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传读后感

第一篇:《朱元璋传》读后感

朱元璋传读后感

《朱元璋传》读后感

毛泽东对放牛娃出身,没有门荫可依,没有背景可靠,徒手夺取天下的朱元璋非常感兴趣。称其为老粗能办大事,从“毛泽东年谱”中可以发现,在三大战役最为紧张而繁忙的时刻,毛泽东惟一阅读的书就是“朱元璋传”。

朱元璋,一出生就给家里带来灾难。父亲扬言要摔死他,要不是他母亲千般万般保护和邻居的帮忙,他早就归西了,又何来后来的开国大业。贫困出身,只求温饱不求富贵,但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温饱都成问题。闹瘟疫,父母死亡,他不得不离开家。他当过放牛娃,当过异教教徒,为了一口饭“倒插门”,当过和尚。一生坎坷,饱受残酷生活的摧残,但他依旧坚强的活着,越是艰难的环境,越激发他坚强活着的强烈愿望。在战争中,他的领导能力和政治军事能力逐渐显现出来,所谓时势造英雄。渐渐地身边聚集的一大群文人如刘基、李善长等人出谋策划,武将常遇春、徐达、汤和等拼死厮杀,直接帮助了朱元璋统一大业。朱元璋严格执法、信守承诺、赏罚分明、英勇睿智、气度恢弘的形象深深屹立在士兵的心中,大家敬畏这样一位领导人。朱元璋统一大业后勤政爱民、夙兴夜寐,治理贪官污吏毫不留情,是中国历史上治理贪官污吏最严厉的帝王。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对贪官极刑处置,但仍旧有不少人在权力和金钱的驱使下以身试法。贪官自古以来就存在,只要有权力和金钱,就会有贪官。朱元璋反腐的决心和执政为民让人充满敬意,但其残酷的手段、极权猜忌心极重,杀戮成性的矛盾复杂多面又是令人可怕。

“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正是因为他秉承这句话,以及他极其变态的猜忌心使他残杀开国元勋。在位期间,制造了无数的冤案,以至于晚年时期经常做噩梦,梦见已故的忠臣回来索命。朱元璋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是个执政爱民的皇帝,同时有极具争议。

《朱元璋传》这部书详细地描写了朱元璋的一生,深刻地解读帝王猜忌多疑自私残忍的内心世界,层层剖析, 直入堂奥,读后令人倒吸一口冷气。撇开朱元璋残暴过错不谈,其领兵打仗、治世治国还是值得世人学习的。伟大的人一生总是充满争议的,帝王首先是一个人,而后才是亿万臣民希冀的王。任何帝王都是值得我们尊重、可怜和同情的。

弥勒教、明王教,元末农民(红巾军)起义的主要两支,出身最底层的朱元璋,一场瘟疫,夺走了大部分亲人的性命,他走投无路去了寺庙,作了行脚僧。人生的第一抉择,他投奔去了气势如虹的起义军,从最小的护卫做起,逐渐建立威信,发展自己个人的军队。身边聚集了同乡亲友、朋友,一群卓越的文臣武将(徐达、刘基、常遇春、李善长等),从定远起步,所属势力范围可谓,四面包围,但北方的农民军正好作为屏障,抵挡住了元朝军队。朱元璋,面对最大的敌人,就是长江流域上游的陈友谅和下游的张士诚、方国珍,处于两线作战,又一个重要的抉择,他先艰难地打败了志骄的陈友谅,接着在去对付器小的张士诚,统一了南方。此时,北方的农民军基本与元军相互抵消,被灭了,元朝内部争权夺利、相互排挤,掌握实权的王保保被众人排挤,朱元璋趁此机会,一举将蒙古贵族赶到漠北,由南

向北统一了中国,但元军的实力尚存,一直是大明王朝的最大隐患。西部和云南等剩余势力的征讨,成就了大明江山的版图。

明太祖开始制定制度和规划,亲手制定《大诰》,整顿吏治,以猛治国,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废了丞相之职,独揽大权,解决淮人集团与非淮人集团的政治斗争,诛杀功臣)、蓝玉案(把军中勇武刚强之士差不多杀个干净,两案共涉及四万人)、空印案、郭恒案(贪污腐化是封建社会官僚政治的正常现象,千里为官只为财,严惩朝廷和地方的官僚奸贪舞弊,连坐被杀者七、八万人),每次都数以万计的人被杀,大清洗地将开国元勋杀了个遍,太子朱标的死,更让伤心的明太祖下定决心祭起屠刀,大开杀戒,为文弱儒生的孙子留下纯净的天下。

