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学论文

为“双减”助力,用“心”育新人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学论文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学论文

处于身心发展重要阶段的小学生,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者是问题,自媒体时代报道过多起心理问题事件,在一线教学中也能发现部分学生因为心理素质欠缺而影响学习与生活的个例,所以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双减”政策不仅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要从思想、精神层面给学生减负,让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校园生活的快乐以及家庭生活的美好,进而才能引导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了解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双减”政策加以正面引导,从而更好地助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双减”政策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家长焦虑情绪外溢而导致的学生心理焦虑

部分家长对“双减”政策下“全面发展、德才兼备”教育目标认识不清,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他们的焦虑感增加,以致于把这种焦虑感传递给学生。例如,一些家长看到学生的作业量少了,不能去课外辅导班,首先担心的就是孩子的成绩。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如果家长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不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去影响教育学生;学生自然在心理上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帮助、鼓励和肯定。有时家长的负面情绪会直接传递给学生,不但起不到正确引导教育学生的作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把这种焦虑感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家长教育方式落后而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双减”政策下家长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多,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时间也就相应地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就显得极为重要。家长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学生也容易接受;如果家长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就容易发生冲突,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事实上,相比于教师,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较保守。在学生作业量少又不能去课外培训班的情况下,家长免不了直接面对孩子。如此,如何适应“双减”背景下亲子关系新格局,是构建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和良好关系的新要求;否则,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学生业余时间突然充裕,不能自律,导致的消极悲观心理

“双减”政策下学生的家庭作业少了,空闲的时间多了,对于小学生而言,适应这种情况也需要一个过程。如果短时间内不能有效适应这种状况,学生就有可能浪费大量时间、丢失奋斗目标、迷失发展的方向、养成不良的习惯。如果学生自律性不强、自我管理松弛,不能按照老师的指导和家长的督促去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么就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一些不适应。如一些学生可能会沉迷于网络或手机,导致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一些学生出现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甚而养成散漫作风,出现消极悲观心理。

二、“双减”政策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学校加强课堂教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

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课程同等对待,加强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全员教育。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一般通过心理咨询室的开设和心理健康专题教育讲座的举办等途径来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这种教育途径和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渴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从专业化角度,从心育总目标、心理教育原理、方法和技术,以及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和动态出发,结合学生年龄、认知、心理特征,借助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成功案例,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正规化的教育。例如“情绪万花筒”这一课,围绕“不良情绪的处理”这一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情绪类型,学习不良情绪的处理典型案例,从而总结出宣泄情绪要合理、面对情绪不逃避、找准原因诚对待、及时调适强素质等处理方法。针对“小肚鸡肠”的记恨、嫉妒心理,设计、制作《扬长也“容”短》课件,在课堂教学上对学生进行教育;针对“虚荣”“攀比”等心理,设计制作“虚拟与现实之间”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针对“消极”“挫败”心理,设计制作“微笑面对挫折”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等等,坚守课堂阵地,聚焦不良心理,进行课堂对话,加强心理疏导,全面推进“双减”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

(二)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首先是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咨询与辅导、校园心理工作坊坊主谈、趣味心理主题游戏等活动的开展,营造关注、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与氛围,让学生掌握心理知识,认识心理发展规律,增强心理健康意识,践行和谐校园、和谐心理理念;尤其在活动中,还要善于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烦恼,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开放阳光心态,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提高团体凝聚力。

其次是依托各类校园活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通过利用各种法定节日或纪念日,结合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课外活动、托管教育、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等活动,切实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通过设计、选材、制作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等,一方面让学生发挥自身才学,积极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另一方面利用这些工具,多样化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三)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网络隐蔽性强的特点,让具有心理需求但因各种原因不想直接向老师咨询的学生,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需求,咨询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让老师能够在不见面或匿名状态下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此达到有效宣泄学生情绪、解开学生心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是利用网络的快捷性、便利性等特点,通过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交流工具或软件,利用新媒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渗透、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评估与潜能激发等,以便利快捷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为贴心、优质、高效的服务。

3、以网络为载体,通过创建校园文学网,选载适宜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文学作品,推荐优质书刊,陶冶学生情操,美好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表达冲动,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或写作表达能力的同时,对学生形成思想认识、情操品位、才学修养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好地实施阅读疗法,达到用精神的营养“哺育”学生健康心理的目的。

4、是利用校园文化红领巾广播站等,可使学生在学校托管时间、倾听适合青少年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音乐;并可结合自身爱好,通过网上点播自己喜欢的音乐、影片或节目,在艺术欣赏中达到愉悦自身情感、健康自身心理的目的;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多感官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形象化、体验式地学习与感受中掌握心理知识和良好心理调节技巧。

5、是通过上网时间的自我约束培养学生意志,锻炼学生意志、培养上网习惯,并在老师的引导和家长的督促下,对自制力差、意志力弱的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辅导,纠正沉迷网络的不良心理行为,增强自控力,加强意志品质的塑造。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品质,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中积极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以此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落实,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视自己,强化能力,积极进取,逐渐形成自强、自信、开朗的健全人格,同时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