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创业故事多篇

成功创业故事多篇

成功创业故事大全5 篇一

网易丁磊

丁磊也有七年之痒。

互联网大咖丁磊有两重身份,一个是网易CEO,一个是广东省人大代表。

在2009年初的广东两会上,丁磊宣布进军养猪市场,开启生态养猪模式。

2010年两会上,人们问丁磊:你找什么人养猪?

2011年两会上,人们再问丁磊:养猪幸福不?

四年过去了,人们没吃到“丁家猪”,连猪跑都没见着。

然而丁磊说:心急吃不到好猪肉。

“鼠标加大粪”模式,丁磊意欲何为?

网易前养猪项目负责人之一周炯透露,养猪始于一顿火锅……

2008年4月,丁磊曾到重庆名气最大的一家火锅店吃饭,饭间,丁磊对服务员端上来的猪血质量产生质疑,坚持让店家换掉,并与同行人士大谈食品安全问题。你一言我一语,便萌生了进军农业自办养猪场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网易高层的举手赞成。

2009年2月,丁磊在广东省两会上首度公开了自己的想法,但他关于养猪的慷慨陈词让网友大跌眼镜,被称之为噱头。

与之相反的是,丁磊养猪得到了商界众多大咖的效仿。

复兴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签约江西养猪大户国鸿集团,千橡集团CEO陈一舟说“丁磊养猪,我们就养兔子”,北京中实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黄河国际食品产业基地”,实施圈地养猪,等等。

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曾说,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

但实际丁磊一直想的是:用自己的智慧去改造农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让城市的生活过的更加的美好。这个想法很贴近他广东省人大代表的身份。

“十五年前的互联网和三年前的养猪,对网易、对我来说都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让我们的生活过的更好。”

他认为互联网是把双刃剑,让生活变得更加浮躁,反而,在农业方面可以做一个“慢慢的”“优质的”生产模式的体验,然后介绍给中国农户或养殖生产单位。

“养猪三人组”两人离职,丁磊的反应?

丁磊跨界养猪的新闻很快就被媒体炒烂了。

然而,就在2013年11月,有媒体披露“养猪三人组”中的周炯和毛三离职了。网友炸开了锅。

丁磊站出来,他说,周炯和毛三都没有养过猪,网易想请更专业的养猪专家来办这件事。

口口声声的养一万头猪,结果只有400头。计划3亿的投资资金,事过四年了,网友还没有吃到期待已久的“丁家猪”。

有一句谚语,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就一个养猪场,丁磊却一心想要做到极致。

为了达成心目中的生态养猪,丁磊团队奔走欧美十几个国家,想找到适合他们的养猪模式。

为了让猪有一个优质的生长环境,丁磊特地邀请了欧美和国内多位业内顶尖专家,综合考虑地质灾害、地下水文勘测、土壤条件评估、生物安全测定、交通组织考察和其他饲养条件等因素,排查了浙江48个地方才选到在吉安修建网易养猪场。整个过程耗时两年。

为了让“丁家猪住的舒适”,丁磊更是花大钱请曾设计中国南极科考站的清华人居设计团队精心设计“丁家猪居所”。

丁磊的严苛甚至延及“养猪三人组”。

这么“折腾”,一下就过了七年。

心急确实吃不到“好猪肉”

人都说“七年之痒”,丁磊也有一个七年。没听过谁家养猪要花这么长时间的。他说,“我们养猪是一个长期的事业”。

丁磊的“七年之痒”,即将圆满。

今年九月,丁磊在回电子科大参加校庆时“喊话”:目前仅在网易内部食堂供应的“丁家猪”,不久将上市,数量约2万头。

去年12月,乌镇互联网峰会上,联想CEO、腾讯马化腾等等群英赴会,第一次尝到“丁家猪”。对此,新浪CEO曹国伟在微博评论“在听了若干年后终于吃到了丁丁养的猪,俺鸡冻了半天!”

时至今日,如果丁磊所言成真,那么真是实至名归了。也证明了心急确实吃不到“好猪肉”。

还记得曾经媒体质疑其“作秀”,丁磊这样回复:“没错,我就是在作秀。问题关键是要看为了什么作秀。我是想通过养猪来探索农业生产新模式,同时,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做一些尝试,为此作秀来唤起大家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有什么不好?”