人民分为匠户(原来元朝时期的工匠是蒙汉贵族的奴隶)有所改善,但匠户生产多为官办,而且是终身制,匠人缺乏生产和改良的动力;军户(卫所制),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因此明朝拥有了数目众多却毫无战斗力的军队,带兵的将领都是作战前夕才由皇帝决定,皇权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大部分的农户,放任自由,贫穷困苦,全国的赋税来自他们,田税和丁税,管理和维护则多来自家族和地方绅士的辅助;内陆的商业虽然发达,但商人却是最没有地位的。

科举考试,八股文(制艺由朱元璋和刘基制定),四书经注,段段相对、不准说自己的话,只能代圣人立言;自此以后,明清两代的士人(官僚统治阶层)多迂腐,往往他们是以后改革的最大阻力,他们最为顽固腐朽。

都城的选择,北面是随时都会来侵略骚扰的蒙古部落(元朝遗支),南面是漫长的海岸线,无法有效防御,实施海禁国策,后来的倭寇骚扰也让明朝吃尽苦头。赋税多集中东南,定都北方则,运输线长,耗费巨大;定都南京则主要威胁来自北方,北方防线又不能太弱;折衷,定都西安、洛阳,国家的中心,各地税收运输都差不多长,但由于太子去西部考察期间,不幸病逝,事情不了了之。最后时间久了,定都南京也就成了定局,惯性了。

不过由于功臣都被清除,北方的边防依赖明太祖的儿子们了,他们做大,朱元璋死后,他们严重地威胁到继任的皇帝本身位子,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将朱元璋最初制定的边防和其他政策,打得七零八落。

朱元璋总是亲力亲为的做事,为子孙后代的长治久安,制定从他的角度看来最为妥当的策略,过于苛刻的祖宗之法不可变,搞得后来的子孙们焦头烂额,弊政和国事变得越来越难以收拾。

当初为环境制定制度时,伟大、高瞻远瞩的朱元璋勤劳了一生,为后世子孙创立了当时来说可能最合理最现实,或者说最完美的制度规划,但环境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个不可变的祖宗之法,漏洞百出,弊端越来越一发不可收拾,于是貌似强大的明帝国在末期的风雨飘渺后,轰然倒塌。最初美好的幻想变成现实中可怕的噩梦。

