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教学活动中如何设计有效的提问》

第一篇: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设计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教学活动中如何设计有效的提问》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设计

提问在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有效的提问应能起到“关键之处点拨,问题之间衔接、重点之处强调、阻塞之处疏通”的作用。

一、紧扣目标点——“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其中的关键设计问题。比如在大班美术活动《花伞》中,针对目标一“掌握花伞的基本画法,复习各种线条,并找出规律”,我们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两个问题:“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花伞的线条、图案排列有什么规律?”“你们觉得画花伞的时候,先画哪部分,再画哪部分?”针对目标二“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绘画出各种形状的花伞”,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提问:“除了这种样式的花伞,你还能设计出什么样式的花伞呢?”针对目标三“添画一些与画面有关的东西”,我们设计的问题是:“除了画上花伞还可以画上什么呢?”

二、找准连接点——“巧”

在设计问题时,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处提问。我们知道,大多数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而对于教学环节而言,应该是环环相扣的。因此在提问上就要体现由此及彼,承上启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小花籽找快乐》的第二环节中,教师边演示课件边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寻找答案:(1)小花籽在找快乐的路上都遇到了谁?(2)太阳、小鸟、蜜蜂、青蛙它们快乐吗?为什么?以这些问题来帮助幼儿寻找快乐的原因,引导幼儿感悟蕴涵其中的哲理,并自然过渡到下面的问题:“小花籽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快乐?”“小朋友们有自己快乐的事情吗?把你遇到的快乐事情告诉大家好吗?”

三、突出疑难点——“精”

提问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解读教材,围绕教学目标找准教学中的重难点,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精心设计问题。如大班歌唱活动《吹泡泡》是一首三拍子节奏歌曲,休止符较多,幼儿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为了解决这一疑难,在教学活动一开始我通过谈话的方式提问:“你吹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怎样才能吹出大泡泡?”帮助幼儿提取生活中吹泡泡的相关经验。接着,我设计并出示了“吹泡泡节奏图”,提出第一个与新歌曲学习相关的“难点”问题:“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什么问题?”幼儿发现了大泡泡、小泡泡以及炸掉的泡泡。由于教师将歌曲中的难点“休止符”的唱法,用炸掉的泡泡表示,使幼儿很快就掌握了它的唱法,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抓住发散点——“活”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幼儿发散思维的发散点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以更多的思维空间。这对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如在中班诗歌创编活动《风和云彩》中,教师问:“为什么云会动?”幼儿a举手说:“这是动画,所以动。”幼儿b说:“我动,所以云也动。”幼儿c说:“风吹得云在动。”??正是由于教师的提问比较开放,幼儿才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而答案的不唯一性,则开启了幼儿发散性思维之门,激发了幼儿思考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篇:《幼儿教师如何在活动中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幼儿教师如何在活动中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一、什么是有效提问?

●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活动中有效性提问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二、有效提问的意义何在?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你认为要使活动提问有效要注意哪些问题?

●有效提问的意义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幼儿方面看,能促进其思考,激发起求知欲望,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等。二是从教师方面看,能促进幼有效互动,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有效提问的特征有: △要把握所提问题的难度水平 △要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 △要面向全体幼儿提出问题 △要学会控制

等待时间 △要对幼儿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 △ 要鼓励幼儿自己提出问题

四、幼儿园活动中提问的现状。

提问是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环节,西方有些教育理论家甚至认为是集体教学的核心。然而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作用远远发挥不够,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从幼儿实际出发的提问。有些教师不了解本班幼儿知识水平,不了解幼儿回答问题的能力等。在教学中出现教师与幼儿配合不好的现象。

2、准备不够充分的提问。一些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的提出没有充分的考虑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资料,常常被孩子们的回答、反问弄得十分尴尬,不得已用“先坐下”,“下课教师再回答你”,“长大就会了”等来敷衍了事,使孩子在一堂课中经常有许许多多的不满足,调动不了积极性。孩子们希望是新鲜的问题,是吸引人的问题,是能够答出来的问题,最好是启发性的问题。在提问上只是一个方式,或仅局限在几个提问词上,这样,很多孩子都不愿回答问题。

3、不会引导和控制的提问。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不让说也说;一是幼儿不会回答问题的方法,不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五、 幼儿教师如何在活动中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一、)提问的类型

一个有效的“好问题”可以使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提问是技术,更是艺术。教师的提问可以分为:

1·描述性提问:即指示幼儿细致的去观察并描述事物的基本特征。如:大象的鼻子长的是什么样子的?