对呀,有什么不好?

创业励志故事 篇二

日本有位叫木村的果农,看了《自然农法》这本书后受到启发,想种出不施农药、肥料的苹果。颗他没有想到,这仿佛是冲向地狱之路。

刚开始他仅选择一部分果树尝试新的种植方法,两年后,他便下决心停止使用农药。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危害苹果树的害虫不计其数,不使用农药,果树上不长果子专生虫,树上满是各种蛾的幼虫,怎么抓也抓不完。比比别人更加悉心照料果树,为了除尽专门吃苹果树初春嫩叶的花芽和褐卷叶蛾、乱纹苹果卷叶蛾,还有会啃食叶子的尺蠖、蚜虫,以及危害果实的螟蛾幼虫和介壳虫等,木村带着全家人没日没夜地在不开花、不结果的果园里,用双手和塑料袋抓害虫、喷洒醋液,但苹果树却惨不忍睹,斑点落叶病肆虐,果树简直变成了昆虫的天堂。枯萎的苹果叶不断掉落,苹果树不开花,就更不结果了,收成等于零,而且情况一年比一年糟糕。

苹果园的惨状令木村一家七口生活穷困,父母业余木村断绝关系。木村几乎变卖了所有的东西,四处借贷,一贫如洗。

而生存不断地思考着解决的方法,常常站在苹果树旁静默地看着,有时甚至对苹果树说:“对不起,我让你们受苦了,你们不用开花,也不用结果,只求求你们不要枯掉。”

他的果树不开花,就没有密封;他树上的虫还会飞到别人的果树上,这引起邻人极大不满。当地果农给木村取了个绰号:灭灶,意思就是炉灶的火灭了的意思。如果一个家庭炉灶都熄了火,就代表一个家支离破碎,家人走投无路了。对木村家来说,这是极大的侮辱。

果树越来越虚弱,木村在绝望中跑到山上,想轻生。在轻生的一刹那,他看到野生的栲树,活得极为健康,他忽然顿悟,树完全可以自然生长的。木村带着无比的希望,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又开始了新的尝试。木村在果园里大量种大豆,大豆根部密密麻麻的根瘤菌增加土壤里氮的含量;开始种植杂草,让小昆虫、小动物进入他的果园,让植物和动物去建立它们的生态系统;他用自己调和的醋当做农药。终于,在停止使用农药的第8年,果树开除了7朵苹果花,其中有两朵结了果。那两个苹果是那一年的全部收成,木村把苹果放在佛堂祭拜后,全家人一起分享。这两个苹果好吃得令人惊讶,木村看到苦尽之后的曙光。相隔9年之后木村的苹果园再度开满了白色的苹果花,第11年他的苹果园大丰收了。

木村在种出不依赖农药和肥料的苹果后,越来越多的人听到她的故事,想尝“好吃到令人惊讶的滋味,哪怕只有一次都行”的人有增无减。东京一家高档法国餐厅里,总是人满为患,要预约用餐起码得等半年。这里的招牌菜就是“木村的苹果汤”。主厨介绍说:“这种苹果居然不会烂,可能是汇聚了生产者的灵魂。”木村苹果成了当地最好的苹果品牌,非常畅销,这让当地果农非常惊讶,自愧不如。

日本的苹果栽培史有120年,之前也有许多人尝试过无农药、无肥料的栽培,都失败了。大家都是在尝试四五年后,放弃了。木村却像个傻瓜一样,苦撑11年。那是生命淬炼出来的智能,那是全心付出后得到的甜美果实,那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精彩顿悟。

创业励志故事 篇三

一、《李嘉诚的创业故事》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成功创业故事大全5 篇四

飞科集团李丐腾

他说,不及时成功就是失败。——飞科集团李丐腾

李丐腾出生在温州的一个穷山沟,1993年那一年,他21岁,考上了温州大学,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无力供他上学,母亲还告诉他,“这是命,改变不了”。