那时候的书,总是那么阶级分明, 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踩到地雷上了。

第二篇:朱元璋传读后感

在中学时期的历史课本上,我们开始认识朱元璋这个人物,那时候我只知道他是明朝的创立者,对他并没有深入的了解。通过阅读吴晗先生所写的《朱元璋传》这本书,我对朱元璋这一位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朱元璋传》这本书颠覆了我对一代领袖人物的认识,在我的思想中,我认为作为领导者,首先从形象上来说是很端庄的,有着一副和善亲民的相貌。可是,朱元璋的相貌却很不体面,在晚年的时候特别难看,一副凶相。其次从胸怀上来说,我认为领导者的胸怀很宽广,能一切为人民考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可是朱元璋称帝后,心胸极其狭隘,为了巩固统治,站稳脚跟,屠杀大量的无辜者。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朱元璋的认识。通过朱元璋的童年生活,我认识到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幸运儿。他没有生长在一个富贵家庭,而是一个穷佃户。他遭受了旱灾、蝗灾、瘟疫等苦难。紧接着,他又遭受了失去父亲母亲的重创。小小年纪的他就面临着如何对付肚子的穷苦日子。尽管他很穷,但他从小就很讲义气,为了让自己和小伙伴们吃上一顿肉,他杀掉了田主家的牛,为了伙伴们不受惩罚,他主动承担起了杀牛的责任,结果挨了一顿毒打。后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朱元璋做过游方和尚,到处叫化。再后来,朱元璋为了翻身过上好日子,他投奔了红军。就这样,一步一步,朱元璋起初到处碰壁,然后慢慢地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他的成功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外在因素。首先,从个人因素来说,朱元璋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朱元璋遇事勤快。他敢作敢为,接到了命令,执行得很快,办理得也很好,打仗总是领头向前,一定要打胜仗,也一定完成预期的战果。二、无私,讲义气。每次打了胜仗,朱元璋从不把功劳归到自己身上,他总说功劳是大家的,然后会把得到的赏赐公公平平地分给同伴,因此,他得到了大伙的认同和赞赏。三、看重纪律。朱元璋在做了小军官后,时时强调纪律,严格训练士兵,并能以身作则。四、有计谋。朱元璋在紧要关头,总是能给上级出谋划策,使局势转危为安,因此他总是能得到上级的信任。此外,他还要求手下的士兵不要抢夺百姓的财产,给人民树立一个好形象。朱元璋随事提出办法,合情合理,有分寸,又会说话,深得将士的信服。五、心狠手辣,有野心。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地位更上一层,他不惜借刀杀人,杀死了自己的岳父。六、做事果断。朱元璋下定决心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哪怕有风险,也会坚持到底。其次,从外在因素来说,朱元璋的成功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上级的赏识。郭元帅认为朱元璋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于是将他看作自己的心腹,并招他做上门女婿,这对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个向上的梯子。二、部将的帮助。在与陈友谅的交战中,为了取得胜利,朱元璋利用与陈友谅相熟的部将康茂才前去打听情况,并掌握了陈友谅的行军路线,于是朱元璋取得胜利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三、利用元军内讧的优势。朱元璋在南征北伐战争中,趁元朝内部打得火热,他便东征西讨,扩大地盘,充实军力。四、将士的忠贞。朱元璋的将士对他忠心不二,踏踏实实地为他效力,成为了他的亲信。朱元璋从一个小流氓到红军大帅,再从吴国公到吴王,最后成为了大皇帝,他让我认识到想要成功,不仅自身要努力,还要善于利用外在优势。

朱元璋的成功称帝,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安居乐业的生活,相反,他带给人们的是恐惧,是暴虐。朱元璋称帝后,他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并制定了新的官僚机构,他实行了大一统和分化政策。为了朱家万世江山的稳固,朱元璋诛杀了大量的将功臣宿;为了使知识分子不敢说话,他通过文字狱诛灭文人;为了控制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他制定了特务制度。通过这些,虽然他的统治稳固了,但社会的生机也被窒息了。到后来,明朝终究摆脱不了衰亡的命运,走到了尽头。

纵观朱元璋的一生,有辉煌的时刻,也有失败的时刻。他的残酷暴行使得人们民不聊生,破坏了社会的安定,但同时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今人看待古人,应该用两分法的观点去看待,既要看到他的缺点,也要看到他的优点。

第三篇:读《朱元璋传》有感读后感

今天,把《朱元璋传》的最后一点读完了,有些许惆怅,“死去元知万事空”。朱元璋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杰出的帝王了。他执政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是他一生辛勤的写照,他功也多,过也多。可是历史上赞颂他的人并不多,也许是他杀人太多罢,为此后世写历史的人并不太喜欢他,而老百姓却也没有为他传名的本事,所以历史这本帐不可全信,不可不信,怎样分辨,全在人生的境界了,也因此人人眼中的历史会有不同。

