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实现“导学互动”

如何真正实现“导学互动”

如何真正实现“导学互动”

2012年,我踏上了三尺讲台,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这一年,我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这一年,我完成了角色的转换;这一年,我认识了导学互动。

在自己的印象中,课堂上就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可是,教研室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一下子打破了我的思维。这种模式不让老师讲可怎么办?孩子们自己能学好吗?孩子们能自己提问题吗?模式一推出就引起了种种担忧······

当然,新的事物总是在质疑中成长与完善。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摸索,经过与前辈们在一起不断地探讨,经过无数次课堂的实践,我终于明白如何真正实现“导学互动”。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预习。

预习在各个学科的重要性,相信每位教师都懂得。可是如何让孩子们有效的预习呢?让预习的成果更好的为课堂服务呢?我就语文学科来说说我的做法: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开学第一天,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语文预习要求,让孩子们记在书本第一页的空白处。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2、再读课文,圈出生字以及不理解的词语(并用词典查出意思批注在旁边)。在课文后面生字表的地方,为生字注音并组两个词写在旁边。3、三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成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批注是什么修辞手法).4、四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关键让学生敢说)。5、五读课文,尝试解决课后作业。

这些让孩子们读一读并每天监督他们是否完成,检查书本笔记,检查他们的课堂练习本,我要求他们将自己的答案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方便上课使用。

刚开始任务是艰难而艰巨的,孩子们就像是商量好了的,大部分都不预习,即使有几个也是只写了生字来应付。我默默的给自己打气:再坚持坚持,他们会养成习惯的。于是,我在课堂上留出了时间让他们来预习,然后逐个检查。慢慢的,孩子们养成了习惯,似乎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有几个自觉起来。而且课堂表现越来越好。我抓住机会,表扬了这几个孩子,孩子们的天性就是爱被表扬,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加入到主动预习的队伍中来。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语文课。一节课只有让孩子们有成就感,这样他们才能越学越有劲。

有了充分的预习,孩子们课堂的表现就不用担心了。他们敢于表现自己的成果,乐于表现自己的成果,这样展示评价环节就丰富多彩,而不至于干巴巴的。

当然,第二课时,我同样是先让孩子们把导学提纲的问题抄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在课前预习,在本子上写出自己的答案。这样在课堂上的10分钟自学过程中才不至于时间不够用。这样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来讨论交流,选择最佳答案来展示。

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孩子们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棒。但是,这样做,也有一定的缺点,就是课程进展有点缓慢,如果学校能开几节预习课,那就更好了。好的习惯是值得花时间去培养的。

其次,要想真正实现“导学互动”,除了预习之外,老师必须大胆的放手,只有放开对孩子的不信任,我们才能收获更多。让孩子们放开胆子来讲,来展示,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敢说敢讲。课堂才能真正属于他们,他们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不正是我们导学互动中老师的任务吗?古语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会学生自学并展示自己的成果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我想说,要想实现真正的“导学互动”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只有我们全体同仁齐心协力,才能看到导学互动最后的累累硕果,才能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自信的笑脸,才能看到淅川的教育开出别样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