7)灵活记忆,同桌合作说一组算式。

(8)比较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异同。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书36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书38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4、用乘法分配律简算书第6题。指名板演。订正。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乘法分配律这个规律是否也同样适用于减法和除法呢?请同学们课后验证一下,下节课听听你们的汇报。

(六)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 =a×b+a×c

第三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7至48页。

教材分析:教学乘法分配律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是本单元重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逼近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内的基本运算律。通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照例子列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特点, 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教材有意识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表达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资源

1、出示情境情境一:四年级评选优秀少先队员,四(1)班有6位同学当选,四(2)班有4位同学当选,奖品是每人一本《经典童话》,单价12元。一共花去了多少元钱?情境二: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12厘米,宽8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情境三: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大客车分别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3小时相遇,小轿车每小时行60千米,大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甲、乙相距多少千米?2、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这些问题。3、反馈: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情境一:1、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2、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出示:(6+4)×12=12(元)6×12+4×12=12(元)3、这两种算法每一步各表示什么?情境二、三反馈方法同上。二、探求新知,发现规律

1、观察以上三道题中的几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探究,得出下列三组等式,并用语言描述:(6+4)×12=6×12+4×12(12+8)×2=12×2+8×2(60+50)×3=60×3+50×32、探究乘法分配律(1)观察上述三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2)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练习本上。然后反馈。 (3)小结: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先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这样的等式写的完吗?能不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b+a×c(5)介绍一种记忆方法:a代表爸爸,b代表妈妈,c代表我,×代表爱。即:(a+ b)×c=a× c + b× c爸爸和妈妈爱我,也就是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 或c×(a+ b)=c× a+c× b我爱爸爸和妈妈,也就是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

三、应用规律1、判一判:9×6+4×6=(6+4)×9()

(2+4)×15=2×15+4×15()

5×(20+6)=5×20+6()

24×7+7×76=(24+76)×7()

2、填一填①(10+7)×6 =

②8×(125+9)=8×

③7×48+7×52=

×(

+

)④53×9+9×47=(

+

)×

2、选一选。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3、做一做,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0+4)×2535×37+65×3738×29+3825×41四、巩固运用,提高能力送饮料: 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饮料24瓶。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26-24)×24

五、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得出26×24-24×24=

第四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植树有什么好处呢?(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现在我们来看这幅图,同学们在做什么?你们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同学在植树吗?

(设计意图:从植树节引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教学新授

(1)教学例3。

出示例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师:一共有多少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多少个同学?

使学生弄清楚: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有4名同学负责挖坑、种树,有2名同学负责抬水、浇树。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通过合作发现知识规律,并进行归纳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探究品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计算规律,再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进一步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

科学的学习方法。)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介绍一种记忆方法:a代表爸爸、b代表妈妈、×代表爱、c代表我。即:(a+b)×c=a×c+b×c爸爸和妈妈爱我,也就是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或c×(a+b)=c×a+c×b,我爱爸爸和妈妈,也就是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

(设计意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探究的规律表达出来,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功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比较区别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不同点

乘法的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一样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比较,相互发表意见。

指名将自己的意见在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乘,而分配律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三)课堂练习:

1、判断正误

(1)25×(100+4)=25×100+4()

(2)(25+7)×4=25×4×7×4()

(3)32×(7×3)=32×7+32×3()

(4)64×64+36×64=(64+36)×64()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目的是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学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式子,从形式上作

判断;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联系乘法运算意义来进行判断。这几个都是学生的典型错例,旨在通过判断,引起学生重视,避免类似的问题出现。)

2、填一填:

(1)(12+40)×3=_____×3+_____×3

(2)15×(40+8)=15×____+15×____

(3)78×23+22×23=(_____+______)×23

(4)63×28+63×32+63×40=(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通过填空练习,使学生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两种形式,使学生都能顺利变化,做完填空后让学生试着再进一步口算结果,让学生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为下面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作好铺垫。)

3、观察下面的计算过程,说说老师是怎样计算的。(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25×204

=25×(200+4)