生活在今天的人和过去的人有区别吗?社会是进步了吗?历史是前进了吗?我自己觉得这些问题是很值得思考的。首先,因为有时间,有空间,才有了历史的舞台。其次,有人类,才有群体。有群体,才聚集成为人类社会。不同的群体,利益不同,才有纷争。随着人类社会化,城市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就越来越重。社会是什么?社会就是人群,社会的一切就是人的内在一切的外在表现,社会上有什么现象,社会上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如果一个人确实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那么他一定可以了解他人,进而一定可以了解社会。正因为人有物我之别,将世界分成二元相对的世界,而不断的向外在世界的求索。人如果一味为欲望的驱使去追寻外物,外物越大,则内心就越小,进而人就迷失在对外物的欲望之中了。现在的世界强调唯物,其结果就如此,物质社会越发达,精神社会就越空虚,社会上各种匪夷所思,荒诞不羁的事情就越来越多,人类之间的争斗、掠夺、战争、杀戮越来越多,说到底都是内心空虚所致,而人本身的生存能力则越来越弱。如果一个今天的城市人像鲁宾逊一样漂流到荒岛,没有任何帮助,不出几天就会死了。今天城市化的人如果脱离了彼此,其实是无法生活的。而城市的人没有农村的人种田出粮来养活,更是无法成活。可以看见人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可是在这相互依存中,却又争斗不休,全世界发达国家的人,要靠全世界大多数不发达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资源的供养,来过优越的生活;不发达国家之中,有钱人又是靠大多数穷人的劳动来供养。今天我们的社会前进了吗?现在世界这样的情况和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差别大吗?虽然时间空间不同,可是人性确是一样的。而这就是人性吗?人性就如此吗?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如果从这一点上来看作为一个人的生存意义,这意义是什么呢?

人的生存有什么意义?这问题每个人的回答不同。但是要活下去,首先要明白人和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你的付出为了他人,同时你也从他人那里索取了,虽然这种关系并不是直接能够感受到的。如今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职业分工就越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越复杂。可是人性并没有变化,因为有生命,人首先都是要争取生存权的。可是为生存所迫而去伤害他人的,情可原,理不容,更何况为了一己之私,为欲望所趋,毫无节制的索取的人,更是不顾他人的死活,其实就像害群之马一样,如果朱元璋活到今天,看到这样的恶人,必欲除之而后快。想象一下,当时朱元璋以猛治国,执法极严,不惜大量杀戮,虽然制造了不少冤狱,杀了许多无辜的人,可是站在大环境下看,虽然朱元璋是出于维护皇权的基点,但是也造福大多数老百姓,而除去为富不仁,祸害百姓的人,虽然今天我们不赞成,但是可以明白其苦衷。历史会有许多相似之处,今天是同样的,老百姓依旧为弱势群体,今天的法律有多大程度能够保护他们呢?最基础的,在法律判决上有很多无法执行,这是有其深刻根源的。如果不从根上着手,在枝枝叶叶上做表面文章,只是自欺欺人,所以说人生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一切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只为他人做嫁衣裳。”可笑,可笑。

人性其实很可怕,社会之中极少数人,吸取大多数人的劳动成果,过穷奢极欲的生活,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个官僚的豪华坐车,档次稍微降低一点,够多少穷孩子读书?有钱人大多为富不仁。几千年来的历史,在循环往复中,辗转变化,迁流不息,就像我们的生命,有生老病死,昨日之年华,今日已凋谢。人世有变迁,社会有兴替,没有一种社会制度是十全十美的,是历久而不衰的。历史中,昨日之坏,也许是今天之好;今日之好,也许是明日之坏。但是这之中一定有不变的,人性中一定有可以长存的。为善而不为恶,一

定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除一己之私,为天下之苍生,一定是伟大的人生境界。所以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先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唱。我们今天看古人,正如我们的后人也会以同样的心情看我们。我们赞颂古人,因为古人给我们留下丰厚的遗产,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值得仰慕的人生境界,试问我们将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什么?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如果在内心有这样的情怀,不怨天,不尤人,一生寂寞而无忧,自后世自有知己来寻,就算当时别人不理解也无所谓,这是怎样一种伟大的精神啊!虽然每一个人,无从选择生的时间地点,也无从选择死的时间地点,可是你可以选择怎样去活,正如孔子说的如果得到富贵是可以的,就算拿鞭子我也愿意,但是通过不义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对我象浮云一样。一个人生在世间,就像旅行了一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整日里为求取富贵,不择手段,殚精竭虑,而一旦得到富贵,又忧心忡忡,小心提防,不知道自己是谁,成了钱财的奴隶。人生如此,如如不生。

像孔子一样,坚持理想,学而时习,不知老之将至,不亦乐乎?那么,我们要学什么呢?不是书本,是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夫妻和睦,诚信朋友的人,做一个不怨天,不尤人的默默无闻的人,做一个自食其力,问心无愧的人,做一个不止为自己,也为他人的人。做一个真正的人。愿你我共勉!