李丐腾不堪被命运摆弄,书是读不成了,但他还是要到外面闯荡一番。

辗转多个行业,做过仓库管理员,修过摩托车,当过小贩,连番打击后,李丐腾决定找一个行业稳定下来,最终进入一家名为“日达”的剃须刀厂。

他脑子快,手脚灵活,责任心又强,很快得到老板的赏识,晋升为工厂主管,还常常跟着老板外出,这让李丐腾对这个行业有了深入的了解。

彼时,剃须刀行业出现一轮价格战,剃须刀的批发价降了近50%,李丐腾建议老板做品牌,但老板却认为做品牌生死未卜,而靠着批发出货量大还是可以赚钱的。

说服不了老板,李丐腾无奈只好离开日达,拿着从日达赚的两三万块钱做起了剃须刀配件生意,为剃须刀厂提供网片的小生意,到1998年底,李丐腾赚了十多万元。

此时,李丐腾也认为自己具备了做剃须刀的技术基础和资金,于是于1999年创立了飞科电器——凭借科技,一路向前飞。

李丐腾也想过失败,但他不害怕失败,“穷人家的孩子就是这点好,享得了福,也吃得了苦,反正就算最坏也不过是与原来一样。”

当时的剃须刀行业封为两大阵营,外资品牌飞利浦等占据着高端市场,用户体验好,但是价格贵;国内产商占据着低端市场,价格便宜,但用户体验极差,被消费者戏称“拔毛机”。

于是,李丐腾企图在中间插缝,做一款用户体验好,价格又能让大多数消费者接受的剃须刀。

国产的剃须刀之所以称为“拔毛机”,是因为只采用单头,像飞利浦当时的一款双头剃须刀技术含量要求极高,国内厂家的技术无法做出来。

李丐腾在日达的时候,做剃须刀的技术就已经是同行中的翘楚,这次更是在四五个月做出来9套模具,采购上等的零配件,研制出了国内首款双头剃须刀,并通过了相关部门的质量检测。

李丐腾带着第一批产品去义乌推销,每只定价37元,是飞利浦同类产品的四分之一。他觉得自己的产品这么好、价格这么低,而且是国内唯一的供货商,肯定会受到经销商追捧。

然而,却没有一个经销商愿意代理他的产品,国内当时剃须刀的批发价已经低至7元每件,经销商与供货商也是长期合作的老关系了,谁会理一个刚出茅庐的愣小子呢?

尽管李丐腾一再强调自己的产品是国内最好的的剃须刀,经销商们却始终对他抱有怀疑,无奈之下,李丐腾说出“卖不出不用付钱”的狠话,部分经销商便同意试一下。

没想到这一试,就试出了一片大好的形势,市面上飞科的剃须刀卖得火爆,经销商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进来要求订货,态度也越来越殷勤。

局势大好的情况下,李丐腾玩起了“饥饿营销”,如果一个经销商向他订购1000个剃须刀,他就只给对方发300个,告诉对方“缺货”,通常经销商害怕断货,就会紧急加订2000个。

营销战略让飞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前来订货的经销商也越来越多。2001年底,李丐腾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奔驰。

初尝成功的李丐腾决定开拓新的出货渠道,大型超市、商场是都市人采购中高端日常用品的地方,飞科也必须进入这个空白市场,不能只一味靠经销商。

这之后,飞科形成了以商超为主、以经销商为辅的渠道体系。

当然,李丐腾还在品牌塑造上更是坚持高举高打,早在2001年,飞科刚刚起来的时候,李丐腾就做了一个惊人之举——投巨资到央视黄金时段打广告。

李丐腾认为如果不一开始就打响品牌,随着双头剃须刀技术的普及,飞科将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事实印证了这一点,自从在央视投放广告之后,飞科的品牌地位迅速上升。

2003年,飞科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评为“中国剃须刀十大知名品牌”;2006年,它又成为中国剃须刀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的唯一国内企业。

早在创业之初,李丐腾就提出“不及时成功就是失败”,那时,他通过一款拳头产品打开了尚处于空白的中端市场,但他必须让飞科扩张得足够快才能占住这个市场。

随着2016年的上市,飞科下半场的竞技挑战又拉开了序幕,李丐腾又会给这个市场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

创业励志故事 篇五

2017年,我开了一家摆渡人酒吧。一直到现在,经营状况都很不错,并且正在准备给酒吧做升级,赋予吃饭喝酒更高的意义。

这一次的成功,跟之前创业失败的经历有非常深的关系。

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是2007年,当时只有21岁。选择了一个看上去简单,投资又少的行业——冷饮。但是真正干起来,才知道难点在哪。