2·比较性的提问: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相同与不同。如:西瓜和冬瓜有什么不同?

3·分类性的提问:即启发幼儿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如:说说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

4·假设性的提问:即启发幼儿想像的提问,可提高幼儿想像力及扩散思维性。如:如果地球上没有水,人们会怎么办?

5·选择性的提问:即对几种结论进行取舍的提问,可提高幼儿辨别事物的能力。如:你认为这几个办法当中哪个办法最好?

6·反诘提问:即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得出的判断进行反问,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精确、仔细的观察,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如:你怎么知道小宝是个爱帮助人的好孩子呢?

(二、)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问时常出现的问题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在实践教育工作中曾出现过以及发现教师的提问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教师提问的目的不明确,只是把提问当作一种教学的必备手段,而不知道为什么提问,从而形成了无效提问,最常见的是是非类提问,如:“好不好”“对不对”“行不行”,这种提问起不到激励和引导幼儿的作用。

2·教师接不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对幼儿的回答缺乏正确的回应,教师提出问题后,幼儿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幼儿乱说,有的教师不能适时的进行引导,因此致使有些教师不知所措,使课堂教学无法正常的开展下去。

3·教师情绪不稳定的提问。教师喜怒哀乐在教学课堂上有比较明显的表现,尤其是公开课或家长开放活动中,如果孩子在回答教师的提问中回答得妙,对答如流,教师则非常高兴,情绪也很高,下课后高兴的不知怎么样表扬孩子才好,如“小朋友真听话”“真给老师长脸”,反之,教师就会大发雷霆,训斥幼儿。

4·教师过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有的老师迫不及待想从幼儿口中得出标准答案,将幼儿向标准答案上引导,有的老师只针对部分能力强,发展好的幼儿进行提问,幼儿应答机会分布不均匀,能力强的幼儿一节课多的能被提问十多次,而能力弱的幼儿也许一次机会也没有。

(三)提高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及方法

1·让提问引发提问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反问,简单的可以说是教师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意识的重新抛给幼儿。教师的反问能保持谈话主题的活力。在师幼互动中,类似于“教师问,幼儿答 ”这样的形式,是一个缺乏活力的封闭系统,教师的反问无疑是进一步生成主题的催化剂,由于有力教师的反问,主题的开展不再是浅性,而是随时可以调整强化的,这样的谈话自然就更有意义。

情境:天阴了,好像要下雨了,教师故意没开教室的灯,孩子们起床后发现教室很暗。

幼:怎么这么黑?

师:是啊,怎么这么黑?(教师装作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样子,以反问的形式给出反馈)

幼:电灯坏了吗?(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的答案)师:是不是电灯坏了?(教师进一步反问)

幼:是不是要下雨了?

幼:下雨怎么办?(生成主题充满了活力)

幼儿的自我尚未分化,教师的反问恰能促使幼儿反思的萌芽,这正是促进幼儿知识生长的良好机制。

2·提问的过程中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幼儿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问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问题,有助于发展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问题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坐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如“我们看到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我们用其他的形状做轮子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既面向全体,有注意到了个体差异。

3·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要有究因性与假设性,任何一个问题中不能有问题的答案,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及思维价值。幼儿阶段,让幼儿通过信息的分析,综合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扩充知识更重要。如:在“你认

为兔子吃胡萝卜吗?”和“兔子吃什么?”的两个问题当中,我们会毫无考虑的选择后者“兔子吃什么?”因为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可以给幼儿更多的发挥空间,给更多幼儿参与的机会,也会引导幼儿与教师之间具有交流性意义的协商。因此,教师应多问一些开放性及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4·提高教师回应能力

教师面对着的是一群多变的孩子,他们回答问题的角度也很奇特,答案随时有可能出乎成人的意料,从而生成各种不确定的问题,这时教师的及时调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既要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又要保护幼儿的问题意识,还要幼儿的进一步讨论,不一样的问题采用不一样的应对策略。