第四篇:朱元璋传

读《朱元璋传》有感

对于朱元璋这个历史人物,我知之甚少,以前也只是在电视里看过他的电视剧。但也因为电视剧的缘故,我所了解的朱元璋与历史上真实的明太祖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毕竟电视中虚构的成分比较大。即使学习了历史,对于朱元璋的了解也可以说只是蜻蜓点水。我只知道他是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是有着传奇色彩的开国皇帝。

而吴晗先生所写的《朱元璋传》让我对明太祖朱元璋有了一个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吴晗的《朱元璋传》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林语堂的《苏轼传》我只看过评论,冒昧的感觉为文人过誉之作;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文笔通畅、政论疏阔、可谓大观;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严谨有余、语言亦较生硬;而吴晗的《朱元璋传》应该说是集严谨与生动一体,叙事论人兼具各家之长,不愧“二十世纪四大传记”的名号。从民国到新中国,吴晗著《朱元璋传》四易其稿,完成此书。

本书作为一本人物传记,它讲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辉煌的一生。 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沈杀韩林儿,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

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终年71岁。

朱元璋的一生的确是富有传奇色彩,他从一个普通农户的孩子,给地主放牛,和一家人过着贫寒、朝不保夕的生活到进了寺庙,后来出外云游,四处化缘,再到成为了起义军中的一员,进而半生戎马,决战杀伐,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强敌,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也被赶回了大漠。最终在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后,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这一路,充满着荆棘与坎坷,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然而,朱元璋却做到了,这中间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血泪。

所以说,从朱元璋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只要我们愿意去研究他、学习他。即使现在的我们还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我们还没有资格拥有很多的东西,但是只要你肯努力,只要你肯奋斗,只要你不怕苦、不怕累,只要你能坚持,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会让自己比较满意的。即使,结果离自己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那也不要气馁,坚持住,继续向着目标奋进,那么迟早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有好的结果的。

对于朱元璋,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免不了要受到后人的评价。清代的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色彩”的人。他奇特的个性、传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创业史以及独树一帜的治国驭人之术,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皇帝中比较卓越的人物。其功劳在于统一全国,结束了元末二十多年战乱的局面;在立国之后,能够吸取历史教训,对农民作了一些让步,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允许农民尽力开垦荒地,大大增加了自耕农数量;解放了奴隶,改变了元王朝官僚大量拥有奴隶的落后局面,增加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等措施。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前进,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安定局面打了基础,值得肯定的。

一直认为读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事实只有一个,而解读可以是多样的。我们不仅要对史料存疑,有所辩真;而且要对史实的叙述方法存疑,不能听忽悠进套子;另外,我们还要对史家的历史观保持清醒,你有权选择自己的史观,但是决不能没有史观的概念。接下来我就本书谈谈我感受最深的另外几点。

第一、废除相权、皇权的极度膨胀。

钱穆先生说中国古代政治史,否定秦汉以来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指出中国政治是“士人政

治”,简单的说,国家是皇帝和文人阶层共同治理的。一个朝代,可以比喻成皇家和士人集团的公司。政分公私,皇家私事有九卿、朝廷公事有三省六部;财权上,皇家有内库(不是裤),朝廷则有财政部;人事权上,文官集团自己选拔文官,皇帝签字盖章;总之,这个公司,有董事长,有总经理,有的时候董事长很强,有的时候总经理很强,有的时候公司破产了,但是新的公司也是这样,还是董事长和总经理。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自己创立的公司,不仅把原始股东给干掉了,还自兼董事长和总经理。这是不符合公司发展规律的,结果就很有意思。明代不仅没有避免皇权旁落的结果,出现了张居正这样的大权相,而且出现了更多的、危害更深更广的“权阉”。事实再次告诉我们,行政规律,不可轻易违背。

第二、文官艰难的时代。

明代的官员,特别是朱元璋洪武年间的官员,是有史以来最惨的天朝官员。第一,俸禄低,自己的生活费都成问题,还得考虑解决办公经费;第二,很恐怖,挨板子是家常便饭,杀头也是平常事,能衣锦还乡的,是少之又少!然而物极必反。没有官方的养廉金,那么官员就只能自己腐败;没有轻松的做官环境,官员们干脆就组团抬杠!海瑞就成了极品,他一分钱也不贪,家贫如洗,骨瘦如柴;他更是一个敢抬杠、抬死杠的典型。我们认为,他的意义存在与儒教书页上,而在政治上的意义是十分消极的。因为他只是一个清官,不是一个好官。