=25×200+25×4

=5000+100

=5100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教材上没有例子,学生又是初学,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学生较盲目,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我设计先用课件展示计算过程,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进一步明确每一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这样操作让学生弄懂了这种题的做法,有一定的导向性。)

试一试,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1)103×12(2)99×35

(四)、作业设计:

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1)36×35+36×65

(2)265×105-265×5

(设计意图: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可以使运算简便。)

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每题30分,书写10分)

(1)24×(200+5)

(2)104×25

(3)54×36+54×64

(设计意图:这个设计是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掌握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插漏补缺。学生特别喜欢课堂检测,因为很想通过检测来证明自己。安排书写10分,目的是训练学生书写工整。)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习乘法分配律的?现在你能很快算出课前提出的888×888+888×112=?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第五篇: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龙山中心小学:吴锡丰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对同一句话、“爸爸和妈妈都爱我”不同形式的的简洁描述,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乘法分配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周围事物,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本节课,在整个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我没有把知识规律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情况: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分配律和交换律、结合律相比,其结构特点是生疏的,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策略,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使学生在感知、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丰富学程中,获得深刻感受,生成新的经验。丰富的感性材料、深入的体验与感悟,积极的探究与思考,才能激起创造的火花,使规律的概括总结水到渠成。

教学内容分析:

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进行简算的重要依据,可以使两位数和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更清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更简洁。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比较大。因此,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其结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方式、手段与技术:

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变模仿式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贯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理念,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教师时而参与学生的探究时而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和点拨,既有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可以在视听领域里展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不但有助于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

1、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情感目标:

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设计: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1、在家里,你最喜欢谁?我也作了一个调查,咱们班很多同学是爸爸和妈妈很早起来为你准备早点、接送上学,辅导作业。

2、爸爸和妈妈都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3、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我听说张磊和杨军都是李新建的好朋友,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5、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策略] 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

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触动学生的道德碰撞,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1、情境引入

讲本学期开学,学校要为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情况: (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请仔细观察大屏幕:

学校为一年级更换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二年级更换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三年级更换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2)请同桌两个同学选一个问题在练习纸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3)说说你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另外一种方法呢?解释一下。

(4)谁愿意接着汇报?

2、第一次发现

(1)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小结:每一组算式的结果相等。

(2)我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行吗?为什么?

板书:(50+60)×3=50×3+60×3

(75+68)×5=75×5+68×5

(80+65)×6=80×6+65×6

3、第二次发现

(1)再观察这三组算式,还有什么发现吗?

(2)同学们,你们的发现是不是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猜想呀?能不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

(3)每人举出一个例子,写在纸上,然后请同桌帮助验证

汇报交流: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吗?举的完吗?

4、归纳总结:

(1)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说说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2)请看大屏幕,你们的意思是这样吗?小声读读。

(3)有什么不懂的词吗?

5、个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较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上面的这些等式吗?比如用字母,图形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

(2)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3)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

[策略]针对众多的数学事实,不急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朴素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识的雏形,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渐进台阶。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请你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8+13)×441×(3+27)

3×(21+6)7×5 +8

41×3 +41×273×21 +3×6

7×(5+8)8×4 +13×4

(1)你为什么连得这么快?是计算了吗?

(2)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不连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来解释吗?

2.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3=□×□○□×□10×25+4×25=(□○□)×□

(1)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填写的。有不同意见吗?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了?为什么?

(3)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策略]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3.联系旧知、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谈话:“乘法分配律”在过去学习中用过吗?咱们回顾一下。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练乘法竖式计算,看大屏幕。乘法竖式中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看出来了吗?

[策略]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凭借亲自计算得到的感悟领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广泛运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想法?

(五)板书设计:

教学流程图:

乘法分配律50+60)×3 =50×3+60×3 75+68)×5=75×5+68×5 80+65)×6 =80×6+65×6 ?? a+b)×c=a×c+b×c联系实际感知规律 开放探究发现规律 类比归纳总结规律 质疑联想验证规律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梳理知识激活联系 ((((

j小编推荐其他文章: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 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教学纪实王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