(1)有时需要教师及时回应

(2)有时需要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3)有时需要教师鼓励幼儿继续探索

一个有效的好问题,可以使幼儿的学习高效,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什么问题是好问题,却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与标准,教师要根据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况,从整体上去把握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与幼儿才有可能真正对话。

第三篇:浅谈幼儿数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浅谈幼儿数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幼儿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是极具普遍性的现象,既是数学课堂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工具。但是,同样是进行数学课堂提问,甚至同样的一个课题,由于教师的不同,提问的方式、方法的不同,提问的效果会陈设个很大的差异,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欠佳,而有的根本无效,还会产生“负效果”,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达到有效性呢?近几年,笔者就幼儿数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实施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存在,就没有数学活动的开始,有了问题,思维才能有方向”。在幼儿数学活动,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数学活动中,问题的提出需要情境,给问题创设一个良好有趣的情境,让幼儿在亲历感知中、认同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掌握方法、学会学习。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就可以吸引幼儿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地学习,给幼儿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基于求职的紧迫情境,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幼儿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识冲突把幼儿引入一种参与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例如:在进行大班幼儿数学等分教学活动中,老师创设了 “分点心”的问题情境,告诉幼儿:今天有许多客人要到我们班来做客,老师带来了许多点心,每一种点心都有12个,有蛋糕,有水果,有饼干,有糖果,每一次分的时候,要分一样多,教师问幼儿“如果把这些点心分别分给2个客人、3个客人、4个客人或6个客人,他们分别可以分到几个呢?”,由于问题情境的创设生活化,幼儿在进行等分操作活动中就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在操作中发现,分给2个客人,每个人可以得到6个,分给3个客人,每个人可以分到4个;分给4个客人,每个人可以分到3个,分给6个客人,每个人可以分到12个,根据这一问题情境,使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率。

又如:中班幼儿学习“1-6的序数”时,我创设了故事情境,我先讲述故事《猴子邮递员》。由于情境中的猴子唤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讲到猴子忙碌送信这一幕时,我问小朋友:“要给房子编号?怎么编呢?编好后又如何送信?”,他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看是不是在每座房子前贴上动物标记?”有的说:“设立一个大信箱,分成许多小格,小动物自己取信。”可见,创设不同的问题故事能为幼儿学数学激发其兴趣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具体而生动的场景能促使幼儿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使幼儿在有情、有境、有趣的环境中汲取数学知识的养分,达到有效学习数学的目的。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的方法有:体验性情境、生活化情境、故事情境、争议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迁移情境。

策略二: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所要求的只是与幼儿已有的经验没有联系时,这个问题就太难了,幼儿很难回答;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幼儿已有知识有联系时,对幼儿那么他对幼儿集中注意力、激发幼儿积极思考最为有效,因为,这样的问题,幼儿通过学习就能回答。

清楚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时要从幼儿“最近发展区”入手,提出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如:在大班“体积守恒”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出示两个体积一样大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玻璃缸,让幼儿判断其体积是否一样大。这位教师是这样提问的:“你们看一看这两个物体是不是一样大?”事实上幼儿仅凭目测是难以回答的,他们只好瞎猜。而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问题过程的,她出示两个玻璃缸后提问:“你们想知道这两个物体是不是一样大吗?要想知道,请大家先看个小魔术。”这时,教师又拿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长方体玻璃缸(体积一样大),说:“咱们一起看一看这两个物体装的水是不是一样多?”教师用一个小瓶装满水,分别往圆柱体和长方体的玻璃缸中倒水,幼儿边看老师倒水,边数所倒水地瓶数,结果发现两个玻璃缸中装的水一样多。此时,教师又提问:“两个玻璃缸中装的水一样多,这两个玻璃缸是不是一样大呢?”让幼儿重复以上的操作过程,得出结论。接着,教师不失时机地再次出示正方体和长方体玻璃缸问:“要知道它们是否一样大,该怎么办?”由于有了之前的经验,幼儿知道了“形状不同地物体是有可能一样大的”地结论。由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掌握幼儿的学习心理规律,对问题进行了恰当的控制,因此教学效果好。