第三、社会控制严密。

明代社会控制是十分严密的。思想上,孟子有关“民贵君轻”的说法被严格删除;政治上,充斥着党争、阉人政治、和特务政治;社会上,士农工商军的身份限制严格(那个放牛娃理想的故事,在明代不是笑话);对个人而言,没有官府批文,不许离开县境。等等诸如此类,是朱元璋同志的倒行逆施也好,是社会畸形发育也好,总之被验证为垃圾,被时间扫入历史的垃圾箱中了。

总而言之,明代只不过是中国士人政治史上的一个小小的阶段,在政治和社会发展史上,没有太大的贡献,只在帝王之术方面,提供一些并不成功、但是可能管用的经验而以罢了!

不管怎么说,《朱元璋传》这本书不仅仅告诉了我们传奇的明朝开国皇帝的一生,也让我从朱元璋身上,从那个时代上,了解了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故事。不过,我觉得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朱元璋一步步成长为帝王的过程。我们今天的人,是否能够像他一样,一步步地奋斗进步,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呢?

第五篇:朱元璋传

《朱元璋传》读书报告

我平时没事时,总喜欢逛逛图书馆,前几天偶然瞥见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拿在手里翻了翻。虽然好多内容都已经知道,但再读仍今人深思。

合上书,闭上眼,出现在脑海里的有三个人:刘邦、朱元璋和毛泽东。细细比较,发现这里面大有文章。

刘邦、朱元璋和毛泽东都是平民出身,空手打天下,在有生之年完成了聚众、起事、战争、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全过程,且都在身后留下一个庞大的帝国。下面细细比较:

三个人都出身于社会底层,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平民夺天下的典范。抛去元清两朝不说,他们即无煊赫家族背景,又无前朝重臣地位,取天下,全凭一己之力。是真正的草莽英雄!

三个人都出身贫民,却都不谙农事。但毛泽东的不谙农事,恐怕比刘邦、朱元璋还要为甚。1958年毛泽东搞大跃进,其部下虚报以请赏,撒下万斤猪,亩产万斤粮之类的弥天大谎。毛泽东居然也相信。这一节谈谈三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

三人所自找时代都有反抗异族统治的社会背景。刘邦时代的反秦,朱元璋时代的反元和毛泽东时候的反清反帝。他们都曾在这种大趋势中得到好处,也都顺应并推动这种趋势,从而建立了自己的时代。不同的是,刘邦和朱元璋开辟的王朝都仍处于封建时期,毛泽东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人执政后都曾背信弃义,谋杀功臣。刘邦平定天下后,杀三王;朱元璋安邦后曾两次大屠杀,他初起兵时新如手足、为他出生入死的患难朋友基本都被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前后屠杀了四万多文臣武将;毛泽东的文革时期,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剃阴阳头或游街或戴黑袖套的人。但是刘邦执政期间,三王死于其手的只有一个,而且他减轻刑法,无为而治,在这方面比另外两位更能称得上明君。

三人死后都发生反代夺权。相对于刘邦的吕后和毛泽东的江青,朱元璋的后院比较清静,说明朱元璋治家和治国一样有道。

三人对于教育都非常重要。三人都出身贫寒,刘邦和朱元璋可以称为是一介草寇,但是毛泽东文采极好,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三人掌权后都很重视教育,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祭孔的皇帝,其重孙汉武帝则干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朱元璋极化皇权,兴文字狱,以科举八股取士,公平的同时也把知识分子思想禁锢在程朱理学之内。毛泽东则是从自己做起解放思想,参与新文化运动,在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义务教学,大学全免学费,而且师范、石油、铁路、航空、邮电等大学还给大学生发工资。这样的免费教育体系在今天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三人都有历史上非常出名的辅臣。刘邦创业时有张良,朱元璋创业时有刘基,毛泽东创业时有周恩来。

刘毛取天下都首先在陕西发家。刘邦开国时取关中为基地,进而得天下。毛泽东取陕西为根本,终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