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融合实践研究

作者姓名:**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融合实践研究

所在单位:重庆市南岸区南坪四海小学

摘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日常课堂中,已经成为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必然趋势。小学数学教学尤其要依赖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信息技术的便捷性与网络学习的开放性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学生课后练习。本文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内涵、融合的四种方式及相关思考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一线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融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融合方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关键性问题。早在2001 年 6 月 8 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本文从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出发,研究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内涵及方式,并针对如何更好的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进行了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内涵

2012 年 3 月 31 日,我国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工作方针,强调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2]

那什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亦曾对“深度融合”观念的特定背景及其确切内涵作出较中肯的剖析和解读,结合《美国 2010 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 TransformingAmericanEducation:LearningPoweredby Technology———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阐述了“融合”观念就是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3]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关键是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方式或新思维工具,发挥出优越的教学工具功能,促使传统教育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基于教学的情景创设、针对重难点目标达成的设计以及课后有针对性的练习反馈才是信息技术融入一线小学学科教学的核心点。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融合方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融合方式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利用多课件多媒体、AI智能等为学生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让教学情境变得丰富多彩,也更便于小学生及时进入数学思考状态;二是借助多媒体课件,在教学重点内容时可以将其直观化、简单化,利用迁移学习的方法将新知转化为旧知,通过层层剖析来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三是借助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知识面;四是借助多媒体微视频、网络题库在课后巩固重点知识,并针对学生薄弱的环节有的放矢的练习。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谈到数学,大多数人都曾用“不幽默”、“没什么兴趣”、“枯燥乏味”、“太难了”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其原因多就在于数学的抽象性。在《课程标准(2011)》中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描述是“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图像、动画等丰富的资料,同时能让学生灵活的进行选择探索工具,教师可以模拟创设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即使远距离教学时个体之间也能进行面对面交流”。[4]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息技术的功能,通过文本、图像、图表、声音、视频、动画等各种不同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例如教师在讲授《数学广角—搭配(一)》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孩子最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创设“找出密码,拯救喜羊羊”的情景,激发孩子的兴趣。首先电脑白板出现一组动画:喜羊羊被灰太狼抓到狼堡,需要输入狼堡大门密码。然后提出问题:密码是由0、4、5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你能找到密码吗?学生根据提示,能有顺序的排列出密码,然后到白板上去一一输入,最后成功找到密码解救喜羊羊。二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但是用他们最喜欢的动画去吸引他们并且以游戏的方式让他们学会排列组合,这样的方式比枯燥的直接授课效果更好。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攻坚教学重难点

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对思维逻辑要求较高,尤其是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逻辑并不完善,例如讲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时,在推导的面积公式的过程中,学生很难凭空在头脑里想像如何将圆的面积计算转化为矩形的面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圆由分割成无数块三角形到把三角形拼成一个矩形的过程。如果仅仅是利用传统手段,老师或学生动手将圆剪成三角形,这个过程既繁琐也不够准确,因为一个圆是需要剪成无数块三角形这样拼接起来才趋近于一个矩形的。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能看到大数的一个变化,更直观的看出圆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也能更深入、轻松的理解为什么圆的面积公式是πr²。

(三)利用信息技术,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都是老师授课,学生被动式参与课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创设问题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学生,教师“填鸭式”教学,枯燥乏味,何不利用信息技术,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一点不一样的体验。如教师在教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课堂中,让学生有着非同以往的感受。白板上首先出现我们大佛寺大桥上的中国结,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并观察特征——左右图形完全对称,揭示课题;然后请学生利用电脑,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作用;在巩固训练时,教师请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轴对称性,画一画或者连一连,体会对称性;在拓展练习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利用轴对称图形绘一幅画;最后课堂总结时,由师生利用班级钉钉群将自己的所想所感发到群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总结本节课所感所误或者自己的问题。

像这样将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与课程每一个环节相融合,使课堂变得更加的丰富、生动,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提升课堂效率,也有利于将生活中的数学融入学习中,让孩子学有所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四)利用多媒体微视频、网络题库巩固拓展

在课后的延伸课堂,我们也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巩固新知,扩展创新,培养学生“学会”和“会学”的能力。

现在网上有很多应用程序根据课程标准建立了丰富的练习题库,学生可以根据要求选择题目进行练习,当遇到错题的时候,应用程序会帮助孩子解析题目,有的还有真人在线讲解,并能举出相类似的练习题让孩子反复练习,直到将这个知识点吃透。这样的练习有别于传统的题海战术,更有针对性,提升了孩子的学习效率,减轻了孩子的学习压力。

课前预习是一个独立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的预习模式就是学生看看书上例题,勾勾画画,解决书上的例题。而现在,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微视频,看看老师是怎么讲解的,在重难点部分可以反复理解,同时根据课程需要,去搜索更多相关的数学文化知识、生活中的例子等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我指导学生预习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个课《负数》时,首先发了一个时长5分钟的微课视频给孩子们看,上面清楚的讲解了负数的概念。然后布置了孩子了们在网上收集负数,看看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负数。最后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写到书上,第二天上课的时候针对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提问,有的放矢的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反思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钟秉林谈到:“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要保持敏锐的目光,密切跟踪发展趋势;结合校情和课程的规律特点,探索多样化的课程改革;保持理性态度,避免走入“纯技术化”的误区;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强化教师的育人功能。”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融合,不能仅仅浮于表面,“为了用而用”,而是真正的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育人需要结合起来。在日常教学中,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用到ppt教学的,有时除了PPT,我们还可以利用AI技术,将物体投影出来,更加形象生动。

而想要想要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重要基础。因此,小学数学学科教师必须重视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与理论知识学习,加强信息技术与自身教育教学专业技能的融合。[5]

总而言之,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我们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完善学生的评价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及与探索示管理体制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6-32

[2]曲维枝.信息产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

[3]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

[4]邓元田,陈利萍.数学游戏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5,(07):33-36.

[5]王尊友.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实践策略[J].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