成功创业故事大全5 篇六

福能刘佳勇

福能创始人刘佳勇很喜欢两个词:认真、任性。

认真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任性能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刘佳勇的事业因任性而展开,又因认真而腾达。

成功的事业

自德国留学,刘佳勇就开始了他的事业。当发现当地人对中国某些产品需求强烈,一直梦想暴富的他决定抓住机遇,大干一场。

刘佳勇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会副主席老宋合伙注册了一家公司,专门提供中国商品。由于社会关系和人脉资源广阔,常有人慕名前来询货。

一次,一个德国校友找到他:“现在德国市场上有种产品特别走俏,叫太阳能,而这种东西大多在你们中国生产,能搞到吗?”此时,涌现在刘佳勇脑海的是家家户户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他告诉校友,只要是中国货,我什么都拿得到。

然而,回去查询资料刘佳勇才发现,校友说的是光伏发电组件,在2004年的中国,这样的生产厂家只有六个,而且又小又简陋。当时正值光伏电池市场膨胀时期,产能不高,订单却应接不暇。

由于采购困难,刘佳勇不得不一再延迟交货,最终一笔4000万欧元的订单流产了。“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了迎面袭来的光伏浪潮和其中所蕴涵的巨大商机。这笔生意没做成,但我抓住了这个浪潮。”

刘佳勇集中精力发展他的光伏事业,借助互联网搜索,找到光伏产品需求强烈的客户,建立联系,争取合作机会。因为始终产量达不到,大批量进货有一定困难,刘佳勇不得不将目光又放到小企业和散户。

凭借自己的社交强项,刘佳勇很快打破了以往的僵局,一年时间就成了百万富翁。“当一个行业快速发展的时候,身处其中的人会感觉进了一个大漩涡,不由自主被推着往前走。”

然而这样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2006年一家企业的注资,使得公司股权结构发生变化,刘佳勇决策权被淡化。

与此同时,德国光伏市场安装量逐渐下滑,公司整体利润受到影响。自此刘佳勇从公司退出,只身前往西班牙考察,寻找机会另起炉灶。

也许是刘佳勇对命运的笃定,不久他遇到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共同看中西班牙光伏项目开发领域的广阔前景,转手成立了新公司。半年时间就收到好几个几百万的大单。

看客本以为这一次将会迎来刘佳勇事业的鼎盛,然而在他而立之年,因市场决策分歧,刘佳勇再一次退出公司。距创立之初才一年左右光景。

2007年,借着西班牙太阳能行业的大潮,刘佳勇独自成立了福能新能源公司,一直发展到现在,他已经是亿万富翁。

要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刘佳勇自然是不可避免受到冲击。之后的三年时间,他尝试过各种办法扭转不利局面,都没有效果。但他那好似倔强的“牛脾气”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既然无力挽回,他只想尽可能把公司进一步做好。

“人只能顺势而为,不可以逆水行舟。当整个市场大环境像自由落体一样滑落的时候,再做任何挣扎都是没有意义的。”

回馈社会

福能的成功帮助刘佳勇完成了财富积累,年近四十他,又发起了另外一次创业——创立PVGO平台。他说,与此前创业的动机不同,前面更多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这一次是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似乎每位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都会走过这样的心路历程:“当你实现财务自由之后,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回馈社会。”

据历史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达749万人,每年大学毕业生和失业率都迅速攀升。对大学生而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而刘佳勇创立PVGO的初衷就在于此,他想帮助大学生走出“毕业即失业”的困扰。

PVGO平台通过不断发起与全国各高校的合作,开展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校园行活动,扶植学生创业项目。并组织金牌培训营,遴选优秀大学生进行创业/职业能力养成培训。

刘佳勇想帮助中国大学生,尤其国内二本、三本甚至大专院校的大学生,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定位。他常常在讲课时,把自己生意场上得来的方法论交给他们,传递给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现在“情怀”已经是一个被用烂的词,但是都没有体现出它真正含义。企业家的使命是赚钱,但在满足这个需求之后,就想做一些其他有意义并且回馈社会的事情。”

不任性一把,你都不知道自己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不认真一把,你都不知道自己成为亿万富翁以后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