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它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如何在语文教学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思想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德育主要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然有机地进行的。在课堂上,语文教师不必单独拿出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应该有意识地将德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语文知识的习得和思想情感的浸染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一、 在介绍时代背景和作家生平事迹中进行渗透

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应当考虑一下德育教育,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受到感化。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课文含义较深,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不介绍时代背景,学生理解课文就很困难。如《藤野先生》一文,是鲁迅回忆日本求学时的一段经历,了解鲁迅,不能不了解他的这一段历程。他从“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写文章拯救中国人的灵魂,无不充满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们明白了,作为学生—一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象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二、在诵读课文中进行渗透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朗读课文是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之一。作者的感情蕴藏在文章之中,有些课文思想显露于外,一读就可以理解了,有些课文比较含蓄,捕捉中心思想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借助朗读激发情感,反复诵读,“悟”出道理来。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中深挚的父子情,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在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中,要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认识皇帝及大小官员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教育学生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

三、从分析词语、句段的含义中渗透

语文课文中的字、词、句、段都蕴含着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作者的基本观点。在教学中挖掘思想因素必须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

如《始终眷恋着祖国》一文,是记述杰出的航天工程师钱学森的事迹的,由此表现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但从课文中看,钱学森不过是带着家人返回自己的祖国而已,为什么会引起世界瞩目,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呢?这就必须理解当时中国的国情和钱学森的地位,紧紧抓住“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里进行火箭技术研究最早的三名成员之一”、“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辉煌的成就”、“丰厚的待遇”等词句,引导学生去体会钱学森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物质生活和科研条件极其匮乏,而自己在美国却事业、生活双丰收的情况下,克服种种阻碍,历尽千辛万苦毅然归国的。这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办不到的。突破了这个难点,了解了这些情况,学生自然地便为钱学森所感动。

四、从分析人物形象进行渗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是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方法。中学语文课文中介绍了许多具有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为使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能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使他们的光辉形象铭刻在学生的心灵中,教师利用课堂上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描写人物形象,更让学生在一些人物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在教授《“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来分析,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来认识文中的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敬业、尽责、临危不惧、舍己救人。这样,学生受到的感染和教育不再是肤浅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深刻的。学生们真正认识到:对真理的追求是人类的共同情感,为了社会的进步,要以英雄为榜样,勇敢追求真理。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如举办读书会、朗读会、课本剧表演、古诗鉴赏等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培养出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肚里知识多,手中钥匙多”、“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做到“求之有给,问之有答,授以真知,解以真谛”,有了过硬的业务素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自然得体、生动有力。

总之,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既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又有利于培养新世纪的有用人才。