可见,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循序渐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在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问题时,要把握分寸,一是要关注只是的本身,既要表现出对教材内容的认识、理解很英勇,又要体现数学活动中的数学味;二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任何时段内,不同的幼儿会有不一样的条件需求,教师应发挥问题的功能,最大限度西发挥幼儿学习的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问题进行适度控制,即对问题的深度、广度、难度进行控制,避免幼儿产生“受不了”或“吃不饱”的情况。

策略三:提问要把握时机并给予幼儿适度的思考时间

古希腊的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幼儿思维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

这种星星之火。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能够可以帮助幼儿数学内容学习的理解,激励幼儿的参与,能促进孩子的思考,并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思维活动。

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能够把握好时机并在提问后给予适度的思考时间,这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智慧。

如:数学活动《数数有多少》,目的是让大班幼儿学习数数的方法。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满满的四筐金桔,孩子们发出了“哇!那么多”的的喊声,我告诉幼儿,今天大家一起数金桔,看看每一框的金桔是多少。看到这些金桔,孩子们的兴致可高了,还没等老师开口,有的幼儿就开始数了,由于他们太急于得到结果了,并没有过多考虑,蹲下就各自数开了。他们捡最大的往自己跟前拿,一边拿一边大声地数:1个,2个,3个````````,数着数着相互之间就有了干扰:楠楠数到7的时候,正涵一个劲说9,楠楠生气地说:“你小声点,我都数不了了。”涛涛着急地叫着曹洛菲:“等会儿,这几个我都数过了。你怎么还数啊?”曹洛菲说:“我不知道,我们的都混一起了。”

我见时机已到,是引导孩子们想办法解决互相干扰问题的时候了。于是我大声问孩子们:“怎么样,数清楚了吗?金桔到底有多少啊?”

幼儿在与物的接触和人的交往中,获得了一些关于数学的感性经验,同时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经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但是,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片段的、有时侯甚至是表面的数学经验,并不能使幼儿感受到有关数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孩子们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数数,当然会数不清金桔的总数量,要使幼儿建构一些初步的数概念,这时候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案例中我是这样问的:“怎么样,数清楚了吗?金桔到底有多少啊?”引导孩子们想办法解决互相干扰问题,“那怎样才能数得清楚呢?大家都想一想,谁有好办法把金桔给数清楚?”用这样的提问引发幼儿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操作,发现和明确问题,展示操作结果,最后概括并形成概念,案例中我运用有效的提问和引导,使幼儿最初的随意摆弄到有序操作,从不断失误到获得数学经验,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索,获取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时机以及提问后给予幼儿适度思考时间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引领幼儿活学活用的需要,也是帮助幼儿进一步深化认知的需要。

可见,提问要选择恰当时机,这就是要与幼儿学习内容和和实际情况相一致,努力抓住幼儿处于兴奋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提问的时机:一是幼儿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幼儿自我评价的时候。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幼儿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有的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幼儿能对答如流,如果幼儿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幼儿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幼儿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幼儿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幼儿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总之,提问是教师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一种常用的手段,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提问能优化幼儿数学活动的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幼儿之间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从而提高数学活动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深入研究幼儿数学活动中提问艺术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自然地实施提问。提问是教师教学活动运用最多的教学技能之一,它是联系教师和幼儿的纽带,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兴趣,启发幼儿思考,检验幼儿学习数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第四篇: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谈到了“一个经验”(an experience)的概念,并将之界定为:“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该界定显示出“一个经验”至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历程”。二是圆满性,即“达到完满”。完整性和圆满性共同构成了“一个经验”的内涵。

应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大多能尊重幼儿对完整经验的需要,比如.给幼儿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幼儿唱完一首歌,帮助幼儿完整地经历一次科学探索活动,等等。然而,不少幼儿园在追求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幼儿所获经验的圆满性。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会不断地催促幼儿完成其作品;为了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得出答案,教师会缩减探索的时间,给予幼儿过多的直接帮助.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表面上看来,教育活动是完整的,教师引导幼儿获得了完成某一个教育活动任务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却是肤浅的,不具有累积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试图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常常会在关注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以牺牲幼儿经验的圆满性为代价。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使幼儿获得的经验既完整又圆满呢?

