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语文教学充满情趣

 要让语文教学充满情趣

要让语文教学充满情趣

高川  男   中学一级教师   大学本科

阜阳市颍东区冉庙乡中心学校    邮编:236154

【内容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采用情趣教学法,能使学生主动地感知教材,准确的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美景所陶醉,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既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从而深刻理解作者的深刻情感,达到学生、教师、作者感情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明情   激情   悟情   触情

正文】语文教师应当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教师要披文入情,将文本中生动美好的形象,以炽烈的情感,用晓畅的语言,把作者寄予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使其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学生、教师、作者感情的和谐统一,这就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课堂教学中充满情趣,是教师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的前提。教师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引导的好,学生往往能主动地感知教材,准确的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随着情感积蓄加深情势加剧,学生就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

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怎样使自己的课堂真正做到情趣盎然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经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是人类情感的结晶:《观沧海》中那统一中国建功立业之情;《春望》中那忧国思家的离愁之情;《春》中那对春天的热爱、歌颂和赞美之情;《我的信念》中那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淡泊宁静之情……这些都需要教师自己真正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真正达到情蓄于胸而自发的那种自然程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课堂上才能撞击出学生的心灵之花,激发出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这样,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情感必将随之勃发。

二、精心设计导入语,拉动学生心绪

如何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很重要的一环。学习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像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吃饭、看电视、聊天、散步等都能体现浓浓的亲情。但有时也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比如意见不一致呀,产生误会等,如果我们大家能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问题就好解决了。今天就有一位小姑娘遇到了一件伤心事,同学们能不能帮她想办法解决这件麻烦事呢?”寥寥数语,从情感上一下子牵住学生,从而激起他们感悟课文的兴趣。

再如,学习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我采用出示画面,让同学们谈观后体验的方式。然后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都是这样和谐之美的画面吗?不是!生活中不仅有煦暖的阳光,也有乌云雷电、狂风暴雨。

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有一种鸟,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别的鸟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在大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对,它就是海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鸣曲,去感受高尔基带给我们的生命最强音!”

三、通过情趣朗读,激发学情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的方式。实践证明,教师生动富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从听觉上感染学生的思想感情。学生听中悟情,听中动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效果。如教学《春》时,开始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接着以富有激情的朗读,通过语音将新教材的信息输入到学生大脑,使学生脑海中出现春天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景象,以扩大学生关于春景原有图式的信息量,从而引起对教材的极大兴趣,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学生也不禁情动于中,跃跃欲试,兴奋不已。此时,春天那美丽的画面已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中,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的情感完全产生了共鸣,获得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再如,在《海燕》的教学中,我以范读的方式,抛开书本,配乐朗诵,深入情境,激情高昂,声情并茂,深深感染了学生。朗诵完毕,赢得了同学们赞许而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我就因势利导,进行朗读辅导,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字斟句酌,体会作者感情

如果将一篇精美的文章比作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生机勃勃的叶子,琳琅满目的句子好比千姿百态的树枝。“叶、枝”与“干”血脉相连。而好文章又总是有感而发,因情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正如大树的“干”一样。教师教学是要认真理解词语和句子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开了、撞开了那么一股劲!”《安塞腰鼓》让人理解什么叫做可贵、激动人心、叹为观止,体会到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感受到伟大、雄浑、粗犷的气势。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时,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背影》)。”一个“又”字,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副词,在这里却有了深厚的感情,表现出我对父亲的背影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泪流不止,一流再流。教学时指导学生对重点字词进行精心品读,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从而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达到学生情、作者请、教师情的和谐统一。

 五、创设情境,再现学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努力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像《沁园春 雪》、《岳阳楼记》、《黄河颂》这些描摹祖国壮丽、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从而激发爱国情怀。像《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等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学习《变色龙》时,让学生当堂进行的戏剧表演,会收到极好的效果。总之,创设情境,注情于物,以情于景,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

六、挑起情绪高潮,触摸作者感情。

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词语的声音变化本质是属于心理的,

语音的多种表达方式都是作为主体对客体的情感评价而存在的。语调的平静、激越、凝重都体现一种深沉情感价值评价而使之成为一种情感态势。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中“周总理,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的内容美,就可从语音表达形式和复沓手法的运用表达出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烘托出人民急于寻找总理,热切呼唤总理的宏大深沉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又是通过对语调、节奏的处理实现的。第一个“你在哪里”节奏稍快,表达了寻找总理的急切心情。第二个“你在哪里” 读完之后,要有相对较长的停顿,已形成情感蓄势。而第三个“你在哪里” 则放慢语速,并将“哪里”分别延长音时,以形成对总理怀念之情的高潮,表达出人民对总理怀念之情的深沉而宏大。认知了复沓手法的作用,掌握了语音处理的技巧,对这首诗内容美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促使对总理的热爱之情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作品中形象的理解,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而且也使学生在积极快乐的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产生对总理的怀念之情。

总而言之,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共鸣构成了语文教学丰富的情感内涵。语文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所富有的特殊情趣性决定了它在传递知识、训练能力、灌输思想时,应情注其中,意蕴其内,努力通融三方情感,拨动情弦,充满情趣,完成培养和发展学生情趣的独特使命。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教学探索》  作者  周一贯

2、《细节决定着成败作者》  侍军

3、《基础教育理论研究》 作者  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