一是分解。分解就是把原先过于庞大的“一个经验”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经验”。比如。要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让他们通过几次活动分别来探索水的颜色、味道、流动,物体的沉浮等不同特性。对一首歌曲的学习,可以通过体验理解歌词、初步学会演唱、歌曲演唱与表演、音乐游戏与创造等几个层层叠加的活动分步骤地逐渐达成。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每一次都获得了相对完整的一个小的“经验”.而每一个小的“经验”的不断累积便构成了既完整又圆满的一个大的“经验”。这就好比我们成人在读长篇小说和看电视连续剧时的经验历程模式。

二是留白。留白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动设计时间歇性地预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学安排的时间。有了在活动设计时有意识的留白后,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才有可能从急迫的教育任务中脱身,才有可能用更多的心力来观察、分析幼儿:当教师意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活动计划不一致时,才能根据幼儿现场的反应调整教育计划,切实追随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使他们通过活动获得深人、满足的体验。

三是时间。充足的活动时间是幼儿获得高质量经验的条件。要让幼儿的经验完整和圆满,教师必须学会放慢脚步,善于等待,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按自己的步调进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活动时间,教师才可以不急于让幼儿获得某个既定的结论,幼儿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寻找结论,自己发现和修正错误。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幼儿才会体验到挫败与成功,感受到困惑、激动、喜悦、失落、难过等各种情绪,幼儿所获得的经验才会是饱满、充实的,并在与原有经验的汇聚中成为推动幼儿成长的重要力量。

第五篇: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记录了她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活生生的记录她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这都让我们觉得他是那么的贴近我们的生活呀。

走进《玫瑰与教育》,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教育人生的塑造,更多的则是感受到窦老师的独立思考、独家发现和独特表达等个性特征的彰显。这本书中我想提及最多的词语就是“读书”二字。“读书-思考-实践”是这个时代的老师应当静下心来要做的一件事,这也是要成为一个有专业尊重的教师的必由之路,作为学生要读书,作为教师更要读书,我理解学生读书贵在培养兴趣,所以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即可。教师多读专业书籍固然是应当的,但更应当多读一些名著、专著等等,“修身养性、净化心灵”不敢说!但多多少少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爱好。从窦老师的这本书中我理解,教师应当是要培养读书的习惯的。

从《玫瑰与教育》中我体会到读书的重要,作为教师更应做好“读书-思考-实践”。窦老师是一名语文教师,书中写的都是她教学生活中的随笔和感想,从书中我看到了她那淳朴、自然的人格魅力,心中盛满阳光,怀着一颗感恩心为人处事的窦老师。这本书中,窦桂梅并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罗列出许多原则和规律,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研究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入手,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读了《玫瑰与教育》后,我想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勤奋地阅读成就了她的美丽和深刻。请看她是怎样看待阅读的:

“读书,使精神高贵而丰富,亦使生命深刻而阔远;读书,让我在有限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

“读书,是我心灵的振翅;读书,是我精神的呼吸。”

“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

“外在的形貌基于遗传,是难于改变的,但人的精神却可因读书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

“读书是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一个人,只有在读书中才能体验生命的滋味。在读书中身体自然得到运动,大脑自然得到运转,心灵自然被酬劳。”

读书让我们有专业的知识,思考让我们有了独立的思维,实践是将我们的思考实施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的实践我想一定是具有教师独立特色的教学活动,窦老师强调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个性,教学活动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反思自己在每次外出听课之时,所获得的那些老师们表扬、鼓励的技巧,调动情绪的方法。回来以后便照葫芦画瓢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现在想起来在课堂我们反而失去了自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常常为自己语文课堂缺乏生动、灵性、激情、思想……而苦恼、烦忧、惭愧、自责。或许这就是我不断买书读书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吧,是的, “唯有读书”才能让自己长“高”啊!人,读书与不读书肯定是不同的。身为教师,读书与不读书,就更不一样了,这可以在你的学生那里得到验证。就让我们在这读书的季节里,来开始我们自己的阅读吧,相信在阅读中,我们也一定会变得美丽、优雅。教师的一生或许就是一个不断翻阅书籍,行走于学生中间以及文字之间的生命过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